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晚清民眾“鄉土意識”對社會有何影響?

清代的土地開墾直至乾嘉時期,除了新疆以外,其餘各地已然接近收尾階段。但進入清代晚期,同光時期出現的農民戰爭使各地的荒地再次進行開墾,以及光緒年間臺灣、新疆地區的新增土地、還有開墾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對當時的各方面都起著一定的影響。土地開墾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封建政權國家財政收入的根源,同時也對鞏固封建政權起著一定的作用,土地問題一直被統治階級所重視。

淺析晚清民眾“鄉土意識”對社會有何影響?

而此後從鴉片戰爭到清朝覆滅,社會底層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意識綿延不絕,形成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當時的先進思想家們、對社會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民眾意識的力量不可忽視。而民眾鄉土意識不屬於那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之列,也不屬於引導國人熱血沸騰的各類鬥爭,而是實實在在屬於樸素的底層人民的。鄉土意識大體上可劃分為日常生活意識、政治意識、信仰意識等,這幾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聯繫,對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

一. 日常生活意識與鄉里社會

日常生活意識即社會心理,是研究鄉土意識狀態的起點。而其主體,是以農民為主要構成的鄉里群體,而這一群體在進行社會活動進行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了不同於其他主體的日常生活意識,包括了此階層的處世態度、價值取向、理想訴求等因素。

淺析晚清民眾“鄉土意識”對社會有何影響?

“家庭”組成的小群體的農業經營方式在氏族社會形成,“家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新生勞動力對土地的認知程度以及耕作方式很大程度來源於上一代勞動力的言傳身教。而“繼承”思想至關重要:血脈的傳承,思想的傳承,土地的傳承,均世世代代流傳在底層民眾思想中,綿延了數千年,伴隨著整個封建社會。在社會發展中,人類也在不斷尋找自己理想的社會,而農民階層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構建的理想社會與其他階層不盡相同。他們由於自身文化程度和見識的限制,千百年來所向往的歸結為一點,即是:“平均”。

淺析晚清民眾“鄉土意識”對社會有何影響?

晚清時期的統治危機和農業危機,是平均主義政治設計的階級和社會根源。首先,晚清時期的封建統治秩序全面衰敗,根據社會規律,封建社會的弊端逐漸顯現,階級壓迫,統治腐敗都使得民怨加深。在繁曾經榮背後,更多的是蕭疏的景象,“百餘年之元氣,為之斲喪以盡”。(1)其次,日益嚴重的農業危機,其主要矛盾是新增的人口和不充裕的土地之間的矛盾。很多省份可墾耕地已經趨近飽和,加之地主土地兼併和自然災荒,迫使大批農民破產,有一小部分淪為遊民,向人口稀疏地區遷移。土地分配不足導致全國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溫飽線之下。而小農貧困化和遊民群落的迅速發展,也是晚清社會動盪的重要原因。龔自珍的《平均篇》有對這種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進行闡述:“鬱之久乃必發,為兵燧,為疫癘,生民噍類,靡有孑遺,人畜悲痛,鬼神思變置”。最後,資本主義的侵略,鴉片戰爭開啟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百年處於飄搖動盪的狀態。由於半殖民地帶來的嚴重後果,使農民階級產生出對統治階級的強烈失望感,孕育著最初的社會鬥爭。

二.政治意識與宏偉藍圖

農民的政治意識,包括政治心裡和政治觀點。

晚清民族意識的首要特徵是反抗性,民族危機和階級壓迫,使農民階級不得不生存而戰,因此也是最為迫切的,因此催生了太平天國運動等一系列反封建農民運動。而隨著外國勢力的滲透,民眾運動也有了另外的方向,以反洋教為主要形式,在當時環境土壤的孕育下,演變成以義和團運動為代表的愛國思想浪潮。

淺析晚清民眾“鄉土意識”對社會有何影響?

而農民階級反侵略反封建的鬥爭,也對當時先進的思想家們產生了影響:林則徐從禁菸運動中體悟出民眾的力量;洪秀全從引導農民運動進行抗爭中感受到農民階級的迫切愛國心;康有為在“感國難,哀民生”的沉思中構建社會未來藍圖;革命黨人在義和團運動中感受到民眾守護家園的決心等等,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或多或少都受到當時農民思想的影響,並添加新思想,加工成為符合當時社會所需要的先進思想,引導民眾。而且由民眾鬥爭和訴求所形成的社會壓力,推動著思想家找到並實施正確道路。

三.信仰意識與民間宗教興衰

農民的生活意識和政治意識,都沒有超越自身經驗的認識範圍,因此也不能創造適合當時的理性正確的新的信仰,也會向外來宗教進行借鑑和改造,使得生活意識神聖化,政治意識理論化。

淺析晚清民眾“鄉土意識”對社會有何影響?

農民由於認知結構較為簡單、受到社會各方面壓迫下,對宗教產生了濃烈的依賴性。而同時封建統治階級是通過人民群眾訴求和理想社會的幻想,建立自己的宗教統治。底層民眾出於對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索求選擇自己信奉的神明,進行精神寄託。在晚清時期,洪秀全所倡導的拜上帝教,用有悖於傳統觀念的方式,接受了西方基督主義,將其轉化為武器,直搗封建階級思想統治最薄弱的地方。洪秀全利用但是底層民眾反封建壓迫的思想,創建了農民階級所期盼的那種拯救國家、引領國家的新思想,用“免災祈福”這一概念作為宣傳,開展反抗封建階級的鬥爭運動。而他的救世觀是懲惡揚善的,他聲明只要加入上帝教,神靈可以帶領民眾脫離苦難,到達美好的盛世時代。這一思想體系,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國鄉土信仰的氣息,同時又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西方宗教,然而卻又帶有濃烈的封建性,因此太平天國宗教不可能正確的引導新時代的政治鬥爭,這為後來的失敗也埋下了伏筆。

淺析晚清民眾“鄉土意識”對社會有何影響?

農民階級作為底層階級,因為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其看待事物的眼界狹窄片面,因此其衍生出來的思想無法控制社會、統治社會,甚至與當權的統治階級思想對立。但是農民階級出於自己的利益,千百年來也在不斷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社會,包括對生活、政治、信仰等方面的艱難探索,也在民族鬥爭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民眾意識強大的覆蓋力和延續力,在晚清社會有著兩面性的作用。對於先進的社會思潮,起著推動、促進的作用,前文也有所描述;但其根本利益又與先進的社會思潮存在矛盾,由於當時先進思潮和鄉土意識各自的侷限性,先進的思想家無法向廣大民眾宣傳到位,使其充分理解,從而掌握民眾的思維動向,這種習慣般的思想方式,使進步思想侷限於小部分群體中,因此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

(1)《清鑑·仁宗》

(2)《龔自珍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