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之最——歷史、政區

藁城之最——歷史、政區


歷史上縣境內建立的第一個縣

漢高祖元年(前206),藁城境內置肥累縣(治所肥累城,今城子村一帶),東漢肥累縣省,有縣220餘年。

最早的建制

藁城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四年(前113)置縣(治所丘頭),後經歷代廢置分合,至宋開寶六年(973),建置境界方成定製。藁城縣初名“稾城縣”,元代改“稾”為藁,遂稱藁城縣。

縣治第一次遷址

隋開皇十年(590)置廉州(治所今藁城城區)。大業二年(606),廢廉州。大業三年(607),稾城縣治由丘頭遷至廢廉州城(今城區),為縣治第一次遷址。

“七七”事變前的第一名鎮

1937年“七七”事變前,梅花鎮有550多戶,2500多人。鎮周圍築有寨牆,四門洞開,鎮內設有警察所、保衛社、民國小學。街市整齊,有布市街、棉市街、糧市街、牲口市街,還有明朝時期北京通往南京的跑馬道街。各街道有較大的銀號、棉店、糧店、煤店、藥房、粉坊、染坊、軋花坊、飯鋪、雜貨鋪、澡堂80多處,經常駐有平、津、保等大中城市的豪商巨賈,也有日本客商常來購棉,時為華北聞名的繁華富庶之商貿重鎮,亦是藁城第一名鎮。

1937年10月12至15日,日本侵略軍在該鎮製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大慘案。此後,繁華的梅花鎮已是滿目淒涼和荒蕪。

藁城撤縣建市

198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藁城縣,建立藁城市(縣級)。河北省人民政府9月16日發出通知,公佈藁城撤縣建市,原轄區不變。

首次被列為對外開放城市

1990年4月,藁城被國家列為對外開放城市。

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石家莊(良村)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1年10月,藁城市建立良村工業區開發辦公室,規劃籌建良村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7月省政府批准其為省級開發區。同時良村工業區開發辦公室更名為良村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1995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良村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位於藁城市西部,距藁城市區15.5公里。其南連丘頭鎮,東部和北部與崗上鎮為鄰,西與石家莊市接壤,土地面積10.5平方公里。轄北席、北邑、良村3個行政村。

開發區是一個以工業為主,集商貿、科研、生活、居住和文化娛樂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區內交通便捷,地勢平坦,基礎設施完善,是國家向外推薦的重點開發區之一。至1999年,進區企業已達158家,總投資55.6億元。2000年,全區工業項目產值逾80億元。

藁城第一大鎮

廉州鎮是藁城第一大鎮,總面積86.4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人,耕地面積6.79萬畝。土地面積、所轄村數、總人口、經濟收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均居各鄉鎮之首。該鎮地理位置優越,西距省會石家莊市30公里,石德鐵路、307國道、石黃高速公路穿腹而過,鎮區內有火車站、汽車站、三星級賓館等,郵電通訊設施先進,電力充足,服務設施齊全。

該鎮農村穩定,經濟發達,是藁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直屬黨、政、群、團機關和工廠、學校、醫院、商店、文化設施等均設於此。

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鄉鎮

藁城人口密度最大的鄉鎮當屬廉州鎮(含市區),平均每平方公里1334人(2003年),其次是張家莊鎮,每平方公里1075人。人口密度最小的鄉鎮是興安鎮,平均每平方公里750人,其次是常安鎮,每平方公里764人。

石家莊人口最多的縣(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藁城市人口總數為758554人,是石家莊市所轄人口最多的縣(市)。

唯一的民族鄉

九門回族鄉是藁城市唯一的民族鄉。全鄉共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38634人,其中回族5623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4%,約佔全市回族人口總數的75%。

藁城於1953年設九門回族自治鄉,1956年改為九門回族鄉。

80年代後最大的一次鄉鎮區劃變更

1996年1月,藁城市變更鄉鎮區劃。即:將張村鄉、興安鎮合併為興安鎮;北樓鄉、小常安鄉合併為常安鎮;劉海莊鄉、賈市莊鎮合併為賈市莊鎮;梅花鎮、木連城鄉、倪家莊鄉合併為梅花鎮;南營鎮、馬莊鄉合併為南營鎮;丘頭鎮、麗陽鎮合併為丘頭鎮;崗上鎮、大同鎮合併為崗上鎮;南董鎮、西四公鄉合併為南董鎮;九門回族鄉、只都鄉合併為九門回族鄉;南孟鎮、韓家窪鄉合併為南孟鎮;大豐化鄉、張家莊鎮合併為張家莊鎮;梁家莊鄉、前西關鄉合併為西關鎮;增村鎮、劉家佐鄉合併為增村鎮;原廉州鎮不變。經並鄉擴(建)鎮後,全市轄13鎮,1個回族自治鄉,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40個行政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