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在野釣的時候,很多釣友都有這樣的疑惑,明明我已經打了窩或者提前打了窩,為什麼在做釣的時候魚口一直不好呢?而且在之前的做釣過程中魚口也還不錯,為什麼這次就不行了呢?反倒是不經意的拋投到窩點附近區域卻魚口不斷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窩料所聚集的魚群不在窩點之裡,而是在窩點之外,這也就說明了我們的窩料點在打窩的過程中發生的偏移,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呢,今天就來和釣友們分析一下6種影響因素自己應對方法

打窩的方式不對導致的打窩位置的偏移

對於很多釣友來說,打窩覺得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事非如此,錯誤的打窩方式就會導致打窩位置的偏移,從而改變了聚魚的方位性

對於打窩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其窩料入水後的動態,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窩料入水後由於我們有一個向前的慣性,所以窩料在入水後也會因為慣性從而繼續向前平移,也就是窩料在入水後所吸水而形成的霧化帶更靠前,這也就表明我們窩料的位置其實和我們所要做釣的釣點位置是有差異的,特別是新手釣友在不採用任何輔助打窩設備使用手拋窩的方式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二:我們的窩料在入水後會由於受到水阻力,水深越深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這樣的影響就會導致我們窩料在下降過程中發生短距離的移動現象,也是和我們預期的打窩窩點有所差異,這也就導致了聚魚位置的偏移

特別是我們在野釣做釣採用手拋窩的方式時,特別是一些重量輕,不易成團的窩料進行打窩時,我們很難把握其窩料的落點位置,甚至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打窩的位置和我們預期的位置相差1m的距離,這樣的話我們就在無形之中改變了窩點位置,自然就導致我們在做釣的時候窩點外有魚,窩點裡無魚的情況也就是聚外不聚裡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那麼在實際作釣應用中如何準確將窩料打入窩點呢?

我們在野釣的時候可以備一根長一些的竿子比如專門的打窩竿或者6.3m、7.2m的正常釣竿,我們使用長竿配合打窩器進行定點打窩,對於酒米這種顆粒比較小的窩料我們可以用沉底打窩器或者浮打窩器進行打窩,而對於玉米等大顆粒窩料我們可以採用打窩勺進行打窩,對於使用浮打窩器打窩時我們應該將我們的窩料稍微打在浮漂靠前一點,但不要太往前就可以了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水流因素導致的窩料發生偏移

很多釣友在野釣時總是上來就打窩,總覺得打窩早魚聚集就快,從而忽略了當時水情的情況,對於野河來說,最常見的就是走水現象,對於走水現象對窩料的影響有以下兩種

一:走水情況,當我們打窩後窩料會因為水的移動而隨著水流的方向進行移動,從而導致窩料進行偏移

二:走水情況的發生有時候是因為水層溫差的問題,這時候如果這時候打窩,窩料很有可能會直接從中上層進行流失,根本不會落到底部,從而無聚魚效果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當然了很多釣友都會在走水的情況使用不打窩的方式,但是不打窩也就說明在做釣過程中無任何誘魚因素,只能是靠餌料的一些味型進行誘魚,但是效果不大

所以我們在走水情況下改如何打窩呢?

走水我們通常分為微走水和流水,兩種走水形式對魚打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微走水打窩:對於微走水打窩,我們採用窩料中加入比重較重的固態顆粒的或者粗顆粒進行打窩,如麥粒,小顆粒玉米等,對於這種比重較重的物質來說它們對抗微走水的能力很強,不至於被沖走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2:流水打窩:對於流水打窩來說,因為水流相對於微走水水流加快,這個時候有時候固態顆粒都已經很難穩定下落,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採用上拋的策略進行打窩,也就是說我們根據水流的方向進行向反方向打窩,這樣打窩入水後窩料會隨著水流進行下落並移動,從而進入窩點

