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託孤的那些事-劉備託孤

歷史上老皇帝將死,小皇帝年幼,這會兒最重要的事就是託孤,也就是安排輔政大臣協助皇帝治理朝政。

這對於皇室和輔政大臣來說都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難事。皇室安排輔政大臣是無奈之舉,只能希望小皇帝長大成人完全掌控皇權,但又面臨輔政大臣權傾朝野的問題。輔政大臣這邊不僅需要辦事,還需要辦的得體,不出格,不然容易導致皇室猜忌,反正不是個好營生。歷史上的輔政大臣大部分結局都不咋地,商鞅、李斯、張居正、鰲拜等,下場都挺慘。

三國時期託孤這事也發生不少,咱們就來說說這些事。

劉備白帝城託孤。

很多小夥伴其實對劉備他們這夥人有誤解,覺得劉備是皇室宗親,各方諸侯都尊稱“劉皇叔”,佔據荊州和西蜀屬於民心所向,天道所歸。

且不說他這個劉氏宗親是不是自己胡編的,他們佔荊州和西蜀這事就做的挺無恥的。多次背信棄義,死皮賴臉佔著荊州,想方設法奪取同宗劉璋的西蜀,然後滿嘴的仁義道德,這不就是三國版的婊子立牌坊嗎?

《三國演義》樹立了劉備一行人的正面形象,佔據蜀地,和曹操孫權分庭抗禮,其實劉備政權在蜀地屬於軍事武裝政權,正統性和合法性上都欠點意思。劉備佔蜀地和董卓帶兵佔據洛陽一個性質,只不過劉備總是把自己擺在師出有名的位置,天下人也說出啥。

劉備夷陵大敗之後退於白帝城,臨終託孤於兩人:諸葛亮和李嚴。之前看影視劇的時候,總覺得李嚴這人很有城府,對諸葛亮也是表面奉迎。李嚴是當地士族的代表,所以這其實不僅是李嚴一個人的態度,也是西蜀士族的態度。

劉備入蜀吸納了很多劉璋的舊部,這些人都是當地的大士族,劉備一夥佔據了人家地盤,建立了割據政權,這就和蔣介石佔據臺灣一樣,外來人員和當地士族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

歷朝歷代皇帝都在朝堂之上維持一種制衡,不想讓一家獨大,劉備深諳此道。白帝城託孤大家記住的是劉備和諸葛亮肝膽相照,甚至提出如果劉禪不才,孔明可取而代之;但接下來,劉備又安排了李嚴這位士族領袖為輔政大臣,讓他統領川蜀內外軍事,目的就是制衡諸葛亮。兩位輔政大臣,一位入蜀軍政領袖,一位是蜀地士族領袖,互相鉗制,共同治蜀,劉備託孤很明智。

劉備死後,李嚴忤逆的態度愈發明顯。李嚴佔據江州(現重慶),不斷擴充兵力,不聽諸葛亮調遣,長此以往,很多士族會投奔李嚴,蜀國必然分裂,北伐大業也處處掣肘,諸葛亮此時面臨難題,這時,魏國孟達意向歸蜀。

簡單說一下孟達的故事。孟達原來是蜀國大將,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沒有出手相救,想著劉備會秋後算賬,就叛逃魏國。當時魏國曹丕在位,曹丕和孟達關係還不錯,給他兵馬和錢糧,讓他鎮守蜀魏要道。

劉備和曹丕都去世後,孟達在魏國失去支撐,想著再歸順蜀國。

接下來普遍被大家接受的歷史是諸葛亮故意透漏孟達叛魏的消息給司馬懿,目的有兩個:一是為關羽報仇;二是分散魏國兵力,方便北伐進攻長安。

但根據北京大學歷史教授田餘慶的理論,還有另一方面原因,打壓李嚴為代表的蜀地士族。

上文說過李嚴自己佔據重慶,不聽諸葛亮調動。李嚴和孟達關係很好,諸葛亮讓李嚴給孟達寫信,讓他趕快歸順蜀國。李嚴當然願意,孟達本來就是自己的好友,回來可以一塊壓制諸葛亮,於是也就放鬆了警惕,還離開了重慶。最後的結果也看到了,一箭雙鵰,孟達被諸葛亮殲滅,李嚴也被諸葛亮牽制回成都。之後李嚴由於運送糧草不及時,被諸葛亮罷官回家養老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在諸葛亮的計算之中。

最終諸葛亮收拾了蜀地士族,解決了後顧之憂,安心北伐。孔明不僅是戰術大師,也是權謀大師。

很多小夥伴其實好奇為啥諸葛亮一直北伐,蜀國人口僅為魏國四分之一,還無腦的翻越秦嶺進攻,這不是在自討苦吃嗎?

其實諸葛亮除了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劉備遺願之外,北伐是他不得不為的事情。劉備政權能佔領蜀地的根源在於中興漢室,中興漢室就得北伐,否則就失去了正當性。而北伐就會勞財傷民,士族當然不願意,諸葛亮又得回身打壓士族。

外攻強敵,內壓士族,耗盡了諸葛亮的心血,53歲就累死了。

六出祁山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但其實也是窮兵黷武的典範。當時蜀國的人口90萬,士兵和官吏12萬,對比一下,現在美國士兵140萬,中國230萬。諸葛亮屢次北伐幾乎將蜀地掏空,百姓生活極度艱苦。這其實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賭博,諸葛亮死後,不管是姜維還是諸葛瞻都無力應對內外局勢,再加上長期征戰,國民早已疲憊不堪,蜀國就垮了。

劉備託孤的事情就聊這些,下一篇說一說曹丕和曹睿託孤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