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1、

提到漢武帝,有段評語恰如其分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劉邦建立漢朝,結束秦末分裂局面,將中國歷史拉回正軌。

但是真正能夠讓漢朝發揚光大,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據一席之地,還是要靠漢武帝。

否則2000多年前的中國,很可能如同曾經的羅馬帝國一樣,面對北方蠻族的衝擊,星雲飄散。歐洲從未統一,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然而漢武帝能夠北擊匈奴,徹底打趴這個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最大的本錢,還是靠他的爺爺和爸爸,以及從呂后就開始的,西漢治國思想黃老之學,休養生息,積蓄國力。

從高祖開國,到漢武帝登基,整整過去了60年,然後到漢武帝下定決心,取消和親國策,和匈奴幹個你死我活,又過去了10年。

注意這2個時間點。

西漢花了60年積累各種資源,然後漢武帝又花了10年修煉自己,到開國70年的時候,才敢和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帝國匈奴撕破臉。

所以漢武帝並不是個瞎折騰的主兒,他知道順勢而為。

什麼時候不折騰,什麼時候該折騰,聰明人一定要看準時機。

在漢武帝的爺爺和爸爸那裡,西漢號稱“文景之治”,歷代評價甚高。

《史記·平淮書》“漢興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漢書・景帝紀》:“漢興,掃除繁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文景之治,就是不折騰。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因為文景之治的不折騰,給了漢武帝折騰的基礎。

然後因為武帝的折騰,他必須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把整個國家機器開動起來,因為有匈奴這個強勁對手,這才鍛造了強悍的,所謂“雖遠必誅”的強漢。

漢朝因此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

2、

宋仁宗最大的失敗,就是該折騰的時候不折騰。時代給了他最大的舞臺,他卻唯唯諾諾,不敢重拳出擊,最終北宋徹底失去了解決契丹的最好時機,並坐視西夏崛起,最好的敗亡就此註定。

前面咱們一直在強調,宋仁宗接手的局面,和漢武帝非常相似。

兩個人登基時候,西漢和北宋都是開國60年。

60年一個甲子,60年一個輪迴。

兩個人分別是各自王朝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皇帝,應該說,正是處於封建王朝最好的上升時期。在這個階段,士氣、民心都處於整個王朝週期最完美的狀態。

北宋在開國60年後,所積累的社會財富,不可謂不多。曾經有個說法,說宋朝的GDP佔當時世界的一大半,這個說法有一定爭議,但是當時社會經濟極度發達肯定沒錯,至於人口,據說北宋鼎盛時期實際控制人口近億,也有說超過1億。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而漢武帝時期人口最多也就5000萬左右吧。

宋仁宗手裡有的資源,比起漢武帝來說,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但是他慫,一輩子都沒有想過主動出擊。


3、

自秦始皇之後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

其實草原民族的人口一直不過百萬級別,而中原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千萬級,除了人口,各種武器裝備草原民族也基本無法自產,但是草原遊牧民族卻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這就要說到軍事動員能力的區別了。

實際上,衡量一個王朝是否強大,不在於它的財富,也不在於它的人口,而在看它的資源整合能力,尤其是動員能力是否強大。

咱們舉個例子,對比一下如今中美兩國在對抗疫情方面的措施。

中國如何對抗疫情?很簡單,湖北封省,武漢封城,全國其它省調醫療隊過去支援,相關企業開足馬力玩命生產各種口罩、防護服,2個月解決問題,這背後的人力物力投入是天文數字,但更厲害的,是人力物力調動機制,效率極高。

反觀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你說它沒有足夠多的人力物力嗎?可能比中國少點,畢竟這些年美帝玩金融,空心化了,工業生產能力不足。

但歸根到底,是它的動員機制有問題。美國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會按照聯邦政府號令行動。

所以,動員機制和動員能力,才是關鍵。

否則,你空有資源,你沒法把它用起來。


4、

漢武帝最牛逼的地方,就是搞出了一整套的制度,能夠把大漢王朝所有老百姓辛苦勞作,生產的物資財富,全部徵集起來,大漢王朝的國家機器,在漢武帝操作下,如臂使指,指哪打哪,那叫一個運用自如。

漢武帝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乾死匈奴。這也是漢武帝最大功績。

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就是因為漢武帝乾死了匈奴,其它幾個古文明全部被蠻族滅亡。

為了和匈奴打仗,他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而在古代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非常花錢,非常非常花錢。

別的不說,維持一支10萬人規模的騎兵部隊,你至少要有50萬匹軍馬隨時可以出動。想想看,這得花多少錢?