窩料未考慮底棲魚種而選擇使用不當

對於部分地區的釣友有喜歡用菜籽餅,花生餅進行打窩的,因為這種窩料屬於固態形狀,所以在打窩後由於沉入水底需要時間溶解,當我們未考慮底棲魚種時而選擇這種窩料打窩時,一旦水底有大量鯉魚,由於鯉魚有喜歡拱食的特性,所以會使得我們的窩料在水底發生位移

做釣實例:本人有一次在鎮江某水域做釣,採用就是菜籽餅打窩,在打窩時完全沒有考慮水中的魚種的種類和密集度,在打窩做釣一段時間後,在打窩的釣點正上方無任何動靜,相反在窩料的下方卻出現了大量的魚泡,由魚泡可以判斷出底部有大量鯉魚,所以在打窩點做釣無任何魚貨,相反我把位置移到原窩點下方後一直上魚不斷,由此可見我們在選擇固態窩料打窩時一定要考慮底棲魚類

由此可見,當我們的窩料不易散落,底部的鯉魚就會因為吃不到食物而拱食附近的殘渣,進而把窩料位置進行了調整,這樣一來窩點的位置就發生了位移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對於這種固態窩料,我們還有一種就是方塊餌,一般是用於爆炸鉤上的,這種方塊餌也容易在水底發生移動

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

對於使用這種固態餌打窩和做釣時,我們一定要了解水底是否有大量的鯉魚活動,如果發現有鯉魚活動並且魚泡的位置在發生改變,我們就應該及時調整釣點位置,跟隨魚泡的位置做釣

水底不同導致窩點發生偏移

對於很多野外水域,水底的環境大都是不平坦的,基本上的水底形狀都是兩邊淺中間深,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水底有斜坡,當我們打窩後,窩料會因為斜坡的緣故進行移動,使得我們的窩點進行往前平移,進而改變了窩點位置

對於如何判斷出水底是否平整?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看水草的生長:對於水草生長來說它不適合在太深的水域生長,正是這樣的原因也就為我們合理的劃分了一個分界線,一般來說如果在野河發現靠近岸邊的水域有草,而在靠裡則沒有就說明這裡就是一個斜坡的位置,這個時候打窩就要注意了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2:無子線調漂法:對於無子線調漂法來說不僅僅可以用來調漂,其次還可以用來找水深,當我們選擇重鉛的時候我們可以反覆幾次拋投,看入水後浮漂的目數變化,如果全部保持一致那就說明水底平坦,如果浮漂忽高忽低甚至黑漂,那就說明水底不平或者有斜坡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對於水底不平而導致的窩點平移我們該如何避免呢?

1:我們在打窩的時候儘量不要太往前打,我們儘量往後打一些,給落入水底的窩料留一些活動的距離,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窩料應該水底斜坡而導致大幅度靠前

2:該變窩料的形狀減緩移動的速度,對於窩料我們可以不採用圓的形狀,我們可以將窩料改為正方形或者三角形,因為這兩種形狀都有受力點,會阻礙窩料的移動,對於這兩種形狀的窩料即時有斜坡也不輕易移動

燈光和陽光因素導致魚不進窩在外徘徊

對於不同的魚對光的需求不同,有的魚趨光,有的魚避光。對於像翹嘴,鯽魚都有趨光性,而像鯉魚、草魚等都有避光性,所以當我們在做釣的時候如果窩點上方有強光照射,有可能就會使魚不敢進窩,從而導致在窩點附近徘徊,吃食窩點散落的窩料

打窩後魚總是聚外不聚裡?詳解打窩時5個影響因素和應用技巧


對於夜釣來說,燈光的選擇也有講究,如果選擇錯誤,也就使魚不敢進窩點,只在窩點附近吃食。對於我們做釣鯽魚,我們可以藍光,黃光,甚至白光都可以,對於做釣鯉魚我們最好不要採用燈光,因為燈光只會提高它們的警惕性,我們應該採用電子漂或者電子棒來做釣

總結一下

對於野釣時我們發現魚聚外不聚裡的情況,我們就要合理的分析情況並做出應對之法,這樣才能夠保證一個良好的魚貨

我是野釣手小孟,一個專注野釣的釣魚人,如果你也喜歡野釣,可以關注,評論轉發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