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華夏大地,各地皆有孔廟。史料記載:“魯哀公時為立廟;漢元光元年置學鴻都門,畫像以祀。北魏文成間稱宣尼廟。唐貞觀四年始詔州縣皆立廟。元始祖始稱文廟”。邯鄲是否有文廟呢?當然有。廟址在哪裡呢?恐怕現在的邯鄲人都記不太清楚。據《邯鄲縣誌》說:“學故址在縣治東南,洪武間始擇西南高爽地而徙焉。”是說文廟原來在縣衙東南,後遷到縣衙西(現地委禮堂以西,清真寺以東)的路北。可是,如今一點痕跡也沒有了。在我的記憶裡,還有點模糊印象,只知道文廟裡邊地方很大,因為我伯母李覺民,曾是文廟學校一位穿旗袍的女教師(後任南關小學校長),那時我不斷去文廟她家裡玩,所以知道文廟在哪裡,讓我說詳細點兒,卻說不上來。


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前不久,我借閱一部《邯鄲縣誌》,驚喜發現內有記載,志中說:“文廟在廟前街(現城內人民路的一段,原叫文廟街,現此處居委會仍叫文廟街居委會),南向。前為東西二坊;東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坊內正中有一坊,曰欞星門;內為泮池。過池為戟門。門之東南向曰名宦祠;西南曰鄉賢祠。戟門內正中有臺,臺上有殿,曰大成殿。殿前東曰東廡,西曰西廡,為祭先儒、先賢之所。殿東西兩端各有室三楹,為置祭器之地。殿後正中為明倫堂。堂後為敬一亭。廟東南向臨街為宣講所;所後為崇聖宮。宮後(明倫堂東)為儒學教諭署。明倫堂西乃一清幽之地,為訓導署。清末被王氏文山闢為苗圃。”


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邯鄲的文廟是一龐大的建築群。該廟內供奉的都是誰呢?縣誌中有記載;孔子祖述之以詔萬世。故,文廟的大成殿正位上供“至聖先師孔子”孔聖人。他的左右分別是:東位顏子(顏回),思子(子思);西位曾子(曾參)、孟子(孟軻)。東哲為閔子、冉雍子、端木等六子;西哲為冉耕子、宰子、冉求等六子。大成殿前的東西兩廡分別是;東廡:供先賢:公孫僑、林放、南宮适、司馬耕、程顥等四十賢。先儒:公羊高、毛亨、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等三十二儒。西廡:供先賢:公冶長、公孫龍、孫忠、程頤、公都子等三十九賢。先儒:穀梁赤、董仲舒、毛萇、諸葛亮、韓愈、陸秀夫、王柏等三十一儒。


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戟門之東的名宦祠:供祀良有司元邯鄲主薄苗澤、孟吉、明知縣袁本、史善、趙弼等十五名官宦。戟門之西的鄉賢祠:供祀鄉賢廉頗、藺相如、李牧、張之翰、賈銓、張國彥等十六名鄉賢。崇聖宮中的崇聖殿正位:(明嘉靖九年立啟聖祠,祠啟聖公。清雍正元年詔封孔子五代王爵,改稱崇聖祠)。肇聖王(至聖五世祖木金父);裕聖王(至聖高祖祈父公);詒聖王(至聖曾祖房叔公);昌聖王(至聖祖伯夏公);啟聖王(至聖父叔梁公)。東配:供先賢顏氏(顏路)、孔氏(孔伯魚)。西配:供先賢曾氏(曾皙)、孟孫氏(孟公宜)。崇聖宮東廡:供先儒周氏(周輔成)、程氏(程伯溫)、蔡氏(蔡季通)。西廡供先儒:張氏(張迪)、朱氏(朱松)。


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大成殿東西兩端各有室三楹,為置祭器之地。室內其器有登。有硎。有簠簋。籩豆。有俎。有舜。有盞。有象尊。犧尊。雲雷尊;有勺。有冪。有篚。有饌盤。有祝版。這些器具在祭孔時分別用以:其用盛大羹以登。和羹以硎。黍稻粱以簠簋。水土之品以籩豆。載牲以俎。獻酒以舜以盞。貯酒以尊,取酒以勺,覆酒以冪。承帛以篚。進饌以盤。陳祝詞以版。其薦之也,為先世壇,曰配壇,十一哲壇。兩廡先賢、先儒壇。崇聖祠、五代壇。東西配享從祀壇。戟門之東西有名宦壇和鄉賢壇,凡十二。壇禮獨隆先師。其餘依次而殺,亦以義而通。皆參考成書,不妄以臆。其器之數:登二。硎十二。簠簋各十六。籩豆各五十八。俎十。舜四十四。盞一百四十。象尊一。雲雷尊六。勺六。冪六。篚十二。饌盤五。祝版四。凡三百三十有八。蓋稱略備雲。


