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大難解字之五:絕

《道德經》十大難解字說完了四個:一,常,象,樸。今天說第五個字,絕。

絕:〈動〉(會意。從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從刀,從卩(人)。表示人用刀斷絲。本義:把絲弄斷);

同本義,〈形〉,才技特異,獨一無二,距離遠、隔絕難通的;〈副〉 絕對;全然 ——用在否定詞前面,極,最

《道德經》中,絕字出現了4次。

19章出現了3次: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20章出現了1次:絕學無憂。

《道德經》十大難解字之五:絕

絕學無憂,多數人解讀得都對,就是學問到了極致,就不再有憂慮了。 也有少數人說老子告訴我們什麼也不學,把知識都忘了,但也解釋不通如何忘掉。

絕學無憂容易理解吧? 那些理論的原初創造者們,是不是都是無憂地堅定地堅持自己的理論?

孔子,孟子,墨子,莊子。都一樣,理論到了相對極致以後,創始人也逃理不了他自己理論的束縛。怎麼想怎麼對。西方的哲學家也一樣,看看尼采,叔本華,看看黑格爾,看看笛卡爾。

我覺得老子和釋家牟尼例外。這個話題以後再說。


爭議最大的就是19章中的三個絕字。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19章

多數人把這三個絕字統一解釋為斷絕。

也有些人避開了這個解法,但解讀為其它意思又說不通,於是,他們選擇了這個版本: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這樣解讀為斷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容易理解。

棄辯和民利有什麼關係?棄詐和孝慈有什麼關係? 解釋不清。

《道德經》十大難解字之五:絕

那麼這三個字究竟怎麼理解呢?

1、這三個絕字,和絕學無憂的絕是同意。絕頂的,極好的,極致的。

2,絕聖,就是絕頂的聖人;——可與後文第65章對照閱讀,“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所以說“絕聖棄智”;絕仁,就是至仁之人,可與第5章對照閱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絕仁之人,與“聖人不仁?中的聖人是同一個級別的人。比如孔子,他教兒子並不比教弟子的更多,這就是聖人不仁,也是絕仁。所以說“絕仁棄義”。

3,絕巧棄利呢? 這四個字和第三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異曲同工。 說的是什麼呢? 說的是客觀現象。什麼現象?只要能工巧匠做出的好東西用來賣錢,盜賊就會永遠存在。 所以天下無賊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只要有人存在,就會有賊存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算是真的,也不代表絕對。

這個絕字確實難解讀,大家慢慢消化吧。如果你手中剛好有《道德經》可以對照一下。

你同我的觀點嗎,歡迎討論,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