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慢性化:你做了什麼才能保持問題的不變?

問:

(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一個提問)

我有一個群,是一個付費的線上團體。計劃用一年時間,通過團體的體驗來學習「團體」。這種無結構的學習持續到兩個月左右,有的成員開始感到低效,擔心堅持下去沒有收穫。於是我們發起了一個新的舉措,承諾沒有收穫的成員可以全額退款。這個問題就是由這樣一個舉措引發的。

我們的工作人員統計了目前為止大家的反饋,有相當大比例的成員表示:「群裡討論的話題不好玩,學不到有價值的東西」。按照這樣一個比例,承諾全額退款似乎是風險很大的一件事。但我對於這個統計是樂觀的。這些成員看似在對「團體」不滿,但團體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就是由參與者自身構成的!參與者是什麼樣,團體就是什麼樣。如果這麼高比例的成員都期望團體有更高質量的討論,學習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組成的團體最終就會變成一個高質量的學習型團體。

時間總會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的心願。

但是,仍然有一個反向問題:萬一有的人一直沒有收穫,怎麼辦呢?

時間的效果會因人而異嗎?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在群裡發表了這樣一段討論。

問題的慢性化:你做了什麼才能保持問題的不變?

答:

心理學裡有一個說法,叫做「問題的慢性化」。要理解慢性化,首先要理解什麼不是慢性化。——那就是變化隨時都在發生。我想要什麼東西,分分鐘提出來,就有辦法實現。我遇到問題立刻去解決。我交了一個朋友,發現他(她)的行為讓我不舒服,我就去溝通。我加入一個組織,感覺這裡的苗頭不太對,就想辦法扭轉。如果我試過各種辦法,始終沒有效果,我就索性另投他處。

哪怕是最糟糕的後一種情況,也在變化。

一個有生命的系統永遠處在變化中。理論上來講,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但很有趣,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個月,一年,甚至十年)保持相同的問題,至少給人的印象是從來不變。換句話說,遇到問題以後,他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尺度上保留問題最初的形態。這件事非常稀奇。

不妨說是生活中的小小奇蹟。

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還會一樣,看不到變化的可能。這種狀況就叫慢性化。慢性化不見得是壞事,比如凍齡,永葆青春(需要支付不菲的代價)。

但「麻煩」和「困境」也可以慢性化。有人年紀輕輕,已經對未來絕望,認定好事不會發生,問題永遠不會解決,我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我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很篤定。

在時間長河中維持一份篤定的失望,並不比凍齡簡單。套用毛主席的經典語錄:一個人失望一次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失望,從來沒有好事發生。

問題的慢性化:你做了什麼才能保持問題的不變?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有。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就是註定的,像天經地義一樣。但萬一它不是天經地義的呢?你想沒想過,你做了什麼才能保持它的不變?

幸運的是,你們有一個群。群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場。如果有人在這裡收穫了改變,那是大大的好事,我們可以欣賞這些改變。如果有人始終不能如願,反覆困擾於某個問題,某種意義上也是一件好事,我們正好可以觀察這些不變的人,探究他們是怎麼樣讓問題「慢性化」的。問題是小問題,就像「群裡討論的話題不好玩,學不到東西」,但慢性化的過程很關鍵。——相比於在生活中真正的問題,更大的問題,用團體做實驗的代價要小得多。

群裡討論的話題不好玩,學不到東西。

會保留多長時間?一個月,半年,一整年?

我毫不懷疑,每個參與者都懷有良好的,想讓群裡的討論富有價值的心願。正因為大家都有這麼迫切的願望,才讓這件事變得更值得思考:

一個好像並不困難的心願,怎麼做才能攔住它,讓它遲遲不能實現?——注意,不是「為什麼」,不是「憑什麼」,只是對過程本身的好奇:怎麼做?

這就是為什麼我願意承諾,為團體在一年中「始終沒有收穫」的學員退款。

退款在團體體驗的設置裡並不常見,但我真的對這部分人感興趣。如果把「沒有收穫」看成一個問題,一開始碰到這個問題並不稀奇,但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人會漸漸找到出路。而那些保持它一整年不變的成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樣本。從慢性化的角度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些什麼(換句話說,有志於改變的人將來要避免什麼),有極大的探索價值。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至少,不讓慢性化在現實生活裡重演。

大家就一邊參與,一邊觀察,一邊覆盤吧。

問題的慢性化:你做了什麼才能保持問題的不變?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慢性化的觀察。

如果我是一個參與者,懷著「想在團體裡收穫更有價值的討論」這樣一個樸素的心願,我又想讓這個願望始終無法實現的話,我可以怎麼做?——注意,不討論「為什麼」,不討論「憑什麼」,只討論這個過程本身:怎麼做?

可供參考的做法包括,但不限於:

1,把注意力放到不如意的狀態上,避免去關注變化的發生。非關注不可的話,也儘量用一種悲觀的目光,把改變看成是微弱的,換湯不換藥的

2,為不如意的狀態找到一個明確的,決定論性質的解釋,比如說「因為群裡的人太多了/讀書太少/思想層次不夠/國民性使然」。假如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也可以採用更籠統的說法,比如「反正是形成了這樣一個氛圍」。

3,抱怨現狀,且

總在抱怨現狀。

4,儘可能詳盡地分析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5,以一種社會批評家的姿態展開反思,指出在這個群裡存在哪些問題。有時以一種熱心的,提建議的態度,暗示大家的期望無法(或只能在極限條件下)被達成,採用的說法類似於:「除非大家從現在開始……」,「除非」之後的條件往往不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到這些不太容易的條件上。

6,深度自我批判,看似誠懇的自責。因為「我」在人格水平上的,某些根深蒂固的(而不是可以選擇的)深層缺陷,導致了現在的問題。

7,(需要他人配合)用指責的方式激怒一些人,把他們現在的表現定義為問題所在。促使他們加入戰鬥,帶著敵對的心態進一步鞏固現在的表現。

8,在不改變自己行為的前提下,說服自己相信已經嘗試了能做的一切。這樣,一旦被「某個人」看到我的無力,他會出於同情而提供更多幫助。

9,為「問題的維持」找到特別的好處,說服自己安於這些好處。比如,可以用「始終得不到收穫」向更多人展示痛苦,結成同盟,或者回避不想承擔的責任,或者表達某種說不出口的訴求,或者迂迴地證明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團體裡獲得格外的關注。拿到退款本身也算是一個好處,當然有一點微不足道。——儘量把這些好處看成額外的驚喜,不要讓自己覺得是在有意無意地追求。

看一看,這裡有沒有你正在採用的做法?

對了,還有——

10,保險起見,忘記自己讀到過這篇文章。

問題的慢性化:你做了什麼才能保持問題的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