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陸電子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科陸電子(002121)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概述

2019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面對機遇和挑戰並存、困難和矛盾交織的複雜局面,公司圍繞既定的發展戰略與經營計劃,堅定聚焦主業,深耕智能電網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業務領域的儲能及充電樁產業,苦練內功,剝離非核心資產,朝著綜合能源服務進軍。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19,532.51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72%;實現營業利潤-237,263.65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7.88%;實現利潤總額-302,951.95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7.3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7,593.64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4.78%。主要原因為:(1)受流動資金緊張的影響,公司生產經營計劃未達預期,產品交付延緩;同時,因百年金海及光伏電站股權轉讓,營業總收入出現下降。(2)經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對2019年12月31日存在的可能發生減值跡象的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和資產減值測試後,2019年度計提信用減值損失人民幣70,064.98萬元,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損失合計人民幣97,566.53萬元。(3)因擔保事項計提預計負債64,800萬元。(4)2019年度北京國能股權投資形成公允價值變動損失23,038.87萬元。

報告期內,公司圍繞戰略,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1、堅定聚焦主業,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大力拓展海內外市場

公司的主營業務包含智能電網、儲能和電動汽車充電及運營服務三大核心主業。2019年,公司堅定聚焦主營業務,著眼行業發展趨勢,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研究和開發新產品,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力拓展海內外市場。

智能電網業務。報告期內,公司在維持傳統產品南網和國網市場主流供應商地位的基礎上,積極參與IR46標準的多芯表標準討論制定,探索關於計量和智能感知方面的新技術,專注智能配變終端、分支線路檢測終端、末端感知終端、智能型塑殼斷路器等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公司智能配電終端、深入融合終端通過了國網電科院的資質審核,並且實現了產品的批量化生產,為後期產品的智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報告期內,公司中標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2019年第二次配網物資協議庫存招標新型TTU項目,為後續開拓市場打下堅實基礎。經過2019年的經營和佈局,公司智能電網產品已實現了從功能終端向智能化終端、從單一產品向系統解決方案的轉變,通過系統解決方案與工程服務實現客戶價值,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公司以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為核心,抓住客戶痛點、挖掘商機,在埃及、印尼、尼日利亞等多個地方建立據點,實施海外本地化營銷、本地化服務。公司海外電錶產品已通過STS6系統認證、IDIS國際認證。

儲能業務。公司自2009年開始涉足儲能領域,是國內最早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之一,行業經驗豐富。公司掌握自主研發的儲能領域的核心技術包括電池管理系統(BMS)、儲能雙向變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統(EMS)。

2019年,國內儲能市場出現“倒春寒”,公司大力拓展儲能領域的應用,持續加強技術研發、成本管控和品牌服務價值,實現了從產品銷售、項目建設向項目全生命週期服務管理的轉變;通過項目合作模式、運行模式創新實現客戶價值,使公司繼續保持在儲能行業的領先地位。公司投資運營的華潤海豐儲能調頻項目是國內目前已投運的規模最大的儲能調頻項目,也是國內首個電廠側儲能直控創新試點,標誌著儲能調度從電廠側控制走向電網直接控制,儲能商業模式實現新突破。截至目前,公司在山西、內蒙、河北、廣東等地參與的投運、在建儲能聯合調頻的項目已達十餘個。

海外儲能方面,公司新開發的北美儲能系統,具有精細化技術管理、系統靈活、易擴展升級等優勢,滿足北美UL1971/UL9540產品安全認證要求;自主研發的歐洲儲能系統,符合IEC62619、IEC62933、IEC61000等歐洲標準。2019年,公司成功打開非洲市場,順利併網盧旺達首個兆瓦級光儲柴微網儲能項目;進入日本戶用儲能市場,幫助客戶獲得日本JET認證,進入補貼名錄,成為首家通過本土JET戶用儲能系統認證的非日本企業;產品打入美國市場。

