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01

“昨天,我打了妹妹一耳光。妹妹沒哭,我卻哭了。我覺得特別委屈,我都是為了她好,可她為什麼就是不領情呢?”來訪者梅子坐在諮詢室裡,一臉愁容。

梅子從小就乖巧懂事,學習也很努力,從一所著名的醫學院畢業後,考進了當地最大的醫院工作。和梅子相比,小她5歲的妹妹就不那麼奪目了:勉強考上了專科學校,又說專業不喜歡,想退學。疫情期間,妹妹在家沒日沒夜地玩遊戲,媽媽做好飯端到她面前也不吃。

媽媽嘆著氣說:要是你有姐姐一半懂事就好了!看你姐多省心,再看看你,二十好幾了還讓我們操心!妹妹反駁:誰讓你們生我了?我就是這個家多餘的人!反正我怎麼著都比不過我姐!

梅子在一旁看不下去了,說了妹妹幾句,誰知妹妹更加暴怒:你少在這站著說話不腰疼!一氣之下,梅子抬手打了妹妹一巴掌……打了妹妹後,梅子又後悔又傷心,她悲哀地發現:原來妹妹對自己怨氣這麼大!兩人之間的隔閡竟然這麼深!

妹妹常年活在姐姐的陰影下,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超越姐姐、被父母認可,索性破罐子破摔,這樣反而能引起父母的關注。但媽媽沒有想辦法鼓勵妹妹,反而火上加油,一直拿妹妹和姐姐比較,這種做法無疑將妹妹往更壞的一面推……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02

在很多家庭裡,“你好,我也好”似乎是種理想,但更常見的情況則是“我好,但你不好”這樣的關係模式。我在諮詢室裡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

朋友小蘭曾經就有這樣的苦惱。

小蘭事業穩定,公婆退休後幫小蘭帶孩子。孩子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唯獨老公是條不上進的鹹魚。每天除了上班混日子,就是宅家玩遊戲。

為了改造老公,小蘭和公婆軟硬兼施,勸過也罵過,什麼招都用了,不僅毫無效果,老公反而越來越孤僻,下班回家後經常躲在臥室裡不出門。後來,他們改變了戰術。三個人天天在家庭群裡發勵志、正能量的話,各種演講視頻、心靈雞湯輪番上陣……結果,老公依然油鹽不進。

小蘭和公婆都很苦惱:為什麼一家人都很努力上進地生活,唯獨小蘭老公不思進取?放著好日子不過,這到底是為什麼?

聽完小蘭的訴說,我有種強烈的感覺:正是因為一家人太偉光正、太完美了,小蘭老公就成了眾矢之的,或者說是全家人的出氣筒。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03

“我好,但你不好”的關係模式,常發生在夫妻、兄弟姐妹及親子之間,即多見於家庭關係中。出現這種好壞兩極對立的情況,往往有以下原因:

(1)一方投射,一方認同

客體關係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名詞,叫投射。意思是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在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是投射性指責,即將自己身上難以忍受的部分(通常是負面情緒和認知)轉移到別人身上,通過指責別人來減輕自己的痛苦。比如,父母嫌棄孩子是學渣;妻子埋怨老公不上進……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投射的一方,只能接受自己優秀的一面,無法面對內心的卑微、無助和孤獨。於是,他們就得找個人把這種難受的感覺扔出去,靠批評、指責、嫌棄對方來獲得一些掌控感,來擺脫心裡的自卑和焦慮。

看看自己和周圍,大部分衝突都是源於內心的投射。其實,對方身上那些看不慣的地方,正是我們內心不能面對的真實自己。

根據心理學中的“冰山理論”,我們每個人呈現出來的外部行為都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還隱藏著很多情緒、感受、期待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潛意識。但是,我們在與人溝通時,往往會忽略這部分,對潛意識沒有覺察。因此,我們總是容易將自己內在的衝突,投射成外在的鬥爭。

與投射性指責相對應存在的就是投射性認同。投射在有對象時才能成功。如果拒絕認同,那麼投射也不會成功。實施投射和認同的兩個人或兩方,其實互相依賴,互為掣肘。缺少其中一環,這種模式都會破裂。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2)家庭也存在權力之爭

一方憑藉權力、金錢或被愛等優勢佔據道德高地,而相對弱勢的那一方,自然就成了他們攻擊的對象。但是,沒有一個人會心甘情願地被控制。抑制自己的需求去取悅對方,短時間內還可以做到,但長期下去,任誰都無法忍受這種渺小不堪、毫無價值的感覺。於是,TA只能用壞與惡來反抗這種控制。

