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妻是天水人,我與天水也算有緣,算半個天水人,對天水的認識應該有40年了。

一九八0年,做為醫學院的學生,曾在天水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實習了一年,那時改革開放的春風還沒吹到大西北。一年時間讓我和同學走遍了天水的所有名勝古蹟,去過天水很著名的麥積山、仙人崖、伏羲廟,玉泉觀,還去過南郭寺,杜甫草堂,跑馬泉,皂郊,大像山,水簾洞,大地灣,興國寺,女媧祠,文廟大成殿。還去過秦嶺先生曾教學的籍口,到籍口方知天水城裡的河是籍河,並不是渭河。渭河在山陽川北道阜與籍河相匯,然後經寶雞,咸陽,西安,到渭南匯入黃河。

八十年代初,全國還沒有什麼國家xA級景區的頭銜,也不收門票,同學朋友之間只要想去,或坐班車,或騎自行車,還結伴步行,那時小,也不注重什麼歷史文化底蘊,只是走走看看,玩玩而已。

後來,每年都去天水,有時也長住,沒在去過天水的這些景點,不是不想去,而是沒時間,所有的景點也只存在記憶之中。今年七月底,甘肅省第十次骨科年會在天水召開,會期結束後,同事笑著邀請我做嚮導,我也沒辦法推辭, 誰叫我是天水的女婿呢!為了不丟醜,我只好先在百度上再查查,規劃規劃,因為自帶車,也不用多操心,直達景區就行。

天水與平涼同屬甘肅隴東南,天水有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仙人崖,玉泉觀,平涼有崆峒山,柳湖,大雲寺,王母宮,南北相應,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40年了,平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大景區復古的復古,創新的創新,新建的新建,借人文效益各個景區已失去了舊時模樣,天水是中國文化傳承最正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又被命名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變化一定不小……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一,麥積石窟真成了五A級景區

七月二十八日,偏逢煙雨天,朋友說難得煙雨麥積,更應該先去看看“麥積煙雨“感受佛教文化的真諦。早七點多,我們一行八人冒雨從秦城區的天水賓館出發,驅車經北道,跑馬泉約五十多分鐘就到麥積石窟風景區,也許是暑假,遊人不少,不說景區變化又多大,但說剛一個山門就夠大氣排場了。三十五年前這裡沒有遊客中心,沒有服務區,也沒有導遊,石窟門很小,門口雙側各有一麒麟石像,不僅沿挮子看到所有的佛像,也可以從旁邊小山跑到麥積山頂峰端。

麥積山景區與崆峒山相比,沒有彈箏湖那種內外霧鎖的雨鑄,也不能聽得雷聲隱隱,山鳴谷應的效,如果不是石窟藝術的話也只是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因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建在幾乎呈九十度角的陡峭高聳的石壁上,山勢險峻,遠遠望去就好象一尊佛像,在山下哪怕是在煙雨之中也可以感受到佛光普照的魅力,與崆峒山之比還真缺乏了些仙氣仙境。

在這裡,每位遊客要買2次門票,其中一次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第二售票點偏偏在右方,一般遊客往往都朝左方的石窟而去,設計還是缺乏一點人性化。說實話,我們一行對佛教及石窟藝術知之甚少,而幾十年前一樣,抬頭就看見山腰全部是密密麻麻的蜂窩形狀的石窟,至少那個佛像叫什麼真不明白,因為,佛教與道教不同,佛教講得是無為,無慾,道教講得是天人合一,自身的修養,健身強身,完善自我。

