石臺縣:“最美山鄉”的綠色發展之路

  近日,在國家生態環境部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名錄裡,我省石臺縣位列其中,這是被譽為“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的美麗地方,在繼“中國硒都”“天然氧吧”之後,又添了一頂“桂冠”。

  近年來,石臺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託本地自然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生態促旅遊,以旅遊興產業,以產業保增收,以增收護環境,走出了一條生態良性循環的綠色發展之路。

  環境整治鄉村美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唐代大詩人李白詩中的“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秋浦河源頭,在石臺縣仙寓鎮源頭村,徜徉在鄉間石板路上,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三三兩兩的村民在田間地頭耕種,不時有成行的白鷺掠過田野上空,穿村而過的溪水中成群的魚兒在嬉戲。村頭河邊文化廣場旁的老銀杏樹下,老人在下棋嘮嗑,孩子在玩耍遊戲。一幅“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展現在眼前。

  76歲的老人李益坤指著他家附近池塘裡游來游去的金魚,回憶起美麗鄉村建設的點點滴滴。以前,他家房子的拐角處沒這樣的池塘,這裡是一處垃圾堆,各種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在屋角堆積如山,夏天雜草叢生、蚊蠅亂飛,散發出刺鼻的氣味,門窗關著都擋不住,路過的行人都憋著氣跑著逃離。如今,垃圾堆清理掉了,這裡變成了一口景觀塘。村文化廣場和河邊休憩廊亭也是新建的,過去那裡是一片荒灘。

  李大爺高興地說:“我活這麼大,沒想到這幾年時間我們村變化這麼大!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2014年,李益坤被村民推選為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理事,專門負責監督美麗鄉村建設施工質量、工程進度和財務管理等事宜。他告訴記者:“村裡從解決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做起,清理垃圾、硬化道路、築牢河壩、建文化健身廣場、亮化美化村莊等,村民自己監督把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

  在源頭村穿行,記者看到白牆黑瓦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房前屋後花草點綴,“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文明指示牌隨處可見,更為醒目的是牆上的村規民約和“好人榜”。該村定期舉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好媳婦”“源頭村好人”等善行義舉評選活動,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村黨支部書記吳紹丙告訴記者:“自2014年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啟動,到2017年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入400多萬元,重點圍繞‘四清、四改’,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摒棄生活陋習,讓鄉風更文明。如今,源頭村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亮麗,吸引很多城市遊客來這裡旅遊度假。今後,我們將立足生態‘活水’,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生態康養山村。 ”

  旅遊紅火農家樂

  和源頭村毗鄰的仙寓鎮大山村,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作為中國三大富硒地之一,當地因勢利導,將養生、休閒、旅居作為該村主導產業,農家樂、民宿發展迅猛。如今,該村一半以上村民端上了旅遊“金飯碗”。

  走進大山村,只見民宿前、小溪邊、大樹下,聚集著一群群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幾位村民在溪邊吹拉彈唱,引得遊客紛紛駐足觀看。村主任王自建說:“大山村每年接待遊客8萬餘人次,現在雖然不是旅遊旺季,但比往年的遊客量還是有所增加。 ”

  隨著遊客的不斷湧入,大山村旅遊業紅紅火火,帶動了村裡農家樂空前興隆。全村305戶民房均已改造,其中110戶從事民宿與餐飲一體的“農家樂”,“農家樂”接待床位達2400個。嗅著農家飯菜的香味,沿著菜畦小徑,記者來到一家名叫“珍硒山莊”的農家樂,老闆王光熱正在前店後廚忙得不亦樂乎。

  2017年,王光熱從務工的城市回到大山村,創辦一家農家樂飯店。他東拼西湊投入200萬元,在家鄉新建1100平方米4層樓房,憑藉多年在外地從事餐飲業的經驗和人脈資源,依託家鄉青山綠水和富硒等生態資源,辦起了可同時容納40名遊客吃住的“珍硒山莊”。現在,生意越來越紅火,前來就餐和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

  來自南通的退休老人陸先生說:“我肺部曾動過手術,自這家農家樂開業起,每年都來這裡度假調養2次,住上個把月時間。這裡生態環境好,空氣好,水質也好,土壤富含硒,對養生很有好處。 ”

  南京景女士已是第五次來大山村旅遊,她告訴記者:“這次是和朋友結伴來玩的,很喜歡這裡的環境,不但可以遊山玩水,呼吸新鮮空氣,還可以購買一些富硒農產品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 ”

  王光熱說:“鄉村旅遊紅火,農家樂生意興隆。農家樂加上農產品銷售,每年收入可達80萬元,比原來打工收入高多了,還能照顧家。 ”

  “過去,這裡因地處偏僻、交通通訊落後,村民大都外出務工。如今,發展鄉村旅遊,開發富硒農產品,拓展養生產業,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富了當地群眾。村民看到良好生態帶來了豐厚回報,保護綠水青山的意識更強了。 ”王自建高興地說。

  特色產業富村民

  經過一個個“之”字山路盤旋而上,記者看到崇山峻嶺中層林盡染、萬山紅遍,重巒疊嶂中田野五彩繽紛。來到平均海拔800米的七都鎮七井山上的八棚村,記者看到山下溝溝壑壑裡是一片片白色的蔬菜大棚,村民正在採摘紅彤彤的高山辣椒。

  因病致貧的朱致水夫婦在家門口一塊辣椒大棚裡摘取已經熱賣三個多月的辣椒。他說:“今年是辣椒行情特別好的一年,8畝辣椒淨賺了7萬多元,真是意想不到的事。 ”在精準扶貧的政策支持下,塑料大棚建設由政府補助一半的資金,大大促進了他種植辣椒的積極性,去年他就如願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他捧著一把紅辣椒說:“憑著這小辣椒,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

  八棚村黨支部副書記沈國華向記者介紹,早在上世紀末,這裡就開始種植高山蔬菜,高山辣椒就是其中一種。隨著連年的耕種,土質酸化,病蟲害氾濫,村民種植積極性急劇降低,紛紛外出務工,高山辣椒產業遇到了發展瓶頸。 2014年,當地農業部門引用避雨栽培技術,在產業帶動、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支持。

  七都鎮政務中心七井分中心主任、八棚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儲中慶說:“2019年,石臺縣在七井山區的八棚、伍村、七井三個村發展鋼化大棚200畝,每畝財政補助5000元,村民自籌5000元,村民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如今,八棚村擁有鋼架大棚600餘畝,僅蔬菜單項收入就有800餘萬元。 ‘避雨栽培’的高山辣椒源源不斷銷往合肥、蕪湖等周邊市場。 ”同時,高山地區還發展茶葉、山茱萸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通過發展這些產業,當地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通訊員 江雪飛 汪皖平 記者 沈建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