新能源汽車充電及運營業務。報告期內,公司憑藉多年的技術儲備和技術創新,利用“新能源汽車運營—充電樁生產及運營”產業鏈的優勢,深耕目標城市。公司打造以車樁聯營為核心的充電網絡雲平臺,通過大數據、能源管理等提高充電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實現互聯網、車聯網和能源互聯網的融合,提供完整的充電網絡智慧雲平臺綜合解決方案,構建起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生態圈。

憑藉專業的產品研發、快速的產品交付以及及時的售後服務,公司保持了南網充電樁市場的領先地位,並大力開拓地產充電市場及主機廠隨車樁市場。公司深入調研地產市場及主機廠隨車樁市場的充電樁需求,有針對性的開發了新款的小象系列交流充電樁和電動自行車充電產品;研發了符合歐洲標準的交流充電產品,積極拓展海外電動汽車充電市場。公司連續中標萬科集團及中城聯盟充電樁戰略集採項目、金科地產集團充電樁集採項目,佔據地產充電樁市場較大份額;此外,公司成為愛馳汽車、小鵬汽車充電樁定點供應商,與吉利汽車展開實質性合作,在主機廠隨車樁市場取得較大突破。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充電雲平臺業務已經覆蓋全國25個省,128個城市,2019年平臺流水近3.5億元。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2019年12月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公司在全國各運營商充電樁總量中排名第8位,充電站總量中排名第6位。

2、持續深化組織優化與變革,不斷優化薪酬體系與績效管理體系

為實現公司戰略目標,順應業務發展的需求,報告期內,公司持續深化組織優化與變革,梳理崗位職責,明晰責權利,從提升組織能力、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推進公司變革。公司以客戶為中心,形成產品線/事業部經營責任制,打破原有多業務、多架構,按價值鏈和產品設置營銷、研發和平臺組織;成立科陸國際子公司,將海外業務作為公司重要的發展方向;優化子公司車電網的股權結構,引入資源和資本,提升車電網業務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

為保障公司經營指標的達成,公司不斷完善績效管理體系,以組織績效為立足點,以個人績效管理為載體,將公司目標從上而下層層分解,員工從下而上級級承諾,強化對各業務部門的數字化考核以及薪酬激勵機制,激勵和提高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抓重點、控風險、補短板,著力提升管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

報告期內,公司順利完成了董事會、監事會換屆選舉工作,產生了公司第七屆董事會及監事會,將董事長與總裁職責分離。新一屆領導班子給公司帶來了新的活力,規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三會一層”盡職歸位,確保公司規範化管理和高效化運轉。

報告期內,公司加強戰略、風控、審計監察等職能,對公司及重要子公司的業務流程、管理制度進行體系化的梳理與診斷,識別運營中的各種潛在風險點和漏洞,加強商機評審、信控管理、訂單管控、應收賬款及庫存週轉等的全面管理,加強子公司制度體系建設,補齊各項管理短板,著力提升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

4、加大力度對非主業資產進行處置,盤活資產,保障資金安全

報告期內,公司加大力度對非主業資產進行處置,公司先後出售了潤峰格爾木、格爾木特變、墨玉新特、庫爾勒匯能等多個需要重資產投入的光伏電站資產,剝離了百年金海、卡耐新能源等不盈利公司的股權,推動成都和龍崗工業園區資產的轉讓,加速資產變現及資金回籠,將資源投入到公司核心業務中。

二、主營業務分析

1、概述

單位:元人民幣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

公司已在電力行業深耕近二十餘載,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澱,具備了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優勢。

1、自主創新優勢

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曾多次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在行業中具有領先的技術優勢,公司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公司先後為多項國家和地方級重點示範項目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與多層次的定製化服務。公司完整的產業鏈佈局有利於發揮各產品線的協同效應,各業務板塊互相借力,成為協同發展的閉環業務,增強整體抗風險能力,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