站在這裡,我忽然覺得,天水古人的偉大創舉至少比現代人的小聰明高明多了,那是造窟興佛保佑的結果。而現在,只要你雅興而登,你就會感覺到,現在天水人並沒有古人聰明。你看,為了保護研究和遊覽,修了供人行的水泥鐵架子,走在上面,還是有點懸,有恐高症和高血壓的恐怕就不敢上了。在石窟上,到處有松鼠的糞便,明顯卜感到,這裡晚上就是松鼠的樂園。許多石窟被封閉起來,其他的也是被不鏽鋼、玻璃、鋼絲網、木欄相圍,根本看見不到什麼,好在我昨天在書店買了二本天水旅遊方面的書,正好熱炒熱賣,我這人有個嗜好,到那就想弄請當地的風景人情,風味小吃,與家人旅遊,多用一知半解做導遊,乎悠老伴,記得有次我在江西景德鎮博物館參觀時也這樣假,工作人員就主動上來給我介紹,還以為我是做文物研究員的。我那天也用一知半解的知識向同事做了介紹,好在他們也不太在意這些。

大家都知道,、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

麥積山石窟以北周、北魏、先秦的創作為主,各個朝代的壁畫、石胎泥雕、泥塑都各具特色。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惟妙惟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很神奇在麥積煙雨之中居然可以保存完好。應該說是個奇蹟。因為去過五臺山,也去過南北石窟,還有云崗石窟,我這次發現,麥積山石屬內佛像與其它地方還真不同,一是胖,二是不論從那個方向看眼睛一直盯著你,散發無窮魅力的微笑,三是全部都俯視著你,可見其藝術水平真不一般。當我向同事介紹了這些時,朋友說,可能這些佛像應該唐朝時期的,實話說,我還真沒研究過,只能笑笑而已。

遊覽麥積山,除了麥積山石窟的神秘奇觀,站在石壁上的走廊上,我用望遠鏡一覽群山無餘,盡收眼底的自然風光,森林鬱鬱蔥蔥,朦朧幽奇,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附近還有仙人崖、石門等景點,也不能遊的太久。由於下雨和時間的關係,我們對這裡的自然風光遠不如石窟興趣,石窟真的很酷,藝術的天堂,煙雨的世界。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我們一行經充許,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真是“麥積煙雨”。記得查得知,《玉堂閒話》和《秦州志》中描寫為:連崗蒼秀,深林茂草,細流交錯,飛瀑如練,北跨清渭,南攜嘉陵,被譽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應該說天水的植被比平涼好的多。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二,仙人崖變了

仙人崖景區距麥積山景區15公里,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只是在山前修了一坐水庫,叫仙人湖,讓景區更有一股仙氣,是否像傳說的那樣不得而知,仙人崖景區在麥積山景區的正北方,處於秦嶺的西儷。因其地處南北方交界,所以在北方的雄山旁常伴南方的秀水淙淙。南北方景色相比相襯,渾然一體景色極為誘人。

這裡地勢較高,有山有水,樹木成林。溫度一般比別處要低4—5度,顯得很涼爽,翠峰高聳於崖頂,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 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這裡五峰都不高,記得玉皇峰上有一臥佛,枕西望東,十分壯觀,這次真沒看到,不知是走錯峰了,還是忘記了,同行的同事說,“微博紅人潘石屹(甘肅天水人)在其微博發表“甘肅天水的仙人崖。歡迎朋友們來旅遊。”微博推介仙人崖景區,引來微博粉絲一陣好評”。這裡常見神仙出沒 ,故名“ 仙人”之意。

經查看門票得知,景區由三崖 、五峰 、六大寺組成,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間,及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畫83平方米,永樂年間的珍貴銅佛像5尊。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積和佛殿靈敏量為最,14座殿宇內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藝術價值極高。翠峰林立,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下,融匯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 仙人送燈” 、“淨土松濤”、“仙水湖光”、“ 十八羅漢朝玉帝”,仙境意趣,景相連。其中位於朱家後川的淨土寺,為天水有名的佛教淨土宗寺院, 真是個好地方。這裡的小吃都是當地居民自家制作的,漿水面、涼粉、爪爪,手工麵條味道真不錯,算得上天水飲食文化的縮影。仙人崖不是江南,勝似江南,風景秀麗迷人,涼爽且有美味佳餚,要不是在天水城區定下賓館,我們一行真想在這仙人崖下,仙人湖邊住上一晚,看這裡是否真有仙人出現……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三,玉泉觀上知道觀

