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嗎?

在說正文之前,請先允許我瞎編一個故事:在宋仁宗時期,有一天他想吃肉。有一個人對人宗說:“仁宗啊,你向來仁慈,所以得仁宗一名,今吃肉萬萬不可啊。”然後宋仁宗就把他給拖出去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你知道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嗎?

下面開始進入正文:諡(shi)號:諡號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諡號出現於西周時期。

像文、宣、景都是不錯的諡號,像靈、厲都是惡諡。(具體可以瞭解諡法,上面有詳細的介紹的,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你知道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嗎?

我們瞭解一個皇帝的諡號可以瞭解他的為人和他時代所發生的一些時期。

而廟號: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漢代的廟號特別少)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清朝的乾隆就是這個)、顯宗、肅宗等。(就是帶祖和宗的,當然也有追封的比較特殊的一些廟號,如宋宣祖趙弘殷這樣的,在古代的一些時期以後,由於普遍美諡的存在,廟號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諡號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文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如宋仁宗就是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不過像明清時期,我們一般叫皇帝的年號,因為那時皇帝基本不改元。(像宋代或者其他時候,一般皇帝登基或者換宰相或者天災都有可能改元)一般皇朝末代皇帝都會有特殊的廟號,不過愛新覺羅·溥儀好像沒有。

你知道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嗎?

宋太祖

不過秦朝時期廢除了諡號和廟號。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趙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但自漢後又回覆了這一習俗。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