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以上祭器、祭品是祭孔大典而用。什麼時候祭祀呢?“嗟乎!先王之制禮也,不惟其物為其意,苟意不相屬,雖玉瓚珠盤燦然具列,知神之吐也久矣。每年歲以春、秋仲月上丁釋典,在城文武官鹹與祭,致齋二日。”可見祭孔大典是每年春、秋各一次,在城所有文武官員,皆都參加,並戒齋兩日,儀式非常隆重。

邯鄲乃畿南之首邑,教化當先,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也,修復孔廟乃首任。邯鄲孔廟,歷經滄桑,廟貌不免陊削,因此各屆官員都注重修葺。知縣鹿琇、史善、董策、劉翀、張偉、劉維嶽、趙時吉。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備道宋淳,通判劉鳳,均相繼修理。崇禎時訓導李培重建啟聖祠。清順治十四年,知縣許侃倡捐重修廟學,計二千餘金。乾隆七年知縣鄭方坤又捐俸倡修。《邯鄲縣誌》裡記載了兩次重修之況,分別是:明成化八年丙戌春和清乾隆七年。


邯鄲孔廟何處尋(王景春)

明成化八年丙戌春,邯鄲人鄭銘,乃監察御史,外巡迴京,過故鄉邯鄲,與當時知縣劉翀,首檄郡邑修崇廟學。乃命鄉人量田賦所入資之,因而樂助者動以百計,掄材庇工,不旬月而就緒。首建大成殿五間,東西兩廡倍之,高廣深固十百於昔,至聖四配十哲裝塑維肖。次戟門,欞星門,廟宇,道路靡不煥然一新。其經始也在巳醜春而吿畢於辛卯之秋。重修孔廟之工程,材雖巨而不費,役雖煩而不憂,燦然而翬飛,劃然而翼跂,既完而美。使孔廟舊貌換新顏。另一次是清乾隆七年,知縣鄭方坤捐俸倡修。在鄭方坤的《修文廟記》中寫道:“夫天下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也,顧重其道陋而居何哉?”“謁廟瞿然者久,因與邑人士謀修之。”鄭知縣倡修孔廟,眾家欣然贊之,故不惜千百萬金錢,務期巍煥。這次重修,自大成殿,東西兩廡,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一切桓瓦,臺砌,門欞軒檻之屬,增者十之一;拓者十之二、三;補葺者十之八、九;或丹或漆,以藻以繪,皆居其舊而新是圖,無使神恫,無貽心戚。所以隆師之意而群以善人自處,由是而希賢,而希聖。孔子之道日益修明,其為欣幸曷可勝言?看來,重修孔廟,人們非常重視,樂助者甚多。“材雖巨而不費,役雖煩而不憂。”工期“不旬月而就緒。”同時重修後的孔廟“燦然而翬跂,既完而美。”是一氣勢宏偉、龐大的建築群。現在,這一恢弘的大建築群已不復存在了。邯鄲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澱深厚,古建築不少,除上面所說的“文廟”之外,還有武廟(關帝聖君廟)、文昌廟、奎神廟(在舊城上東南隅)、龍王廟(在東門外)。社稷壇(在舊城北)、先農壇(在舊城東郊)、八臘廟(原在城西,後遷北關學步橋北,清乾隆六年遷叢臺下)、玉皇閣(在北關)及建築莊嚴雄偉,富麗堂皇的“四士堂”(在南關南頭,和平路南的沙門巷)。總之,遍佈邯鄲城內外的宮苑、祠廟、古蹟數不勝數,可惜,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早已不復存在了。如果能恢復一兩處,如“文廟”及文廟西側的“苗圃”,讓今人目睹消失已久的,珍貴的邯鄲古建築群原貌那該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