公司研發實力雄厚,研發產品覆蓋國網南網大部分需求,產品通過國網、南網認證,同時海外電能表產品通過了多項國際主流認證,包括MID、KEMA、STS、DLMS、STS6、IDIS認證。智能配網系列產品通過中國電科院專項檢測、協議一致性檢測和加密認證檢測,是國內產品資質認證最為全面的廠家之一。公司研發了高精度電測標準儀表和標準源、智能電錶、用電信息採集裝置、一二次融合柱上開關、一二次融合環網箱、智能配電終端、深入融合終端、故障指示器、真空開關、環網箱和高低壓開關櫃等產品,能夠提供完整的AMI和智能配電網系統解決方案。

公司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2019年,公司(含控股子公司)共申請專利94項,獲得專利104項;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申請專利1,403項,獲得專利964項。

2、行業領先的品牌優勢

品牌是企業的軟實力,更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始終將產品質量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建立起一套較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對產品設計開發、生產、服務實施全過程標準化的管理和控制。公司已經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中國馳名商標”、“國家863計劃項目承擔單位”、“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承擔單位”、“國家規劃佈局內重點軟件企業”、“2019年度中國儲能產業最具影響力企業”等多項榮譽和資質,在業內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3、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全產業鏈技術集成優勢

憑藉自身的產品優勢和系統解決方案,公司產品已覆蓋電力能源的發、配、用、儲各個環節,可有效幫助電力客戶實現源-網-荷-儲的協調控制。

公司具有綜合能源能效管理雲平臺、新能源汽車及充電站運營管理雲平臺,電化學儲能系統全生命週期管理雲平臺等,為能源細分市場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和服務,在傳統業務夯實的基礎上,向產業鏈的上游及下游進行延伸和疊加。

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公司已形成全產業鏈技術集成優勢:儲能專用電芯具備安全、高倍率、長壽命循環性能,應用於國內多個大倍率調頻項目;儲能雙向變流器(PCS)虛擬同步、多機並聯、高速群控同步技術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自主研發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具備高精度電池容量檢測、SOC估計、電池健康度SOH評估、主動均衡管理等功能,可實現對電池成組後的有效管理及均衡,解決儲能電池系統大批量矩陣式使用中電池一致性所帶來的影響;能量管理系統(EMS)底層架構先進合理、算法優異,應用於發電機組聯合調頻項目綜合調節性能指標領先;儲能系統雲平臺建立雲端的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基於儲能運行數據分析,持續優化系統設計,為項目業主提供營運優化建議。

4、人才優勢

公司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不斷優化薪酬體系與績效管理體系,將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公司經濟效益優勢。

在高端專業人才流動頻繁的大環境下,公司多位高管、核心業務與技術管理人員在公司任職時間長達十年以上。近年來,面對新的競爭環境與挑戰,公司持續關注、學習和借鑑國內外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並不斷挖掘新的人才給公司補充新鮮血液。

三、公司未來發展的展望

(一)行業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

1、智能電網領域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3月,國家電網公司確立了新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2020年至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國網公司部分領域、關鍵環節和主要指標達到國際領先,中國特色優勢鮮明,電網智能化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能源互聯網功能形態作用彰顯。

2026年至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

2020年3月24日,國網公司在官網發佈《進一步支持和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的意見》,明確表達對增量配電業務改革的支持態度。增量配網改革在不調整存量電力市場利益的同時,放開增量配網投資主體、供區範圍,通過增量配網改革倒逼存量電力市場改革。

智能電錶方面,國網對新一代智能電錶的需求轉變為IR46,其與傳統的IEC存在較大差異。IR46電能表與傳統電能表差異較大,最顯著的差異是“芯”的數量:IR46採用兩個MCU的設計思路;而我國傳統IEC電錶則採用單個MCU+專用電能計量芯片。IR46分為計量單元和管理單元,兩個物理分離的單元獨立管理電能計量和電能管理部分。IR46新表相較於傳統表單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技術難度更大將使得頭部企業份額加速集中。IR46中管理芯升級的意義在於,其可以在不影響計量單元運作的前提下,同時具有竊電管理、在線診斷、費控顯示、對外通信、事件記錄、數據凍結、負荷控制等功能。因此,IR46相比於IEC給消費者的附加值更高,而實現的難度也更大,因此未來國網智能電錶集採,中標企業數量有望由目前的60-70家逐步減少,具備較強技術研發實力的前20-30家頭部企業有望實現份額的提升。

