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會拒絕有害身心,心理學:娃不應只會奉獻,拒絕同樣很重要

同事在生產後很快就投入了工作中,所以孩子一直在奶奶家寄養,直到最近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才接回來。

同事的小孩很乖,除了有點害羞,是一個非常好相處的小孩在和其他小孩相處的時候都很融洽,一開始同事覺得孩子的奶奶教的很好,但是後來她發現孩子太好欺負了,會被其他的孩子搶東西,有時候帶了很多喜歡的玩具出去會被其他的孩子搶光,孩子也不會跟家長告狀,只是回來很不開心。

同事跟著孩子出門玩的時候留心了一下,發現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不會拒絕的孩子,只要有小朋友要求,她就會答應對方,把東西送出去。

娃不會拒絕有害身心,心理學:娃不應只會奉獻,拒絕同樣很重要

媽媽問:“婷婷,你不喜歡媽媽給你買的東西嗎?”

婷婷說:“喜歡啊。”

媽媽說:“你喜歡的話為什麼要送給其他小朋友呢?”

婷婷說:“不給他們要是哭怎麼辦啊?”

媽媽接著說:“你可以找其他人玩啊。”

婷婷接著說:“可是奶奶說不可以弄哭小朋友啊。”

孩子的“無私”讓同事非常煩惱,到處問,孩子不會拒絕別人以後被人欺負怎麼辦?有的家長說,我家的孩子自私得要命,我倒是想讓孩子大方一點,這不挺好的嗎?有的家長說,要教孩子學會拒絕別人,但是同事說,自己的孩子每次遇到討東西的小朋友就很為難,如果小朋友一哭就絕對沒辦法了,要什麼給什麼,就像一個小大人。

娃不會拒絕有害身心,心理學:娃不應只會奉獻,拒絕同樣很重要

其實,這種情況叫做取悅症。

取悅症

取悅症,是指行為人心裡隨時想取悅於他人,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

取悅症有三個組成要素:

1.行為

不會拒絕,不會說“不”,只會答應和贊同。

2.思維

內心是不同意的,但是自己又會扭曲自己的思維,希望達到別人的期許。

3.情感

害怕其他人的負面情感,不希望感受到他人的沮喪,厭惡等。

這三個要素通常相互影響,讓這種“取悅”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孩子的腦子裡。

娃不會拒絕有害身心,心理學:娃不應只會奉獻,拒絕同樣很重要

這種過分取悅於他人的好人常常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取悅症的孩子通常內心自卑

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家長如果沒有給夠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有這種情況,而同事的孩子因為被送到了奶奶那裡,可能會有一種情況出現:在奶奶家的婷婷周圍的玩伴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而自己和奶奶一起生活,和周圍小夥伴的差異會讓婷婷的內心產生一種自卑感。這是因為,在孩子社會化的最早期,是需要先經歷“合群”的,合群讓孩子們更容易成為朋友,但是婷婷發現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很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合群,為了合群,婷婷會讓渡出自己的其他權利,讓自己看起來更合群。

這種想法的孩子會先覺得自卑(不合群),再有取悅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

娃不會拒絕有害身心,心理學:娃不應只會奉獻,拒絕同樣很重要

大多缺乏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我們要清楚,自私才是人類的天性,無私是一種完全相反的價值取向,孩子在無私奉獻的時候,內心是極度痛苦的,因為這和自己的本性相違背。也就是說,無私的孩子通常對自己的行為認同感是不夠的,特別是要自己付出的時候,內心深處的不情願和外界的壓力讓自己扭曲意願做出的貢獻相反。所以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很痛苦的。

畏懼體驗負面情感,又擺脫不了負面情感。

習慣取悅他人的孩子畏懼體驗其他小朋友的憤怒,失望和厭惡,但是在取悅了他人之後,自己又會產生焦慮和難過。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壓抑自己的情感的,有的家長覺得無私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是他們忘記了,孩子也是需要安全感和安慰的,在孩子的生活中,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讓孩子少一點這種體驗。

娃不會拒絕有害身心,心理學:娃不應只會奉獻,拒絕同樣很重要

學會教孩子說不,多關注自己的感受

我們要讓孩子多愛自己一點

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不要讓孩子以為自己的情緒是無關緊要的。當發現孩子不開心的時候,要學會像婷婷的媽媽一樣,關注孩子的情緒,問孩子:“你今天看起來不太高興,怎麼回事?”當家長關注自己的情緒問題,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這是在

教會孩子拒絕之前先要教會的一點

教會孩子多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能為了取悅他人而壓抑自己。

同時,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也就能更關注自己,更愛自己。除了情緒之外家長還要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娃不會拒絕有害身心,心理學:娃不應只會奉獻,拒絕同樣很重要

教會孩子說“不”

當孩子不會拒絕的時候,家長可以在家裡玩“過家家”模擬孩子拒絕的場景。學小朋友跟孩子討東西的時候的樣子給自己的小孩子討東西。

婷婷的家長就可以這麼做,對婷婷說:“婷婷,你可以把你的布娃娃送我嗎?”然後要婷婷清晰地表達出“不”,讓婷婷練習說:“不可以。”“不行。”

接著教孩子說出拒絕別人的理由,可以是“我不想給你。”這種直接的話,也可以說出自己的情感:“我很喜歡這個娃娃,我不能給你這個娃娃。”說出自己的情感同樣也讓孩子多關注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孩子也會多愛護自己。

結語:

畢淑敏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不會拒絕只會取悅的孩子其實內心很不穩定,不夠愛自己。通常孩子的情感壓抑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係,就像婷婷的奶奶,只教育孩子關注他人的感受,沒有教育孩子關注自己的感受,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無條件取悅,我們應該教孩子學會拒絕,多關注自己一點,多愛自己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