別看這麼多,一場仗打完,出去的軍馬至少折損一大半。

所以你還要源源不斷,繼續養馬。

所以要源源不斷花錢。

武帝為了能夠這樣花錢,什麼賣官鬻爵,什麼拿錢贖罪(比如李廣失期當斬花錢就沒事)都不算啥,漢武帝時期開創了鹽鐵專營,直到現在依然是對全體國民收稅的最佳工具。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武帝整了這麼多心思,就是為了“與民爭利”,要把老百姓的勞動產出,全部轉化為戰爭潛力,和匈奴死磕。

說到底,漢武帝治下的大漢王朝國家機器,動員能力極為強大。

有這種舉國之力做後盾,衛青、霍去病才能夠千里出擊,一舉攻破單于王庭,封狼居胥,取得千年來漢民族對草原民族最大的軍事勝利。


5、

和漢武帝比起來,宋仁宗最大的不足,就是北宋動員機制不行,大宋的國家機器,效率太低,沒法把大宋的資源整合起來,也沒法把大宋的人力物力轉化為戰爭潛力。

別的不說,單就說要和契丹開仗,必須要有的騎兵部隊。

北宋最大的問題,就是軍馬不足。

如果你看宋史,北宋和契丹長達百年的戰爭,大多數都是步兵對騎兵。或者是守城戰。偌大的河北平原,大多數時候,宋軍就是守在城裡看契丹鐵騎到處跑。

為啥宋軍沒有大規模騎兵部隊?

這個原因就複雜了,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但說來說去,反正就是北宋時代無法像漢武帝那樣大量砸錢養騎兵。大宋的人力物力無法動員起來,無法轉化為戰爭潛力。

另外,整個宋代武人的地位太低,北宋國策是“以文制武”,武將見到文官,都要乖乖低頭,這種社會氛圍無法培養優秀將軍,整個仁宗朝,就沒有能打仗的人。好不容易出了個狄青,最後命運如何?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對西夏戰爭不利,宋仁宗派范仲淹到前線主持局面,范仲淹作為文臣,毫無疑問很出色,也算是知兵,並非司馬光那樣的儒生,光說不練。

范仲淹在這3年軍旅生涯中,寫過一首著名的詞《漁家傲》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詞寫得不錯,但是范仲淹的軍事才能,實在是太讓人捉急,和李元昊幾次對陣,野戰均遭慘敗,最後只好避開和西夏鐵騎正面對抗,拼命築城,步步為營,試圖困住西夏。反正最終是奈何不了對方,只好像對契丹一樣,也給對方歲幣,花錢買平安。

所以為什麼說北宋是最窩囊的一統王朝?

因為它打不過契丹,打不過西夏,只好花錢買和平。卻從來沒有想過臥薪嚐膽,在戰場上解決對方。

北宋亡國的根子就是在仁宗朝埋下。


6、

到底該如何理解折騰和不折騰?

又該如何理解有所作為和碌碌無為?

折騰是一個貶義詞,作為是一個褒義詞。具體如何看待,要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

漢武帝有文景之治打下來的基礎,他主動出擊匈奴,這不能叫折騰,這就是君王的有所作為。

宋仁宗也有祖宗60年的積累,他只想做個守成之主,從來沒有想過主動出擊,這說好聽了是不折騰,其實何嘗不是碌碌無為?

當然漢武帝也不是所有動作都算得上有所作為,在他打殘匈奴以後,晚年依然好大喜功,為了幾匹汗血寶馬遠征大宛,這就是瞎折騰。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他後來悔悟,給自己下輪臺罪己詔,算是公開承認了自己晚年錯誤。

縱然如此,漢武帝的偉大功績不容抹殺。

公允來說,漢武帝的一生,前面幾十年都是有所作為,最後十多年是瞎折騰。相比而言,宋仁宗整個一生都是碌碌無為,一點折騰的心思都沒有,也就失去了有所作為的可能性。

我倒希望宋仁宗有漢武帝一半的血性,有漢武帝一半好大喜功,恐怕北宋的結局也不至於如此悲慘了。

漢武帝晚年好戰必亡,宋仁宗一生忘戰必危,好皇帝不能不折騰

宋仁宗,就是缺了這點血性。

當然,這也不能全然怪他。

在北宋那個時代,重文抑武,整個國家上上下下,整個漢民族都失去了漢武帝時代的血性。

用漢武帝晚年,和宋仁宗一生的反面教材,可以教會我們: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啊。

武帝晚年瞎折騰就是好戰必亡,仁宗一生不作為,花錢買和平,就是忘戰必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