就像熱播劇《我是餘歡水》中的餘歡水。前半部中的餘歡水是個徹底的loser,雖善良但無用,結果就是:父親不疼,老婆不愛,孩子不親,朋友不和,岳父母和小舅子更是赤裸裸地當面羞辱他……這種處境下的餘歡水,就是那個“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

其實,人性談不上本善,也談不上本惡,大多數時候、大部分人都是欺軟怕硬。即便對家人,也是如此。這是人的本性。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面對關係中或明顯或隱蔽的權力鬥爭,有人選擇了直接反抗,就像餘歡水,和借錢不還的朋友撕破臉絕交,和岳父母一家硬剛,主動提出和老婆離婚……毫無疑問,這種反抗的結果,必然會招來更多的責罵、埋怨,最終餘歡水落得孤家寡人一枚。

有人會選擇隱形攻擊。表面上,TA全盤接受了對方的否定,變得順從聽話,實際上會暗戳戳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處處被老婆嫌棄的老公,常常會打掃衛生不乾淨,刷碗不刷鍋,帶孩子三心二意,總是讓孩子磕著碰著受傷……總之,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把事情搞砸,因為他們心底帶著很深的怨氣。也許,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內心的這種隱形攻擊。

久而久之,被控制、被孤立的那個人,會因反抗無能而形成習得性無助,索性破罐子破摔,壞人做到底。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04

家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平衡方能穩固。家庭關係中,好壞、陰陽都需要平衡:反對陰,就意味著沒有了陽;反對壞,好也就不再有意義。要想改變這種“我好你壞”的關係模式,“我”和“你”需要做些什麼呢?

(1)對於經常實施投射性指責的一方來說,需要做的是接納而不控制:明確界限,保持覺察,看見真實的對方和自己

尊重界限。界限可能是中國家庭中最缺少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優點缺點,但同樣享有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權利。我們雖然是一家人,但你是你,我是我,要尊重對方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人生中的所有選項都是平行的。你嚮往功成名就的人生,但也要接納別人選擇淡泊名利。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勵志。想追求成功你就去,不要勉強別人必須和自己保持一致,落後一點就不配做自己的家人。

保持覺察。每當想指責對方的時候,問問自己的內心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指責孩子不愛學習的父母,是不是自己有很多對於未來的焦慮?嫌棄老公不賺錢的妻子,是不是內心隱含著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不自信?

表達需求。彼此之間不強求改變,但仍然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需求,嘗試將評價轉化為感受。譬如,看到孩子玩遊戲不寫作業時,父母可以試著這樣表達:馬上就要開學了,看到你不寫作業,我感到有點焦慮,你打算怎麼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娛樂時間呢?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2)對於習慣投射性認同的一方來說,需要做的是反思但不認同:拒絕對方給自己貼標籤,我的生活我做主

當一個人沒有穩固的自我主體性時,就很容易被外界貼上標籤,並且去認同這個標籤。就像牆頭的無根之草,外界的一點點變化就能讓自己的內心搖擺不止。

而一個內心健康、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因為害怕失去關係,而去迎合遷就對方。他會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樹,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就像電影《哪吒》中逆天改命的哪吒一樣:我是誰,由我自己說了算,不需要別人來界定。因此,對於家人的批評或建議,我們虛心接受、自我反思,但不代表全盤認同,更不需要熄滅自己的光彩,去映襯別人的人生。

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穩固的自我中心,可以讓自己避免成為對方的投射對象,避免自己的能量被別人吸取而日益萎縮。撕掉標籤,擺脫控制,才能盡情釋放自己的生命力。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3)理想的家庭關係是:無條件的愛自己和家人

無條件的愛是不功利、不勢利地愛對方和自己,而有條件的愛是:因為你漂亮、聰明、懂事、上進我才愛你,否則你就不配得到我的愛;我必須完美,才能配得上別人的愛。

這種功利化的愛,出現在家庭裡,尤其悲哀。

一個溫暖有愛的家應該是“你好,我也好”,家人之間彼此陪伴成就、各自精彩綻放,而不是改變對方或委屈自己。

不必試圖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也不必試圖壓抑自己去適應別人。當我們真正學會無條件地愛自己和家人,我們的家庭就會多一點溫暖,生活會多一點幸福。


你那麼好,我只能做那個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