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世英明,為何選擇齊泰和黃子澄作為朱允炆的輔政大臣?

著名的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曾說過:“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朱元璋以匹夫起事,終成明代開國之君。建國後,又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那是相當的有魄力,可謂一世英名。只可惜,朱元璋選擇了齊泰、黃子澄做朱允炆的輔政大臣,這兩位雖飽讀詩書,但並不擅長兵事,在他們的輔佐之下,朱允炆將一手好牌打個稀巴爛。朱元璋一世英名,為什麼要選擇這倆位作為輔政大臣呢?

朱元璋一世英明,為何選擇齊泰和黃子澄作為朱允炆的輔政大臣?

第一:齊泰和黃子澄的能力

因為朱允炆在靖難中的失敗,很多人都將責任推到了齊泰和黃子澄身上,認為他們老是出餿主意,根本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其實不然,齊泰和黃子澄其實是有他們過人之處。他倆都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也就是明朝科舉制度正式確立後第一批高中的人,可以說是大明王朝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人才,古代科舉都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齊泰和黃子澄自然屬於全國中的佼佼者了。

朱元璋一世英明,為何選擇齊泰和黃子澄作為朱允炆的輔政大臣?

齊泰在禮部和兵部都任過職,深受朱元璋賞識。有一次,朱元璋向齊泰詢問邊將姓名,齊泰如數家珍,朱元璋又問地圖和戶口,齊泰從袖中取出一個冊子,裡面詳細記錄了相關內容。這說明,齊泰的業務能力是相當強的。至於黃子澄,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名,文采飛揚,由翰林編修升為修撰,又伴讀東宮,一直做到太常寺卿,仕途非常順利。

第二、兩人和朱允炆的關係

朱元璋的疑心病很重,特別是馬皇后死後,身邊就沒有他信任的人了。朱元璋特別不放心孫子,覺得孫子太過軟弱,無法駕馭群臣。於是大開殺戒,將所有可能威脅到皇位的能臣老將統統剷除,不留後患。所以,替接班人選擇輔政大臣,自然要選接班人信任的、和接班人關係好的,對接班人死心塌地的。齊泰和黃子澄兩個恰好合適。

朱元璋一世英明,為何選擇齊泰和黃子澄作為朱允炆的輔政大臣?

朱允炆未登基前,就和這倆人關係很好了。黃子澄是東宮伴讀,和朱允炆相處時間長,感情自不必說。朱允炆和黃子澄還一起在東角門討論過如何削弱諸王勢力的問題。朱元璋晚年,特別忌憚他人討論削藩之事,認為他們在挑撥離間骨肉親情。所以朱允炆和黃子澄的討論應該是秘密的。由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兩人的關係是相當不錯。至於齊泰,《明史》雖只記載了:“皇太孫素重泰”這個字,但透露出倆人關係的非比尋常。他倆對朱允炆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絕對不會背叛。事實也證明,這倆人能力雖然有限,但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朱允炆好!他們至死也沒有背叛朱允炆!

第三、朱元璋不相信藩王會造反

朱元璋實行分封的目的就是為了拱衛大明江山,相比囂張跋扈的開國功臣,朱元璋更信任自己的兒子。朱元璋曾經和太子朱標討論過漢代的七國之亂。朱標認為七國之亂是諸侯王的錯,朱元璋卻認為是皇帝逼迫諸侯王的結果,只要皇帝對諸侯王以禮相待,就不會造成二次“七國之亂”。朱標死後,諸王更加囂張了,朱元璋很不放心,於是試探了一下孫子朱允炆的口風,問朱允炆上位之後要是藩王造反怎麼辦?朱允炆為討朱元璋歡心,回答說以親情和德化感動他們,朱元璋果然很滿意這個答案。

朱元璋一世英明,為何選擇齊泰和黃子澄作為朱允炆的輔政大臣?

朱元璋還是很不放心,修改了《皇明祖訓》,加強對諸王的約束。臨死前,還特意交代諸王留在藩地,不得入京。朱元璋已經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了一遍,估計他至死也是相信,他的設計已經萬無一失了。可是,他沒有算到,小綿羊孫子朱允炆一登基,就變成了大灰狼,將矛頭直指各位叔叔。他也沒算到,朱棣會藉著《皇明祖訓》的條款起兵造反。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體就是如此。

朱元璋一世英明,為何選擇齊泰和黃子澄作為朱允炆的輔政大臣?

其實朱元璋的選擇,是建立在建文帝和藩王不折騰的基礎上的。朱元璋希望朱允炆做一個守成之君,齊泰、黃子澄都是儒家體系下的產物,用儒家的仁孝禮儀輔佐一個守成之君,應該是朱元璋眼中的最優解。俗話說,資源放錯了位置就是垃圾,這句話放在齊泰和黃子澄身上也恰好合適。談論兵家大事,是齊泰和黃子澄所不擅長的。若是沒有靖難之役,齊泰和黃子澄或許能成為一代良臣。


參考書目:

張廷玉:《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