更換週期、用電量持續上升和新一代電能表推廣將促智能電錶行業量價齊升。從歷年智能電錶的招標歷史看,2020年智能電錶的更換需求仍處上行階段,疊加用電量持續上升帶來的增量電錶需求,2020年電錶招標規模預計在8,500萬隻左右;新一代智能電錶IR46將有望在國網2020年第二批招標開始得到大規模推廣,單品附加值的增加和技術難度的提高將提升智能電錶的單價50%以上。2020年開始,智能電錶版塊將迎量價齊升階段,市場規模將顯著擴大。往年智能電錶招標的中標格局極其分散,但新一輪智能電錶招標將形成技術壁壘,對於技術較弱的表計企業來說,未來將很難推出質量過關的新一代智能電錶。

2、儲能領域

儲能是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高佔比能源系統、“互聯網+”智慧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技術。儲能能夠為電網運行提供調峰、調頻、備用、黑啟動、需求響應支撐等多種服務,是提升傳統電力系統靈活性、經濟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儲能能夠顯著提高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支撐分佈式電力及微網,是推動主體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關鍵技術;儲能能夠促進能源生產消費開放共享和靈活交易、實現多能協同,是構建能源互聯網,推動電力體制改革和促進能源新業態發展的核心基礎。

2020年1月17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三部委聯合印發《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4年)》,這份政策文件給予了儲能極高的定位——儲能技術在促進能源生產消費、開放共享、靈活交易、協同發展,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新業態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儲能技術的創新突破將成為帶動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顛覆性調整的重要引領技術。儲能設施的加快建設將成為國家構建更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計劃要求在高校開設儲能專業,規劃儲能人才發展路徑,為儲能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不久,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應急管理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結合示範項目實際情況,又聯合制定了《關於加強儲能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指導和規範儲能項目的順利實施建設。

十四五期間,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調度和交易中心的進一步規範運作,推動儲能併網機制和價格機制的政策將為儲能應用帶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市場需求也將趨於剛性,行業將迎來商業化發展期,在此背景下,據中關村儲能聯盟預測,電化學儲能的規模將實現兩連跳,預計2022年突破10GW,2023年接近20GW。

(1)電網側儲能將再次迎來新發展

2020年2月3日,國家電網公司印發了2020年改革攻堅重點工作安排,強調要落實儲能等新業務實施方案。2月13日,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毛偉明到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調研時指出,要積極研究探索儲能發展路徑和模式,結合特高壓建設和新能源消納需求,形成一套成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未來實現儲能與電網的平衡發展。2月18日,國家電網公司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正式開工,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工程總投資79.6億元,計劃2028年全部投產。這預示著電網側儲能將再次迎來新的發展。電網是儲能市場的“引領者”,其一舉一動對整個行業影響巨大。

截止到2019年底,山西、華北、內蒙、廣東、山東、福建、甘肅、江蘇等省份陸續發佈調頻輔助服務細則,調頻市場進一步擴大發展,調頻領域商業模式更加明朗。

(2)各地風電、光伏配套儲能成新能源併網優先條件

當前,青海、甘肅、內蒙、新疆、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區風電場及光伏電站將按照裝機規模配套10%儲能作為併網優先條件,已成為該領域儲能發展的主要形式。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風電和光伏規模已突破雙200GW,估計十四五期間會突破雙400GW,年增加規模可達80GW,考慮時序和地區差異,全國按照三分之一省份配置,預計十四五期間新能源電站每年需要配置儲能約2-3GW,該領域儲能市場前景廣闊。

