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黃梅戲《天仙配》

黃梅戲是五大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隻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天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代表作有《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紡棉紗》《女駙馬》《慈母淚》《牛郎織女》《小店春早》等許多經典。代表人物有: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等著名演員。

瞭解了黃梅戲的歷史後,欣賞了黃梅戲《天仙配》,收穫頗豐。

《天仙配》是黃梅戲戲曲傳統經典劇目。董永賣身葬父,玉帝第七女深為同情,私自下凡,與董結成夫婦。一百日後,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樹下忍痛分別。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晉時已見於曹植《靈芝篇》和幹寶《搜神記》,戲曲或名《織錦記》、《百日緣》。其中黃梅戲整理本較有影響。

劇情如下:漢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時就死了母親,和父親住在一起。(父與子)一起盡力種地,董永用小車載著父親,自己跟著。父親死了,沒有什麼東西埋葬,只好自己賣身為奴,用賣身的錢供辦喪用。主人知道他賢能,給了他一萬錢而且打發他自由的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喪之禮,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僕。在道上碰見一個女子對他說:"願意做你的妻子"於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去主人家去了。主人對董永說:"錢是我給你的"。董永說:"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喪葬,我雖然是貧窮無知的人,但是一定要勤勞服侍您,盡心盡力,報答您的大德。"主人說:"這婦女會幹什麼?"董永答道:"會織布。"主人說:"一定要這樣的話,就讓你的妻子替我織一百匹細絹吧。"於是,董永的妻子給主人家織布,十天織完了。女子出了門,對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最孝順,天帝讓我幫助你償還債務。"說完昇天而去(主要是王母娘娘的阻撓,導致兩人無法廝守,最終導致了曲終人散的結局)。

《天仙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託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嚮往。影片系根據同名黃梅戲改編,劇本改編桑弧,演員是在戲曲界享有盛名的黃梅戲演員嚴鳳英、王少舫。嚴鳳英創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間村姑,既熱情大膽,又勤勞、智慧;嚴鳳英尤其把七仙女對董永誠摯的愛情,表現的十分動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富有濃郁的人情味與強烈的真實感,雖系神話,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體現。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影片中的七仙女真實的猶如我們身邊的身著古裝的鄰家大姐,她的身上沒有半點仙家千金的架子!

《天仙配》劇情簡單,角色也不復雜,但故事情節卻非常的討巧,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情節悲喜交加,簡潔卻勾人心絃,非常的適合普通大眾的品味。《天仙配》是根據歷史上的孝子董永的故事改編而來,加入了一些神話色彩進去。故事中表現的不僅僅是孝,情,還有反封建,追求幸福的時代特色。

戲曲絕對是一種以音樂為主的藝術,戲曲中音樂絕對是戲曲的靈魂,不同風格的戲曲音樂也就創造了不同的地方戲,黃梅戲被譽為"山野裡吹來的風",其戲曲音樂風格乃是清晰、自然,有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天仙配》的戲曲音樂,無論從詞還是曲來看,都是非常的樸實,就和家鄉的百姓一樣淳樸。它的唱詞,極其通俗,接近大白話,就算是沒有一點文化的勞苦大眾也能夠理解,比方說其中廣為流傳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唱段,很通俗地告訴大家,勞動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婦隨,夫妻恩愛,家庭和諧,體現在具體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擔柴",很簡單單又非常真實,不需要過多的華麗辭藻、不需要過多的典故來裝飾。戲曲的唱腔也比較單一,沒有過多的花哨,技巧,沒有像京劇、崑曲那樣複雜的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當然,黃梅戲這種音樂他點,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這種音樂特點,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發展,也就是說有些曲目,比方說武戲等,就不太適合黃梅戲來演繹。

黃梅戲作為安慶的一種特色文化,我們必須要好好繼承它,不要讓時下的流行文化淹沒了這些歷史沉澱下來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