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由接觸方式決定,與性別年齡無關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頻繁和長時間接觸病例,以及在病例感染早期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12月1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在重慶市萬州區啟動了防控新冠病毒緊急科研課題的研究,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獲得了相應的證據,該項成果於11月30日在《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文章為全國秋冬新冠疫情可能的再次出現,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公共衛生政策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石丘玲教授、胡耀月副教授、彭斌教授、唐曉君教授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黃愛龍教授、楊成勇研究員和邱景富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由接觸方式決定,與性別年齡無關

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能力較低

據瞭解,從2020年2月16日起,重慶醫科大學該團隊與萬州區疾控中心合作,針對萬州區1月21日至4月10日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進行了深入的詳細分析與總結。

“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能力是不一樣的。”項目負責人黃愛龍表示,通過基於萬州區1月21日至4月10日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研究發現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的異質性。萬州輸入的30例確診病例只有43%沒有傳染其他人,23%傳染了4-7個人;而輸入的9例無症狀感染者,78%未傳染其他人。隨著代際的增加,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大部分均沒有再傳染其他人。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由接觸方式決定,與性別年齡無關

新冠肺炎傳染危險因素

另外,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觸方式決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通過多水平Logistic迴歸模型頻繁或長時間(8小時以上)接觸病例,或在病例感染早期(5天內)與其接觸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決定性危險因素。而且,被感染的可能性與性別和年齡無相關性。

有效防控措施能極大降低傳染性

項目通過複雜網絡模擬發現,在沒有任何防控措施的干預下,包括隔離、戴口罩、對密接者進行追蹤和大規模檢測,萬州新冠病例數量將隨著時間推移激增,在1月30日達到每日新增近4萬病例,總病例數將接近56萬人。

“萬州防控措施有力,控制疫情迅速。”該負責人介紹,萬州區新冠疫情共有45例輸入病例引起,其中11例為非萬病例,34例為萬州病例。通過對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的梳理發現輸入病例共在萬州傳播了4代病例,大部分傳染髮生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在所有178例萬州病例中,33.7%為無症狀感染者,66.3%為確診患者。數據分析發現平均每個輸入病例傳染1.64個二代病例,而隨著萬州防控措施的加強,二代病例平均只傳染了0.39個病例,三代病例則平均只傳染了0.31個病例,凸顯了萬州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由接觸方式決定,與性別年齡無關

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下一代病例數

隨著重慶市政府於1月24日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萬州區密切接觸和通過聚餐發生的密切接觸均急速下將,該項研究系統梳理總結了萬州新冠肺炎傳播過程,從流行病學研究視角證實了萬州區新冠防控措施包括隔離、戴口罩、對密接者進行追蹤和大規模檢測等的有效性

目前世界範圍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還在持續。萬州總人口為174萬人,全國有47個城市與萬州總人口數相當,因此萬州新冠疫情防控具有一定的全國代表性。文章的發現還有助於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公共衛生政策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朱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