2020年,儲能裝機規模將延續超過70%的年增長速度,預估裝機累計達到3.5GW;同時,青海、甘肅、內蒙、新疆、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區風電場及光伏電站將按照裝機規模配套10%儲能作為併網優先條件,已成為該領域儲能發展的主要形式,估計十四五期間光伏、風電會突破雙400GW,年增加規模可達80GW,考慮時序和地區差異,全國按照三分之一省份配置,每年新能源電站需要配置儲能約2-3GW,該領域儲能市場前景廣闊。

2021年,儲能的度電成本(LCOE)有望降至0.25元/kWh以下,儲能的應用將在發電側、新能源配套、用戶側等全領域鋪開,規模化生產趨勢明顯,從而推動儲能系統成本的理性下降,預估裝機累計突破5.5GW。

2022~2023年,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調度和交易中心的進一步規範運作,推動儲能併網機制和價格機制的政策將為儲能應用帶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市場需求也將趨於剛性,行業將迎來商業化發展期,在此背景下,據中關村儲能聯盟預測,電化學儲能的規模將實現兩連跳,預計2022年突破10GW,2023年接近20GW。

(3)新基建5G基站儲能、數據中心儲能加速推進

201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2019年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內涵更加豐富,涵蓋範圍更廣,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徵,能夠更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2020年受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影響,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領域。

作為“新基建”的領先產業,5G建設正在進入高峰期。據天風證券(601162)預計,2020至2023年,5G基站帶來的備用電源儲能需求分別為7.6GWh、9.7GWh、10.8GWh和11.9GWh。如果“5G+調峰”實現,則會帶來磷酸鐵鋰儲能電池需求進一步大幅增長。

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依據各運營商2018年年報數據測算,中國共有至少1,438萬個基站需要被新建或改造,以單站能耗2700W、應急時長4h計算,儲能市場至少存在155GWh電池的容納空間。

(4)海外儲能市場蓬勃發展

近年來,海外儲能市場增速較大,2019年國內出口海外總量為3.1GWh,其中,英國、德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升供電保障度對儲能需求的旺盛,上述各個國家均出臺了不同程度的儲能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為儲能獨立平等進入電力市場掃除障礙。

以美國為例,2019年,美國國會提出一系列法案,為儲能系統開發和部署提供支持,《更好的儲能技術法案》為儲能技術研發提供5年資助,《促進電網儲能法》重點推進儲能與家庭和企業中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配套部署。2018年,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發布841法令,要求各個區域配網運營商調整市場規則,允許儲能系統為電力批發市場提供其全部功能。稅收方面,2016年,美國儲能協會向美國參議院提交投資稅收減免法案,明確先進儲能技術可以申請投資稅收減免(ITC),且可以以獨立方式或者併入微網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等形式運行。補貼方面,自2011年起,儲能被納入自發電激勵計劃(SGIP)的支持範圍,最新修訂的SGIP補貼計劃綜合考慮規劃容量完成情況、儲能成本下降程度、項目經濟性核算等因素,按照儲能項目裝機電量進行補貼。

在澳大利亞,越來越多的住宅電池補貼計劃被納入州和地區的能源政策。2018年,南澳州政府引入家用電池計劃,以低息貸款或返還款的形式幫助住宅用戶購買戶用光伏系統所需電池或匹配電池容量所需光伏組件。

日本政府除了對戶用儲能提供補貼,在新能源市場的政策導向上也十分積極,包括要求公用事業太陽能獨立發電廠裝備一定比例的電池以穩定電力輸出,要求電網公司在輸電網上安裝電池以穩定頻率等。日本政府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比率從目前的16%,提高到22-24%。日本政府出臺的針對光伏+儲能裝置的相關激勵政策,為安裝鋰電池儲能的家庭和企業用戶提供66%的費用補貼(由日本經產省出資,預算約為9830萬美元),同時為工廠和小型企業撥款上億美元,以提高能源效率。

目前儲能鋰電池技術的價值及滲透率已經在英美德等國不斷提升,儲能鋰電池技術已經深度參與到電力市場和家庭儲能等各類服務中去。雖然儲能鋰電池技術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所有減緩,但其在電力系統應用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將不會改變。

