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飛 | 中國人一席話,英國人流淚啦

吳鵬飛 | 中國人一席話,英國人流淚啦

這應該是三年前的一件事,武漢一位宣傳戰線的領導,應邀到英國劍橋大學訪問並發表演講。顯然,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文化交流機會。

如何利用這寶貴的機會,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向英國人宣傳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其深刻意義?我有幸以文化學者的身份,參與了研討,並在這位領導的指導下,執筆撰寫了演講稿。

這個演講,在劍橋大學乃至當地僑界,引起了轟動,有的聽眾甚至感動得流下了熱淚,連叫very good。

這個演講被我國外交部門評為當年十大外交成果之一,一個省會城市的宣傳部門獲得這樣的殊榮,據專家說,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

這個演講的題目叫《讓我們彼此成為知音》,請大家欣賞:

老師們,同學們:很高興能來到美麗的劍河之畔,與大家歡聚一堂。我來自中國一個叫武漢的城市。可能在座的有些人還不知道這座城市,但是有一個武漢人,大家也許不陌生。

這就是著名的網球運動員李娜,她是首位贏得大滿貫冠軍的亞洲人。她的第一個大滿貫的好成績,是在你們的溫布爾登球場上創造的。

武漢,是一座擁有1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雖然它遠在地球的另一端,但和英國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聯繫。早在155年前,英國商人就不遠萬里來到武漢,從事金融貿易等業務。

大家如果到武漢去,現在還能看到由英國建築師恩九生設計的武漢關大樓,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它仍然完好無損地佇立在大江邊上,仍然是武漢的標誌性歷史建築。

武漢為什麼特別受商人的青睞呢?

第一,它是中國的地理中心,東西南北中的文化在此交匯了3500多年,使武漢極具文化包容性,天下來客沒有“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相反倒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愜意。

第二,它是兩條著名大河的交點,一條是空間上流經一個國家距離最長的長江,一條是時間上具有7億年曆史的古老漢江。這裡自古就是九省通衢,是天生的商貿之都和交通樞紐之地。

我們此次訪問英倫的目的,就是要增進與貴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中英正在開啟的“黃金時代”添磚加瓦,嘗試在兩國人民之間,架起像劍河上的一座座小橋一樣優美的心橋。

中國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歡迎大家到我們武漢去走一走,看一看。武漢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城市。它的江灘公園園藝精湛,如同一個綿延100公里的“濱江畫廊”。

一湖一景一公園,半水半山半城郭,是生態武漢的真實寫照。我相信,武漢一定會給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帶來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因為它和劍橋一樣,也是一座大學城。

兩條煙波浩渺的大江把武漢分成了三個鎮,上百個湖泊又像一塊塊翡翠一樣鑲嵌在武漢三鎮,在波光瀲灩的河湖岸邊和蒼翠欲滴的幽靜林間,坐落著門類齊全的82所高等院校。

這其中,有知名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100多萬大學生在這裡求學,相當於每10個居民中就有一個在讀大學生。專家告訴我,就城市而言,這個規模和比例,都是世界第一。

作為中國大學城的友好使者,我對劍橋大學充滿敬意。它的校史比很多國家的歷史還長。800多年來,劍橋大學秉承“此地乃啟蒙之所和智慧之源”的校訓,創造了人類教育的奇觀。

曾在這裡學習和工作的牛頓、達爾文、培根、羅素、維特根斯坦、凱恩斯、彌爾頓、拜倫等偉大人物,都是人類科學、思想和文化的高峰,贏得了全世界的崇敬。

這裡還湧現了9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奠定了劍橋大學作為世界近現代學術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100多年來,漂洋過海到劍橋負笈求學的中國學子,有不少人後來成就卓著。

他們中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中國新聞記者的先驅蕭乾,中國文學泰斗金庸,中國第一個創辦大型對外文學刊物《中國文學》的翻譯家葉君健等,後者,就是我們武漢大學的畢業生。

劍橋大學,不愧是世界一流人才的搖籃。有8位英國首相出自這裡,世界各國的很多思想大家、政商鉅子、各界精英也出自這裡。可以斷言,

今天在座的同學們,你們中的一些人,將來必定會是自己國家、民族乃至世界的舵手。

你們怎麼理解這個多元的世界,你們怎麼看待不同的文明,將決定著人類未來生活的面貌和未來文明的走向。幸運的是,你們是在劍橋接受的教育。劍橋大學有一種偉大品格,就是它的兼收幷包和開放多元。

在這所沒有圍牆的、世界最著名的大學裡,40%的教師來自英國之外,研究生的70%來自其他大學,38%來自歐盟之外。劍橋真正是一座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觀念的熔爐。

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從根本上講,就是人類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借鑑、相互交融的歷史,劍橋大學本身,就是生動體現這一精神的光輝典範。

老師們,同學們,2000多年前,在我們武漢,關於人類的相互理解,曾經發生過一個動人的小故事。伯牙是古代一位優秀的琴師,但很多人聽不懂他的演奏,直到他遇見一個叫鍾子期的人。

伯牙琴聲激越時,鍾子期說,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高山!伯牙琴聲悠揚時,鍾子期說,我彷彿看到了潺潺的流水。

