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從“小工”到“老闆”

華州:從“小工”到“老闆”

王紀華正在農業產業園的大棚裡勞作。 陝西日報 記者 田錫超攝

這幾天,王紀華做夢都會笑醒。

“租賃大棚、僱用工人的錢都已經掙回來了,接下來掙的錢都算是純利潤。保守估計,今年至少能掙20萬元!”4月23日,在華州區蓮峰設施農業產業園裡,41歲的王紀華嫻熟地摘著西紅柿,嘴角的笑意盪漾開來。

很難想象,這個收入遠超一般工薪階層的“王老闆”,就在幾年前還是一個四處借錢的貧困群眾。王紀華是華州區柳枝鎮鍾張村人,前些年的一場意外讓他的左手受了傷。幹不成重活以後,王紀華來到蓮峰設施農業產業園當了一名“小工”。他每個月1000多元的工資,不僅要贍養患病的母親,還要供養2個上學的孩子,掙的錢根本不夠花。2014年,王紀華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生活的苦難並沒有壓垮不服輸的王紀華。得知產業園缺技術人員後,他就留了個心眼,不僅報名參加了華州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的培訓班,還在工作中隨時向園區技術人員請教遇到的問題。很快,他就掌握了許多蔬菜種植與管理方面的技術。由於技術出色,2015年,王紀華從“小工”升為主管,成為在園區打工的50多個貧困群眾中唯一的技術主管,工資也漲到了一個月3000多元。

2017年9月,蓮峰設施農業產業園推行改革,決定按照技術入股模式,將大棚承包給各技術主管,並提供資金、種苗、農資和每月1500元的基本工資,產品銷售由園區負責,最終收益則由園區和主管五五分成。消息一出,大夥兒議論紛紛,很多人由於害怕承擔風險,不願意承包大棚。而王紀華卻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不但第一個站出來承包大棚,還一口氣承包了38座。

要管理好這38座大棚,工作量是相當巨大的。每天天矇矇亮,王紀華的身影就出現在大棚裡,查看溫度、溼度,考慮當天要乾的活兒。工人一上班,他便立刻將每一項工作細細地分配下去。冬天下雪,為防意外,他乾脆就住在了大棚裡。

2018年8月,蓮峰設施農業產業園舉行首次分紅大會,王紀華一個人就分到了12萬元,一舉摘掉了“窮帽子”。

2019年夏天,王紀華又一次拿到了分紅款,18萬元!不過,自信心高漲的他已經不滿足於給園區打工了。深思熟慮之後,他和園區簽訂了19座大棚的租賃合同,自己當起了“老闆”。陝西日報 記者 姚志偉 田錫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