連夜返回天水,天水夜景很美,籍河將天水城區分二大部分,秦城區和北道阜已連成一片,是甘肅第二中心城市,天水的經濟主要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 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天水古稱秦州,渭河東西橫貫全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翌日天放晴,我們步去玉泉觀,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的面上,懷揣著早晨的一絲陽光,步步而上,入上青天。

1980年,這裡沒有門票,今非昔比,現在門票已經45元了,看玉泉觀紅牆碧瓦,挑角飛簷,古樹掩映,巍峨壯觀。一切建築圍繞著主建築——玉皇閣、三清宮組成的道教宮觀建築群,坐北向南,倚山就勢,巧構亭臺,用蜿蜒的臺階為五十三階貫通一體。進入大門首先是額懸“人間天上”巨匾,引人昇天之感。玉泉觀在八十代時影響最深的是古柏,其壯觀可與陝西黃陵,北京天壇相媲美。現生長的古柏近50株,經國家古樹研究專家測定,已有1300年左右的生長史。倉頡宮前有一玉泉 ,築庵修真 ,以泉水洗目療 疾 ,故名“明 眼 泉 ”,就是因為這座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而得名。

慢步在神仙洞 崖上 ,翠柏蔽日 ,尤以崖頂露根古柏 ,因水土流失,根與根交織如髮辮 ,俗稱辮柏, 辮柏獨特的形態被譽為“全國之最”。我十分尊重源於我國的國教----道教,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洞察深邃人世的世界觀,“瑤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玉泉參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楹聯為證。在這裡我還對觀這亇詞找到了解釋,觀與宮、廟一樣是道教建築,而寺則是佛教,伊斯蘭教的建築。觀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作“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如北京的玉泉觀,上海方斜路上的“白雲觀”,陝西周至的樓觀臺等都是一座流傳下來的道觀。看來旅遊還是能知道些東西。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四,伏羲廟裡感古今

從玉泉觀下山步行去伏羲廟時已十一點,這裡遊人很多,記得以前並不大,也沒有廣場,一坐牌仿,其對聯是“書山無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天水讀書館所在地,廟前是戲樓,左右二座牌坊,各立一石,銘文告誡過往行人:騎馬者下馬,乘轎者下轎,以示對伏羲的崇敬。現在應該加上:乘車者下車,我步行似得玉泉之仙道。其門坊又稱大門,重重疊疊,懸山頂很有氣勢,上寫“開天明道”。如今這裡也是天水市博物館,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其中“三皇”為伏羲、燧人、神農。所以伏羲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天水自然是羲皇故里了,伏羲始作八卦,結網罟、教佃漁、造工具、興農耕、制嫁娶、正姓氏、造書契,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類走出了鴻蒙未啟的混沌,也許他是一個傳說中的虛幻人物,但為我們帶來了一個虛幻的動物“龍”,和一個現實的龍的文化。正本清源,現在天水每年搞公祭伏羲大典,以記念伏羲,弘揚伏羲文化。

進大門的牌匾上寫著“與天地準”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還是“一畫開天”等牌匾,廟前立有一碑,正面是當代書法家舒同題寫的“羲皇故里”。這裡 古柏參天,濃蔭蓋地,大約有37株,矗立的主要建築先天、太極兩座大殿,門窗雕以龍、鳳、仙鶴、麋鹿等吉祥動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華麗精美,是我國明代木構架建築的精品。先天殿前面是儀門,現懸著名書法家楚圖南的“伏羲廟”匾,殿前廣場有一古柏猶如古龍飛天,奇形怪狀。殿內伏羲聖像高3米有餘,手託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龕中,靈氣傳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原置河圖洛書石盤。在太極殿門窗上一組團龍門雕像,入木三分,猶如蛟龍出海。傳說伏羲女媧還是兄妹結親,變為夫妻,也難怪當時是鴻蒙未啟的混沌年代。