伯牙驚呆了,因為鍾子期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鍾子期死後,悲傷不已的伯牙終身不再操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故事中的古琴臺還在,現在是中國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

後來人們把鍾子期稱為伯牙的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情真意切,生死不渝,這是人類相知的最高境界,只有這樣的朋友才能稱為知音。

我們從知音故事的故鄉來到英倫三島,就是來交朋友、覓知音的。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其實就是兩國人民相互親近,彼此成為知音的時代。

調查顯示,英國人民普遍對中國抱有好感,兩國人民彼此欣賞對方創造的獨特文化。英國有600多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已建成27所孔子學院,約有6000名在華留學生,接納中國留學生約15萬人,佔中國留歐學生總數的一半。

這些指標,在歐盟國家中均居首位,足見中英文化交流非同一般的密切。在中國,則有數以億計的學生,在學習英語這種“世界語”,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渴望瞭解世界,渴望被世界瞭解。

在中英兩國關係的發展歷程中,英國人民充分展現了我們在劍橋大學見到的文化品格,那就是:理解與包容、智慧與遠見。兩個偉大國家的偉大人民實現了跨越千山萬水的偉大握手。

英國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是率先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歐盟國家,是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英國還是首個發行人民幣國債的西方國家,也是最早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大國。

知音的故事告訴我們,做心靈相通的摯友,需要對等的文化胸襟與對應的文化積澱,中英兩國人民之所以越來越有知音的感覺,是因為兩國的歷史同樣悠久、文化同樣古老,兩國人民都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明,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它創造了5000年未曾中斷的中華文明。人類三個獨立的農耕發祥地,中國就佔了兩個。

中國的瓷器、絲綢曾經風靡世界。中國的英文名原本就是“瓷器”的意思,今天中國倡導的連接三大洲的“一路一帶”發展戰略,則是以“絲綢”命名的。

古代中國的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對人類的文化傳播、航海貿易、地理發現、改造自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劍橋大學的著名校友李約瑟先生的鉅著,對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做過完整的介紹,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1519年,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船隊一共是256人;而比他早87年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的船隊,有各種船隻200多艘,船員最多時達27000人;指揮寶船有8層樓高,可容乃上千人。

李約瑟評價說,當時所有亞洲國家的海軍,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就是所有歐洲國家的海軍聯合起來,也無法與中國鄭和的龐大海軍匹敵。由此可見當時中國的強大。

英國則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率先完成了許多劃時代的科學發現與發明,如蒸汽機、電磁感應、電磁理論、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噴氣式發動機等,英國推動了波及全球,至今仍在演進的偉大的工業革命。

英國也是第一個代議制國家,這種政治制度,同樣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組織管理的方式。英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也是二戰戰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主要締造者之一,這一秩序確保了世界長達70年之久的和平發展,居功至偉。

可以說,在過去的100多年裡,英國毫無疑問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國家,它的發明與發現、思考與思想、創新與創造對全人類進步的重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舉世公認的。

但是在這個時期,曾經強大的中國落伍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狂飆突進的工業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高歌猛進的現代化努力,使中國經濟連續37年以近10%的高速度增長,成為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粗鋼、煤、發電量、水泥和化肥,穀物、肉類、花生和茶葉產量均穩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的高速公路、高鐵、城市地鐵總里程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的對外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位,對外服務貿易總額列世界第二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穩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和境外旅遊支出均列世界第一位。

中國的發展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上述這些數字表明,中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在國家整體實力空前躍升,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還實現了落後地區6億人口的脫貧。目前,中國幾百萬行政公務人員,正在走村串戶,訪貧問苦,一家一家地幫助貧困人口制訂和落實家庭脫貧計劃。

中國立志要在2020年底以前,將最後的7000萬貧困人口徹底脫貧,在建設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讓一箇中國人掉隊。中國渴望實現一種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理想,

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分享國家發展進步的成果,都應該擁有溫飽和體面的生活。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減貧工程。中國壯麗的理想,宏偉的行動,驚人的成果,贏得了國際上的普遍稱讚。貴國議會領導人就曾讚揚說,中國的減貧成績,理應受到世界的尊敬。

今天的中國,正在以新的姿態重返世界中心舞臺。就像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所說的那樣,國際社會期待中國進一步發揮領導力。

實際上,人類面對的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經濟復甦、重大傳染疾病等問題,均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同舟共濟,協調行動,這些重大問題的商議和解決,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

英國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戰略眼光,中英關係總體上始終走在中國與西方國家前面。劍橋大學著名校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只有中國人自己慢慢摸索的解決方法才是長久之計。”

對這位羅素先生,我一直有一個小小的疑惑,一位睿智的思想家、哲學家、戰略家,為什麼得到的卻偏偏是諾貝爾文學獎?