3、充電及運營領域

(2)國內充電市場

我國充電市場發展初期主要是以國網為代表的央企帶頭對投資建設的充電樁進行投資運營,主要以“電費+服務費”的方式進行充電服務。隨著國內充電設施市場加速放開,央企和民營電力設備企業紛紛成立專業化平臺進行完全市場化的運營。

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國內充電設施利用率持續提升,運營環節市場空間不斷擴大,行業逐步迎來扭虧為盈的大好前景。

2019年,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進入了調整期,機遇與挑戰並存,但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僅有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全球領先地位。而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充電聯盟)統計,截止2019年12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21.9萬臺,同比增加50.8%,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420萬輛,車樁比達到3.4:1,但距離1:1的目標仍有較大空間,從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51.6萬臺,2019年12月同比增長55.9%,可見充電運營產業發展勢頭之強勁。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TOP10地區建設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佔比達73.9%,其他省份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市場機會豐富。而充電設施佔比較高的地區充電量流向主要以公交車為主,乘用車同樣有較大佔比,環衛物流車、出租車等其他類型車輛佔比較小,按出租車、物流車、環衛車逐步電動化的政策導向,充電設施建設運營需求將持續保持旺盛。公司作為專業的充電設備生產商和運營商,已建立完善的充電設施銷售及運營網絡佈局,為未來的盈利增長打下基礎。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上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後2019年政府報告中也明確了“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方針。而2020年伊始我國在首場國常會再次提及“新基建”的概念,也表明了我國堅定發展“新基建”的決心。新型基礎建設涵蓋了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板塊。而充電樁,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更是成為了“新基建”的關鍵。

2020年4月14日,國網公司召開2020年全面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項目集中聯動開工視頻會議,宣佈2020年計劃安排充電樁建設投資27億元,新增充電樁7.8萬個。南網公司近期已明確未來4年將在充電樁領域計劃投資251億元。至此,兩大電網充電樁投資計劃全部明確,充電樁行業將迎來新一輪黃金機遇期。

公司藉助自身“新能源汽車運營—充電樁生產及運營”產業鏈的優勢,堅定執行“十省百城千站萬樁”的發展計劃,深耕目標城市。公司打造以車樁聯營為核心的充電網絡雲平臺,通過大數據、能源管理等提高充電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實現互聯網、車聯網和能源互聯網的融合,提供完整的充電網絡智慧雲平臺綜合解決方案,構建起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生態圈。

(2)全球充電市場

全球主要市場國家也已採取了一系列推廣電動汽車的政策。為了刺激電動汽車的消費需求,歐洲、日本、美國、印度等國通過公共採購、投資計劃、補貼和其他金融手段,解決了電動汽車的購買價格及充電收費標準,以引導市場逐步從燃油車過渡到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

近年來,美國政府推動科研機構和汽車廠商開展相關研究,並投資了一系列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規劃項目,美國的電動汽車產業已基本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點已覆蓋全美。日本則是由政府和車企主導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三菱、豐田、日產、本田出資設立“日本充電服務公司(NCS)”,形成了以“政府補貼+車企資助”的非盈利性充電樁運維網絡,但由於過於依賴政府補貼和企業補助,其市場缺乏創新活力和增長動力。歐洲充電運營市場也已實現車企、充電運營商、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信息互聯,以數字化的方式將充電樁運營商和電動交通供應商相聯繫,為各地用戶提供全時無縫式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

4、綜合能源服務領域

在能源變革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國呈現出強勁的業務轉型發展態勢,能源企業逐步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型發展,2019年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分別印發了關於推進綜合能源業務的文件,其中國家電網印發的《關於推進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發展2019-2020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將公司建設成為綜合能源服務領域主要踐行者、深度參與者、重要推動者和示範引領者”的工作目標,2019年、2020年分別實現綜合能源服務業務收入95億元、190億元;南方電網印發的《關於明確公司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中也提出了綜合能源服務幾大業務發展重點。綜合考慮政策支持環境和以“大雲物移智”為代表的技術支撐等因素,我國綜合能源服務市場需求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公司將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將綜合能源服務作為推動公司發展的重要手段,密切跟蹤行業發展,積極推動公司產品鏈整合,發揮智能用電採集、儲能、雲平臺、變配電及項目經驗優勢,助力公司成為世界級能源服務商。

