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麵塑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是近幾年的事,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現在就連一些兒童課外活動中都會出現麵塑的身影,也正是藉助於世代少有的“重視”,且落身於廣大的民間,才使得它以其獨特的形象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而這個民間的“寵兒”在河北的一個小山村也是有根據地的,你知道它在哪嗎?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與我國古代祭祀、殉葬制度和禮儀活動有密切關係。據文字記載,井陘縣秀林鎮南張村麵塑藝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又在2011年時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故而南張村素有“麵塑之鄉”的美稱!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麵塑即以麵粉為主料,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再用顏料調成不同色彩,將面蒸熟染色,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了。麵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並非易事。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由於麵塑要把面蒸熟染色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發的面要軟硬適中,製作時需要用到剪刀、頂針,甚至梳子等家用物件。但更多是設計上花費時間精力,基本上一天也就能製作一個作品。南張村的村民們都是農民,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在農閒時製作麵塑作品,那奔馳的駿馬,騰飛的巨龍,精美的鮮花,一件件都融合著村民的心血,麵塑,早已成為南張村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井陘縣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是井陘縣的名片之一。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前些年,南張村麵塑多為老人在傳承,學習麵塑技藝的村民多數是年齡達70歲以上的婦女。因為年輕人不願學習,南張村的麵塑技藝瀕臨失傳,當時全村只有十來家人懂此技藝,但近年來,南張村村委會為搶救這一藝術瑰寶,不僅加大宣傳力度,更建立了麵塑展廳,加強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又在2014年成立了麵塑協會,組織心靈手巧的年輕人開展競賽、展示活動。目前南張村學習製作麵塑的人數已達近200戶、大幾百人。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八,南張村會舉辦麵塑展,展覽會上,幾百件麵塑作品精彩紛呈。南張村的麵塑展已歷時200餘年。每年舉行一次的麵塑展,由於戰亂天災曾幾度停辦。1934年舉辦一次之後,因軍閥混戰、日寇入侵等原因停辦40年,直到1975年恢復舉辦,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八舉行。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麵塑展每年舉辦一次,每間隔三年會舉辦一次大規模展覽。展覽時,麵塑作品以4盤為一桌,現在每年的作品可達600餘件,大約,150餘桌的規模,場面很是壯觀。展覽上的麵塑作品百花齊放,人物、動物、植物,花鳥魚蟲,形象各異,作品精細,栩栩如生。既有原汁原味的素色面製品,也有精雕細刻的景物,也有表現井陘文化特色的作品,還有貼近社會現象的作品,引人注目。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小編相信,這傳承了百年的麵塑手藝定不會再沒落下去,南張村的村民會帶著麵塑走出井陘,走出河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麵塑重新再“活”起來。


河北特產井陘麵塑,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奇品


小麵塑中蘊含了民間手藝人的大智慧,你心動了沒?快來南張村捏個麵人過把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