老師們,同學們,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經達到26%。專家預測,未來五年,中國進口商品將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

很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中國的發展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對英國、對英國人民、對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而言,當然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將來大家到中國去旅行、訪問、求學、創業、做生意,請一定不要忘記了那個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城市:武漢。要弄懂今天的世界,你不能不到中國;到了中國不來武漢,那可真是一輩子的遺憾。

因為武漢可能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城市。

武漢在近代最早掀起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設新式學堂,講授科學知識;開辦近代工廠,發展商業貿易;武漢率先奠立了中國近代工商業的完整體系。

當年的“漢陽造”步槍,曾經是中國近代工業製造的象徵。當時的武漢,大量選派青少年出國留學,並延請留學生參與城市治理,一時各方精英薈萃,思想風氣前衛,就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著名的辛亥革命終於在武漢打響第一槍,絕不是偶然的。兩千多年的帝制從此土崩瓦解,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今天,武漢與當年的倫敦和曼徹斯特一樣,正在實現從老工業基地向現代產業城市的華麗轉身。十幾年之前,鋼鐵產業還是這座城市的唯一支柱。但現在,以信息技術、基因工程、智能製造為立足之基,新技術革命正在重新鍛造城市的靈魂。

以武漢為龍頭的中國長江中游城市集群,被視為中國經濟的下一個重要增長極;以武漢為重要節點的長江經濟帶,是中國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下一個創新和生態發展重點區域。

到2020年,武漢地鐵里程將達到400公里;以武漢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網絡,5小時左右可到達中國任一大型城市;從武漢出發乘坐飛機,4小時左右可到達中國的任何地方;武漢的國際航線,也將連接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經評選未來十大世界城市,武漢赫然入選,並且位列第三,這個評選結果,讓很多用老眼光看世界的人,差點跌破眼鏡。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不能不再次對英國人的遠見表示欽佩。武漢的美好發展前景,其實已經吸引了很多英國人前來創業,西蒙·霍沃思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我們剛剛給這位英國小夥子頒發了創業獎。

西蒙就出生在離劍橋不遠的小鎮阿什維爾,他的祖輩在1875年也就是140年以前,已在上海經營絲綢生意,西蒙在劍橋大學圖書館查到的信件顯示,這樁家族生意至少延續了半個多世紀。

過去,他的祖輩選擇的是東方巴黎上海;如今,他選擇的是中國的未來之城武漢。西蒙被武漢日新月異的發展折服了。2013年,他在武漢創辦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他發現武漢的生活成本、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比同類大城市低得多,但發展的潛力反而更大。他判斷,中國沿海地帶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已進入成熟期。

中國新的發展高潮和經濟奇蹟,必將出現在以武漢為代表的中國中部地區。“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被選為了武漢的城市座右銘。

西蒙所在的武漢光谷,短短的十年間,從一片荒野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光通信研發基地,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基地和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

光谷的面積達到500多平方公里,擁有2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現在,光谷平均每個工作日誕生9家企業,平均每天誕生10項發明專利。

如果說,武漢的飛速發展是中國的一個縮影,那麼光谷的飛速發展則是武漢的一個縮影。用3000多年前中國青銅器皿上的一句刻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形容今天的武漢,可以說恰如其分。

所以我們說,“武漢,每天不一樣”,因為在武漢,奇蹟每天都在發生。

最新的一個傳奇故事是:我們華中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張小龍,創造了一種叫“微信”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三年多時間已經擁有全世界近7億註冊用戶。

這個軟件的驚人發展,得益於一個叫做朋友圈的構思,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朋友圈連著朋友圈,幾何級數的用戶增長模式,將會使我們從任何一個人出發,都能讓全世界所有人一起手拉手。

人類,顯然是地球上最善於溝通、最喜歡交友、最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這可能是源自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我們人類只有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才會體會到這種無法言喻的孤獨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竭盡所能,至今也沒有找到我們的兄弟姐妹和表親,沒有找到任何生命的跡象,甚至連一個細菌也沒找到。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

人類,本來就是一個命運的共同體,就像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無限優美和傷感的詩句所說的那樣:

海水沖走一顆沙粒,歐洲就要變小;任何人的不幸死亡,都是我的減少。

我們一踏上英國的土地,就深深感受到英國人民的友好、熱情與豁達。由此我突然產生了一個衝動,也是一個夢想,那就是在古琴臺,在那個動人的知音故事發生的地方,每年舉辦一個世界性的知音論壇,傳遞中國的知音文化。

我們要讓全世界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精英來這裡對話、辯論、探討、交流,並由此結下真正的友誼;再由這些年輕人把這種深情厚誼帶回世界各地擴展開來。

這樣,不僅讓中英兩國人民成為知音,也讓全世界各國人民都成為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知音。如果我們持之以恆地消除誤解,達成諒解,促成理解,中國古代詩人王勃描述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美好願景,就一定會實現。

最後,請大家拿起手機,加入我的微信朋友圈吧。如果有一天你們到了武漢,別忘記了有我這樣一個朋友,在等著你們。請一定和我聯繫。

我將帶你們登天下第一樓黃鶴樓,看亞洲第一大河長江,聽中國第一古曲《高山流水》,吃熱乾麵、老豆皮、小湯包、鴨脖子等武漢獨有的特色小吃。

我打賭,你們一定會深深喜歡上這座美好的城市,和這裡熱情好客的人民。

謝謝大家!(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