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我們的地球是一顆“藍色星球”。地球表面71%的部分被水覆蓋,其中海洋佔據了絕大部分。海洋不僅是孕育生命的搖籃,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我們至今未能完整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時隔兩個月,中國科協、浙江省科協聯合都市快報推出“奔向海洋季”的壓軸活動“洋底秘境”昨天終於登場了。為了能讓更多家庭參與,本次活動特地選在浙江省科協大樓二樓報告廳舉行。

啥?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不過,大家參與活動的熱情仍然超出預想。活動預計招募100多個家庭參加。消息發佈後數小時,就有超過300個家庭報名。我們不得不緊急關閉了報名後臺。同時,還有很多沒能報名成功的孩子詢問下一期活動什麼時候舉辦。

接下來,都市快報還會推出一系列親子科學活動,走進浙江其它科研院所和各類科普教育基地,探訪創新型實驗室,讓孩子們通過“動手+動腦”(hands-on,minds-on)的模式,在玩中學、學中玩,感受科學的魅力。

昨天的科學會堂裡,我國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科學家韓喜球老師,帶領“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天團集體亮相。四位科學家以深入淺出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解大洋深處的秘境,給大家帶來了一場最強科學公益課。

啥?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海底有座“玉皇山”

她把“杭州印記”留在了印度洋

昨天,韓喜球老師首先以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著作《海底兩萬裡》切入。和小說中“鸚鵡螺號”潛艇的環球旅行類似,我國“大洋一號”科考船曾在2005年至2006年進行了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韓老師不僅參與了這次科考活動,還擔任了部分航段的首席科學家助理。至今,她已19次參與遠洋科考任務,在海上累計工作千餘天。

海底有哪些奇特景觀?韓喜球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在西北印度洋熱液區看到的景象。2017年,她搭乘“蛟龍號”潛水器兩次潛入深海。她說大部分時候,洋底看起來像一片荒漠。但在熱液活動區就不一樣了,那裡“黑煙囪”林立,源源不斷噴出高達359℃的熱液流體,生物密集度堪比熱帶雨林。特別奇特的是生活在那裡的海洋生物,不需要陽光,在富含重金屬和有毒氣體的酸性高溫環境裡繁盛生長,堪稱“五毒不侵”。

作為生活在杭州,熱愛這座城市的科學家,

韓老師曾在印度洋留下“杭州印記”。2010年,中國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中脊進行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時,發現了一個大型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作為首席科學家,她可以為這個區域命名。她沒有考慮太多,建議把那裡命名為“玉皇山”。從此,這座杭州名山載入了國際洋中脊調查研究的史冊。

在演講的最後環節,韓老師還呼籲大家保護海洋環境。2018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潛龍三號”潛水器在南海海試。在587米的測線上,研究人員在平均水深4000米的海底,發現塑料垃圾11件。

大洋中脊:最長的山脈在海底

地球上最長的山脈在哪呢?有人說是喜馬拉雅山,有人說是貫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其實都不對,地球上最長的山脈埋藏於深海,挺拔於海底。昨天,海洋二所副研究員餘星就給孩子們介紹了這處被稱為“大洋中脊”的山脈。

說到“大洋中脊”的發現,就不得不提到大陸漂移說。約500年前,已經有人在看地圖時,注意到大陸板塊能像拼圖一樣拼接。20世紀初,德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並給出相關論證。

20世紀中葉,美國地理學家布魯斯·希曾和瑪麗·撒普依據輪船聲吶帶回的水深數據,繪製了大西洋的海底地形圖,直觀地展示了洋中脊的樣貌。餘星老師在講述時,提到了一個小故事。當時,撒普只是助手,嚴格意義上不算科學家, 一開始她的工作並未得到大家的認可, 但真理經得起考驗。“重要的是有所實踐,把喜歡的事情做下去,”餘星認為,“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成為科學家,才能為人類做出貢獻。像撒普那樣喜歡畫畫,她畫出的海底圖,照樣改變了人類對海底的認知。”

海底探寶前

需要不斷探索、認識海洋

海洋二所副研究員王葉劍的演講圍繞“大洋中脊的寶藏”。王葉劍以印度洋卡爾斯伯格洋中脊為例。該區域距離杭州直線距離7000公里,而實際航行距離超過1萬公里。參與海底“探寶”的科考隊通常由不同專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他們可能是海洋地質學家,可能是生物學家,還有可能是化學家、物理學家。

海底“探寶”還需要哪些工具?科學家需要用到科學考察船、水下機器人和載人深潛器等。以“潛龍三號”為例,這艘自帶“耳朵”(聲學傳感器)、“眼睛”(光學照相機)、“鼻子”(化學傳感器)的無人潛水器,能自動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水體化學參數,並在水下照相。

深潛器利用機械手如玩娃娃機般在海底採樣、科考員們在海底遇到“小飛象”章魚……王葉劍在演講中,穿插多段視頻,圖文並茂地講解了海底探寶過程,一下子把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他在最後提出,開發利用海底寶藏之前,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海洋、認識海洋。

過往氣候變化 答案在海底?

作為壓軸登場的王嶸,給孩子們帶來了驚喜——他身穿偵探服,手持放大鏡,現場Cos名偵探。王嶸首先拋出兩件“謎案”——200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災難片《後天》以及“仙女木事件”。

在《後天》的宣傳海報上,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城市被冰封的場景。現實中不是總說氣候變暖嗎?為什麼電影中的災難卻是變冷?而“仙女木事件”是指末次冰消期持續升溫過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溫——原本生長在極地的花朵,突然大量出現在溫暖的南方。

自然界一直在演變,起起伏伏,有點兒像小朋友玩過的溜溜球。溜溜球被扔出去時,飛到極點,它就會反繞繩索重又飛回。這些過往曾發生過的氣候變化,在陸地上的證據寥寥,無從尋找。但科學家通過研究海底沉積物,找到了端倪——他們提出,過去或許曾經出現冰川淡水注入,阻斷海洋溫鹽環流循環,導致地球“空調”關閉,進而出現大降溫。

分享嘉賓:韓喜球

分享主題:《海底兩萬裡》

啥?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副主任,兼任中國科協常委、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雙聘教授、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曾19次奔赴深海大洋科考,11 次作為首席科學家,包括曾擔任“蛟龍號”深潛航次首席、副總指揮和下潛科學家,帶領團隊在印度洋發現了多處海底高溫黑煙囪和極端環境繁盛並奇特的熱液生態系統。

分享嘉賓:餘星

分享主題:《地球上最長的山脈》

啥?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浙江省地質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青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目前主要從事海底洋中脊演化、熱點火山作用和地學大數據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曾任大洋57航次航段首席科學家,作為“蛟龍”號第127潛次下潛科學家至3512米深處考察海底山脈。

分享嘉賓:王葉劍

分享主題:《大洋中脊寶藏知多少》

啥?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杭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目前主要從事海底資源勘探與評價、熱液成礦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曾任大洋49航次航段首席科學家、載人深潛下潛科學家,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參與發現10多個海底熱液活動區,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獎(排名第二)。

分享嘉賓:王嶸

分享主題:《名偵探——海底追兇》

啥?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德國波茨坦大學、魏格納極地海洋研究所古氣候學博士,《中學生天地》雜誌及公眾號特約撰稿人,《海洋世界》雜誌特約撰稿人。

科學詞條: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指貫穿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向北延伸至北冰洋的海底山脈。它是地球上最大最長的山脈,總長達6萬-8萬公里,面積約1.2億平方公里,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