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1946年,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埃迪卡拉山發現了一些藍田生物樣的標本。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藍田生物化石


這些標本是一位澳大利亞礦業地質學家金納德・斯普里格發現的,當時岩石上那些圓盤形狀的印記被認為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水母留下的。還有的科學家認為這些印記根本不是化石,面是無機物的痕跡。

科學家產生這種判斷是因為,大部分是圓柱體的或者是圓形或長方形的,和礦物的形狀十分相似。藍田的生物沒有腿、鰭或者其他一些能夠讓它四處移動的明顯結構。

探尋神秘而古老的地球居民

無獨有偶,1957年,在英格蘭的菜斯特郡發現了另一組同一時期的化石。它們像是現代海鰓,海鰓是一種體內有骨骼的樹枝狀的珊瑚群。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現代海鰓


儘管在澳大利亞和英國各自的發現令人驚奇,這些標本對於這段以前未被人們所知的動物發展階段提出的問題比它們能回答的還多得多。

捷克的古生物學家馬丁・格菜斯納理清了這些生物群之間的聯繫,讓人們意識到它們就是最早期的多細胞生物。格菜斯納在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發現了更多的化石。到20世紀60年代,格菜斯納和他的助理瑪麗韋德證明了澳大利亞的藍田生物群化石與在英格蘭和南非所發現的化石是互相聯繫的。古生物學家們現在已經知道藍田化石代表著好多個不同的物種,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是多細胞真核生物的第一次成功傳播。

原來藍田生命是軟體動物。

研究藍田化石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化石通常只不過是幾個對稱的印模或者在沉積岩中留下的斑點。古生物學家一致認為這些印記是滅絕生命的痕跡,但到底是什麼生物還有待商権。

而唯一清楚的是,藍田的動物都是軟體動物、身體扁平或是一節一節的,或是像蕨類的葉片一樣。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許多藍田的生物沒有任何體內器官,有些類似於藻類、地衣、珊瑚和簡單植物,還有一些則讓人聯想到軟體蟲、水母或是無殼的節肢動物。藍田生物群的新陳代謝與其身體結構一樣神秘。它們身體長著一些固著器,這表明它們是被動生物。就像植物一樣,它們將自己固定在一個地方。這些固定的動物以漂過身邊的水中營養物質為食。

藍田生物的代表之蟲

斯普里格蠕蟲是僅在藍田生物群中發現的一種軟體生物。發現於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山上,這一生物的頭部像迴旋飛鏢似的與身體其他部分連接在一起。最初人們認為斯普里格蠕蟲是環節蠕蟲,現在認為這種生物是節肢動物的先祖,可能是動物早期進化過程中的一次體形嘗試,後來才完善為三葉蟲。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與三葉蟲不同的是,斯普里格蟲體型小,大約只有3釐米長而已。關於這種生物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爭議: 斯普里格蟲是平躺在海底爬行,還是用它的迴旋飛鏢頭貼在海底,立在水中像植物一樣搖曳呢?


它們的老祖先活在藍田

大多數藍田的生物是靜止不動的,固定在海底、從周圍海水中提取營養的生物。其中有一樣生物竟然有個獨特的絎縫結構。它們的身體看上去就像輻射開去的線條縫在了一起,像一個有圖案的被子。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具有絎縫結構的生物化石


絎縫生物像充氣床墊那樣能膨脹,三分盤蟲就是一個例子,看起來像有三個螺旋葉的枕頭。這種生物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它三部分對稱的形狀與現代生物完全不同。一些科學家將三分盤蟲看成是珊瑚,其他人則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海葵或海星。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三分盤蟲化石

在埃迪卡拉和俄羅斯北部另一個常見的化石是狄更遜水母化石。狄更遜水母化石也是絎縫動物,約10釐米寬,形狀有點像壓扁的水果。沿著身體的軸線有一條分界線,線條由此向外輻射開去一直到頭。這種生物可能是在海底滑行的,可能是蠕蟲的遠親。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海蠕蟲


藍田的海水中並非只有“絎縫”動物,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生物和它們一起生長。恰尼海鰓是現今發現的最大的藍田化石。這種扁平生物的身體呈葉片狀,有時能達到1米長,樹枝狀的附器通過一個圓盤狀節點緊緊附著在海底。在英格蘭中部、組芬蘭、西伯利亞北部和俄羅斯都發現了恰尼海鰓,人們把它看做是海鰓的遠古親屬。

在岩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現代海鰓

藍田生物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卻已經初步具備原始低等動物的形態,在它們出現之後不久,地球將會經歷“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階段,那時,地球將是生命的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