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在靖難之役,南京城被攻破,宮中失火,一場大火焚燒了一切,湮滅了一段歷史,建文帝就此不知所蹤,也使得事情變得愈加撲朔迷離,由於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建文帝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和無限的想象空間,自從那場大火後歷史上關於建文帝下落的猜測就從未停止。

那麼建文帝的下場究竟如何呢?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靖難之役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朱棣欽定的官方說法《明太宗實錄》中記載的是:建文四年六月,“靖難”的軍隊打到南京金川門,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燕王立即派遣太監前往救援,無奈來不及,太監把建文君的屍體從火中找出,報告燕王,燕王哭著說:果然如此痴呆?我來是為了扶翼你為善,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八天之後,朱棣以天子禮葬了那具屍體。但是有人認為那具屍體是馬皇后。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馬皇后畫像

但是這種官方說辭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太宗實錄》中的疑點頗多,首先是對建文帝死於火焚的記載,非常含糊;二是有人認為當時厚葬的那具屍體是馬皇后;三是儘管明成祖“用天子禮”安葬了建文帝,但是南京卻沒有建文帝的陵墓;四是南京城被攻破時並沒有沒有發現建文帝的長子,既然孩子都逃走了,難道建文帝就沒能力逃走嗎?五是“靖難之役”長達四年之久,以建文帝的頭腦極有可能早就想好了退路。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建文帝畫像

因此可以大膽推斷建文帝並沒有死於那場大火,而是逃了出來,至於逃向了哪裡?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料莫過於清代學者谷應泰編撰的《明史紀事本末》,因為它成書早於《明史》,為私人著述,權威性是被當時人們所認可的。書中寫到建文帝並未自焚,化妝成和尚,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而且民間還盛傳當建文帝出鬼門時,門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建文帝乘舟,並叩首稱萬歲。道士說:“昨夜夢見高皇帝,命臣來此守候。”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考證》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但是傳說中的密道是否存在呢?對這段歷史很有研究的季士家老先生多年前發現,1978年太平門裡一家叫南京鋼銼的工廠要建棟新樓,挖地下室挖出了地道。從挖出情況看,高度大概在兩米五左右,寬度在兩米左右。當年發現地道的地方就在原來明皇宮的旁邊,可這一個地道是否能直通皇宮?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太平門

2005年6月的一天,季老先生接到一個電話,說在清涼山旁邊的國防園發現一個明代涵洞。涵洞位於原明故宮的宮城外,在明代主要是為排水用的,但不下雨時,是沒水的旱洞,完全可以容納一個人通過。根據季先生的推斷,這個涵洞很可能就是地道的出口。為了求生,建文帝使了一個火燒皇宮的金蟬脫殼計,從這個涵洞鑽進地道逃走了。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國防園

這麼一來不經讓人聯想翩翩,可以說建文帝出逃流亡的事實基本被坐實,這也與各項史料中關於建文帝流亡生活相關記錄相吻合,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青海一帶,很多地方都留有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有的甚至至今還保留著當時的文物。比如雲南省楚雄州武定縣獅山的正續禪寺;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有建文帝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時遺留的遺蹟;還有學者認為,建文帝曾遁匿於貴州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寺留下的《伐燕詔檄》四川青川縣青溪鎮以南七公里的蓮花山上華嚴庵等等都記載著建文帝的相關記錄。

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直到2005年6月的一個電話,才真正揭開謎底

《伐燕詔檄》

建文帝一生可謂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建文帝本性慈善,崇尚文治,嚮往儒家的仁政。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當時文人的地位可想而知,建文帝即位後,一改尚武的風氣,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並開展“削藩”活動,更使其走向滅亡。無論如何這段歷史無疑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無限遐想空間和不斷的探索,但真相往往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但是這般模糊的真相可能才是最美好的。

本篇文章個參考《太宗實錄》《大明王朝》《明史稿》等書籍,配圖均來自網絡。

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每一次的進步都是為遇見更好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