伏羲廟院子裡柏樹身上,棵棵都貼滿了紅紙人兒,然後用香燒,一定要燒一個洞才算,頭疼燒頭,腳疼燒腳,當地傳說這樣祭祀可以消災,每年正月十六日一過,伏羲廟院子裡柏樹身上,棵棵都貼滿了紅紙人兒,風一吹,嘩嘩地響,就好象它們為了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而發出的笑聲一樣。在伏羲廟又巧遇見山東來的旅遊團,我們也搭順風車,跟在講解員後面聽,講創解員講解也讓我這個喜愛中醫者大有感悟,特別是神奇的八卦圖讓我想入非非、走火入魔、歎為觀止。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參觀完伏羲廟,走在天水大街道上果然似有八卦神助,不用看地圖就走到城中心廣場了。天水還算比較熱鬧。

天水文化內涵深厚,歷史傳說層出不窮,這裡還是全國出名的三國文化聚集之地,有姜維故里、街亭遺址、諸葛軍壘、天水關、祁山武候祠及姜維衣冠冢等三國古戰場遺址。由於在伏羲廟聽講解員說李廣墓很簡單,故不打算去參觀一代飛將軍,還有南郭寺,既然才參觀了中國傳統的道觀,沒有必要去參觀佛教的寺廟了。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出伏羲廟後,我們漫無邊際在天水街頭徜徉,走到籍河大橋一看,和三十年前經過時看見的情景真不一樣,籍河河床寬,六月份的洪水橫跡還在,不像以前,河床上竟然還種植上了蔬菜等莊稼,令人啼笑皆非。原先的民主路還在,市醫院還在,天水衛校還在,只是秦城監獄不在了,陝省會館等幾處古建築,天水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好的明還有幸存下來的幾棵珍貴的古唐槐樹還在,凡去過天水市的人都知道,天水主城區,古樹樹齡之高,密度之大,均在全國名列前茅,古樹是天水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活的化石”,也是名城天水歷史悠久的實證,這些都為天水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晚上,在樓下吃水餃,看天水電視臺,吃小豆子,比吃瓜子麻煩多了,但是很香。也準備再買上些帶回去。

每次到天水,我越來越感覺到,天水真是中國文化傳承最正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被命名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名至實歸。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的偶像是周公,“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公的偶像是堯舜,堯舜的偶像是伏羲,“百王之主,萬帝之先”。

我知道,近多少年來,春節的“年味”似乎真的越來越淡了,但在天水不然。天水過年,有三個高潮,除夕到大年初三,將先人靈位請回家,每頓飯供之,初三下午送到墳上,漫山遍野鞭炮齊鳴。第二個熱點在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到被譽為“隴東南第一名觀”的玉泉觀燒頭香。正月初九,稱作“上九”,七月初九,為“中九”,九月初九,重九。正月十六,伏羲誕辰,大家都到伏羲廟朝拜人文始祖。伏羲一畫開天,肇啟中華文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天水卦台山分陰陽、創八卦。羲皇故里的天水人民,不僅在每年6月22號夏至日盛大公祭,平時也念念於心。正如這三大年俗,都與外來文化,包括已本土化很久的佛教無關,完全是土生土長的華夏文明傳承。

也許,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情感,才讓天水人從精神食糧到物質食糧,都如此民間化。習近平總書記要大家“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天水,都實現了。兩山夾一川,北山屬於黃土高原,南山是秦嶺餘脈,站在街頭,北望是北方,南望見南方。藉河從城中流過,不寬,水緩,有橋若干,車也過,人也過,歲月也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鄉愁,就是濃濃的民俗,甜甜的饊飯。酸菜,漿水面, 每次老婆大呼過癮。

羲皇古裡看天水(散文)

在中華大地的版圖上,天水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卻孕育並蘊藏著8000多年的中華文化,也鮮有人知道天水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大地灣古遺址,三皇之首伏羲,天水先秦文化,石窟文化,對中華民族都產生巨大影響。而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而這些平涼還真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