2020年1月15日,承載國網公司綜合能源服務發展的主體由國網節能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國網綜能服務集團。當月,國網綜能服務集團通過混改成為國網江蘇省綜合能源服務公司第二大股東,邁出與26家省綜合能源服務公司建立資本紐帶關係的第一步。

2月18日,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召開了於省綜合能源公司建立資本紐帶關係工作啟動會,此舉標誌著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第二大主業的佈局又走出了關鍵一步。國網對綜合能源服務第二主業的管理將構建形成“準集團化”的業務合作體系,依託省綜合能源服務公司和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形成協同高效的市場開拓主體和業務賦能主體,依託公司所屬科研產業單位,建立技術研發、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形成“2+3”的業務發展佈局。

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廣泛,滲透在設備製造、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諸多能源服務企業,總體來看,由電網公司、發電公司、燃氣公司、地方能投等構成的投資主體,以及由規劃設計院、工程公司、設備製造商等構成的供應商,是該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公司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始於2011年,在傳統智能電網業務基礎上加強與國網、南網公司合作;同時重點開發能耗強度高、空調用佔比大的工礦企業、商業樓宇、企業集團、酒店等大型用能企業,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公司依託智能電錶與用電信息採集和新能源產業鏈方面的優勢,整合能效診斷、節能改造、用能監測、分佈式新能源發電、冷熱電三聯供、儲能、雲平臺、變配電自動化等產品和技術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先後完成了南方電網國家863項目(能耗監測、綜合節能)、南方電網智能電網雙向互動系統(省級主站、智能家居、智能用電、社區、微電網接入)、廣西電網節能診斷項目、貴陽電網節能診斷、江蘇綜合能源等項目,目前已形成了從項目規劃、產品、工程設計、項目實施到後期運營的一體化服務能力,並能提供綜合能源服務的項目設計、諮詢及後期EPC總包建設。

(二)公司發展戰略

公司將立足企業核心競爭力,秉承改進式創新發展戰略,聚焦智能電網和新能源板塊,深入挖掘企業在綜合能源服務方面的價值創造能力,在行業集中度迅速提高的同時,鞏固領先的品牌優勢,使公司步入強者越強的良性循環。

(三)經營計劃

2020年,公司將繼續精研市場,深耕智能電網、儲能、充電樁等領域,以利潤為目標,以業績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不斷優化產品與服務,持續推動公司做大做強做優。為確保2020年經營目標的達成,公司將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1、保持戰略定力,做大做強核心業務

(1)智能電網領域

2020年,公司將繼續發揮在電力電子、電測量、電化學等專業領域的優勢地位,緊跟國家電網公司經營戰略轉型的大方向,做好多芯電能表等新產品開發,做好智能電網產品升級。

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資源,擴充監測類產品,著重推廣標準產品;加大非電網市場開拓力度;以智能用電解決方案為核心,重點佈局智能配網產品,深耕海外市場。

(2)新能源業務

A、儲能業務

研究行業政策,多維度開拓市場;轉變商業模式、經營模式,鞏固調頻領域優勢地位,提升自營電站運營收益;加大北美、歐洲、非洲、日本市場開拓力度,同時進一步加強海外產品認證管理,積極拓展澳洲、印度和東南亞等海外儲能市場。

B、充電及運營業務

深化融合改革,充分利用股東資源,發揮行業優勢地位,尋求優質戰略合作伙伴;以各城市的城投、交投作為大單的突破口;根據業務佈局和商業模式規劃設備、場站運營、平臺運營三條產品線;強化渠道開發,優化項目管理,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2、夯實基礎管理,持續推進組織變革

