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人生,他推翻蒙元統治,恢復民族平等,剿滅群雄,驅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確立一世一元制。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是如何從一個貧窮的孩子當上一個開國皇帝。

先聊一下出生:朱元璋父名世珍,開始從泗州遷至濠州的鐘離,生有四子,太祖是老二。其母姓陳,剛懷孕,夢見神授藥一丸,放在手掌中閃閃發光,吞服驚醒,口中尚有香氣。等到出生時紅光滿室,此後夜間多次有光射起。鄰里望見,驚慌以為著火,奔相救援,趕到後卻什麼也沒有。

接下來我們簡單分析,朱元璋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第一:朱元璋十分具有運氣。

他一生十分幸運,至正四年(1344)大旱,蝗災蔓延,饑荒瘟疫流行。太祖當時十七歲,父母兄長相繼死去,家貧無法安葬。鄰人劉繼祖讓出一片地才得以安葬,此即鳳陽陵。太祖孤身無所依靠,便入皇覺寺削髮為僧。過了一月,遊食合肥,路上身患重病,有兩個穿紫衣的人和他一起,關心照顧十分周到,病癒,卻不知二紫衣人去向。

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太祖想渡江,無船。恰逢巢湖水帥廖永安、俞通海以水軍千艘前來投奔,太祖大喜,前往安撫眾軍。但元中丞蠻子海牙扼守銅城閘、馬場河諸關隘,巢湖舟師無路可出。忽然天降大雨,太祖高興說“:天助我啊。”於是乘水漲從小巷放舟奔出,乘機擊海牙於峪溪口,大敗元兵。

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二十三年(1363)秋七月初六,太祖親征救援洪都。到湖口,先設伏兵在涇江口和南湖觜,遏制陳友諒歸路,令信州兵守武陽渡。陳友諒聽說太祖兵到,解圍洪都,在鄱陽湖迎戰太祖。陳友諒大軍號稱六十萬,聯接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連續數十里不斷,旌旗戈矛,望之如山。

二兩軍相遇於康郎山,太祖將軍隊分為十一個隊抵禦。兩軍交戰,徐達擊其前鋒,俞通海用火炮焚燒友諒船數十艘,雙方傷亡大致相當。陳友諒驍將張定邊直衝太祖船來,太祖船擱於沙中,不能後退,甚是危險。常遇春從旁以箭射中張定邊,通海也前來援助,由於船驟然而進,帶動水湧,朱元璋坐船才得以脫險。

朱元璋一生經常遇到貴人,其家鄉或者鄰居也都有十分之多的良臣勇將,可以說是十分之幸運。

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第二:朱元璋善待人民。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十日,朱元璋再敗元兵於蔣山。元御史大夫福壽力戰而死,蠻子海牙逃跑歸附張士誠,康茂才投降。太祖入城,召集官吏父老告諭說“:元朝政治腐敗,干戈蜂起,我來是為民除亂,請各位安於職守。賢士我以禮賢相待,舊政不適者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貪婪殘暴殃及百姓。”百姓大喜過望。

  至正十九年(1359)春正月十二日,太祖謀取浙東,未能攻下各路,他告誡各位將領說:“攻城以武力,治亂以仁義。我們入集慶,秋毫無犯,故一舉而定。每每聽到各位將領攻得一城不妄自亂殺,就喜不自勝。軍隊行動如火,不控制就將成燎原之勢。為將能夠以不殺人而起到武力征服的作用,難道僅是於國有利,實際是為子孫造福啊。”

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二十二年(1362)春正月,友諒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率龍興投降。八日,到龍興,改名洪都府。拜謁孔子廟。詔告父老百姓,廢除陳氏苛政,罷免各種軍需,撫卹貧窮無靠者,百姓非常高興。

類似的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樣列舉。朱元璋的愛民使人民肯歸順於他,使軍隊和財政有了根基。

第三:朱元璋英勇善戰。

我們這裡舉其中一例子:

在陳友諒殺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盡佔江西、湖廣之地後,約張士誠合攻應天,應天大震。

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諸將商議先收復太平來牽制,太祖說:“不可。他們佔居上游,舟師十倍於我,很難收復。”有人請求太祖自己親率人馬迎擊,太祖說:“不可。他們以小股部隊牽制我,而大部隊直趨金陵,順流半天可達,我們步兵騎兵很難及時返回,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這不是良策。”

於是飛馬告知胡大海準備進攻信州牽制其後,令陳友諒故友康茂才送書信給陳友諒,讓他速來進攻。友諒果然帶兵東進。於是常遇春設伏石灰山,徐達佈陣南門外,楊瞡屯紮大勝港,張德勝等以水軍出龍江關,太祖親自督軍盧龍山。陳友諒到龍灣,眾欲迎戰,太祖說:“天快下雨了,你們趕快吃飽飯,然後乘雨迎擊。”不久,果然大雨,將士競奮,雨停合戰,水陸夾擊,大敗陳友諒,陳友諒乘小船逃走。

農民孩子朱元璋是如何當上大明皇帝的?

以上是對朱元璋的一部分分析。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朱元璋的崛起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統一 。時勢造英雄,在那樣的一個年代,朱元璋這樣的人物崛起是十分正常的。

圖文如若侵權或有誤 請聯繫。

關注作者,瞭解更多歷史知識。懇求各位點贊、收藏、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