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200多年,為何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

太監是古代歷史是個特殊存在,他們是皇宮內的奴才,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太監干政的現象,清朝統治的200多年間,的確沒有出現過權監,甚至後宮干政也很少。這表面主要得益於清朝的祖制,吸取前朝的教訓,規定了“太監不得干政。”但實際在於清朝後來制度的發展避免了太監當朝的發生。

實際上清朝初期也差一丟丟出現了太監當朝的現象。


清朝歷史200多年,為何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


這個著名的太監叫吳良輔,順治皇帝的大伴。可以說吳良輔和順治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因為順治早期多爾袞當政,順治並無實權。所以早些時候順治和孝莊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實在憋屈。

而吳良輔則幾乎承擔著順治的精神寄託,以及對外聯絡的主要渠道。甚至連孝莊都會覺得,順治和吳良輔的感情有些過分了。


清朝歷史200多年,為何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


所以多爾袞死後,順治正式擁有的權力。吳良輔因為順治的寵幸,專權把持朝政,一時風頭無二。順治10年(1653年),順治採納了吳良輔的建議,將在關外管理皇室事務的內務府改為仿效明朝的內府24衙門的13衙門。此後內務府的權力就開始膨脹,甚至發生了內監勾結外官的事情。順治為了束縛內監的權力,於是立下鐵牌“太監不得干政”,置於交泰殿前。

然而順治15年(1658年)吳良輔勾結外臣案發,順治卻罔顧自己定下的禁令,予以袒護。甚至自己死前,還讓吳良輔到“憫忠寺”出家,以避死罪。

但是康熙元年(1662年),孝莊先下手為強,以違反“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的名義,將吳良輔殺了。

但實際上,如果下一代皇帝繼續寵幸權監,交泰殿前那塊鐵牌,一樣會被像朱祁鎮拔掉朱元璋鐵牌一樣拔掉。

要防止“權監當朝”的出現,必須在制度上徹底扼殺“權監”滋生的土壤。

康熙在清朝政治制度的設置上,雖然恢復可內閣制度,但是缺並未將“硃批權”和“用印權”像明朝那樣交給太監。而是都是收歸到了自己手裡。

所以清朝的皇帝比明朝的皇帝要累的多,因為他一個人幹了三個部門的活,所以,清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是怠政的,因為條件不允許。

然而掌握不到“硃批權”和“用印權”,原來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這兩個位置就沒有了,所以自然也不會存在“權監”的土壤。

康熙不但意識到太監不能幹淨,而且還意識到後宮不能幹政。所以在皇嗣的撫育問題上,有機會能接班的絕對不讓親生母親撫養。這個結局就導致了很多,清朝後來的皇帝母愛缺失嚴重。但的確也成功的避免了後宮干政以及外戚專權。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外總是會出現的。


清朝歷史200多年,為何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


這個意外就在於咸豐皇帝,咸豐皇帝是一個勤於政事,廣開言路的人。也曾經想有一番作為。但是命運多舛,生逢多事之秋。也是在咸豐時期,清朝內憂外患一起襲來,大變局時期正式到來。

咸豐再臨終前,終於碰到了清朝此前沒有碰到過的問題。那就是自己只生一個兒子,而且年紀很小。把自己扶植起來銳意改革的肅順又非常強勢。對於身後的佈局,咸豐做了一點小小的改動。結果導致了慈禧“後宮干政”半個世紀。

咸豐死前,在政務上,嚴格隔絕自己的弟弟奕訢觸碰權力,形成了輔政八大臣的格局,但是把最終的決策權交給了慈安和慈禧。也就是那兩個印章,一個“御賞”,一個“同道堂”。

這兩個章的實際的性質就是將“硃批”和“用印權”交給了後宮。隨著一步步鬥爭,慈禧最終勝出,最後自己掌握國柄半個世紀。

而由於後宮干政,在傳統認為中,就是牝雞司晨。本身就是需要掩護。所以慈禧甚至刻意打破“太監不得干政”的禁令。過分寵幸太監,以為爪牙。但是由於沈葆楨殺了安德海,打擊了慈禧的囂張氣焰。太監當政的局面,未能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