為了更好地支撐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公司將持續深化組織優化與變革,完善薪酬體系與考核體系,優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審計監察和風險控制工作,進一步完善財務、法務、合規體系建設,加強子公司管理,堵塞管理漏洞;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嚴控成本和費用,保障業績目標達成。

3、持續推動研發與創新

將研發與產品生產、銷售、服務等深度融合,根據用戶的需求和市場動態及時調整產品研發,提高研發效率,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為公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做好供應鏈管理,打造智能製造體系

打造“認證管理、分級管理、績效管理”三位一體的供應商管理體系,降低採購成本,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加強質量體系建設,提升生產製造水平,打造智能化、自動化的製造體系。

5、繼續資產處置及資金回籠

2020年,公司將繼續處置剩餘光伏電站項目;加快推進龍崗工業園及成都科陸洲股權轉讓的交割工作;清理庫存,加大應收賬款的清收,積極回籠資金。

6、盤活子公司資產,提升資產運營效率

對控股、參股公司進行梳理和分析,明確對子公司戰略管理定位和發展規劃,盤活子公司資產,提升資產運營效率。

(四)資金需求與籌措

根據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及經營計劃,2020年,公司將進一步提高資金管理能力,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提升產品盈利水平,增加內生性現金流。與此同時,公司將繼續與金融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適時通過申請銀行貸款、發行公司債券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合理分配長短期負債比率,優化資金結構,為公司發展提供穩定、充足的資金支持。

(五)可能面對的風險

1、產業政策變化風險

公司產品主要應用於智能電網和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國家與地方政府先後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新能源電動汽車、儲能等產業的發展,公司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風險,若未來相關產業政策發生較大調整,可能會對公司業務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公司將進一步加強對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發展趨勢的研究與預測,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和產品開發策略,創新商業模式,保持公司在細分行業的領先地位。

2、管理風險

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控股或參股公司較多,經營業務範圍和地域範圍跨度較大,對經營團隊的管理水平、風控能力、反應速度、資源整合能力等提出很高的要求,但如果公司對子公司或相關業務單元未能有效地進行管控,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將對公司形成一定風險。

報告期內,公司剝離了百年金海、卡耐新能源等不盈利子公司的股權,在制度建設、組織架構、運營管理、資金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進一步強化管控,加強審計監察和風險控制工作,加強對子公司的管理,不斷優化各項管理工作,應對管理方面的風險。

3、技術失密和核心技術人員流失的風險

人才是公司發展的根本,技術優勢一直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公司通過對研發技術人才多年的培養及儲備,目前已擁有一支專業素質高、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的研發團隊。公司已通過核心技術人員股權激勵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核心技術人員和研發團隊的忠誠度和凝聚力,但隨著公司所處行業競爭的加劇,公司仍存在技術失密和核心技術人員流失的風險。

如果出現技術洩露或核心技術人員流失情況,將會對公司產生不利影響。

公司將執行嚴格的技術保密制度,與關鍵技術人員簽訂《保密協議》、《競業限制協議》。公司將持續為技術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臺和發展空間,營造寬鬆的創新機制,結合期權激勵計劃等激勵措施,使核心技術人才能共享公司發展成果,降低技術失密和人才流失風險。

4、流動性風險

近年來,公司經營規模、融資規模增加,導致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若公司業務的開拓不達預期,或國家宏觀經濟形勢、信貸政策和資本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或調整,可能導致公司的融資受到限制或公司的融資成本上升,使公司面臨一定的資金週轉壓力。

公司會不斷優化資本結構,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一方面與銀行等機構保持合作,同時也將利用好上市公司平臺,通過發行債券等多樣方式籌措資金。

5、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公司按照疫情防控的有關要求,積極採取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於2020年2月12日起復產復工。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呈現進一步蔓延趨勢,可能對公司的產品出口銷售造成一定的暫時性影響,影響程度取決於國際疫情防控的進展情況、持續時間以及各國防控政策的實施情況。

公司將關注全球疫情的進展,加強與客戶和供應商的溝通,轉變營銷觀念和思路,不斷開拓創新,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公司經營和發展的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