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口這群勞動者“逆襲”創造幸福人生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雖然身體殘障,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卻能和健全人一樣通過勞動養活自己:有人在洗衣店當熨燙工,有人成為了按摩師;有人通過創業發家致富,也有人逐夢舞臺成為了藝術家。當初命運坎坷的他們,如今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書寫著堅守後的美麗人生。

五一勞動節|看海口這群勞動者“逆襲”創造幸福人生

陳力行熨燙衣物。邵陽 攝

陳力行:當一個一絲不苟的熨燙工

位於海口美蘭區海府一橫路的海南殘服愛心洗衣中心,共有12名工人,均為殘疾人或殘疾人家屬,24歲的陳力行便是其中一員。

15歲之前,陳力行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正青春年少,喜歡和同學打鬧,和朋友玩耍。然而,一場變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2012年,初三,即將畢業的陳力行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因治療不及時,導致殘疾,左腿行動不便。彷彿跌落深淵的陳力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敢出門,性格也變得有些暴躁,時常亂髮脾氣。

2014年,經過兩年的治療,陳力行病情有所緩和。在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開導下,他也開始慢慢接受自己。“為了治療我的病,家裡花了不少積蓄。我還年輕,不能一直待在家裡‘啃老’,就想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也算為家庭分擔一些壓力。”陳力行說,恰巧美蘭區海甸街道工作人員來到家中走訪,瞭解他的身體狀況和需求。於是,他提出了自己想找一份工作的意願。很快,在海甸街道工作人員的幫助和協調下,陳力行進入了當時的海南食品藥品技工學校學習。學習結束後,陳力行來到一家制藥廠實習,由於工作強度較大,自己無法適應,便選擇了放棄。回到了家中的陳力行,繼續尋找著新的工作機會。

“找了不少工作,碰壁了不少次,但我一直沒有放棄!”2017年,陳力行從一位朋友的口中得知,海南殘服愛心洗衣中心正在招聘工人。於是,陳力行再次鼓起勇氣,前往洗衣中心參加面試。“當時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一到現場我就發現工人都是殘友,而且待遇和工作強度對於我來說也比較適合。”最終天遂人願,陳力行成功加入了這個大家庭,專門負責熨燙衣物。他倍加珍惜,每天跟著老員工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學習,一點一點摸索,一步一步成長。

在與記者聊天的過程中,陳力行熟練地將洗過的衣物放在熨燙臺上,仔細熨燙,一絲不苟。“襯衫,要從衣領開始熨,再熨其他地方。西裝則要先熨衣服內部,再熨外部。每一件衣服有每一件衣服的特點,熨的順序也比較講究。”時光飛逝,如今在海南殘服愛心洗衣中心已工作三年的陳力行,已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手”。“我現在可以自力更生了,也想著幫助其他殘友學習熨燙衣物這項技藝。”陳力行說。

五一勞動節|看海口這群勞動者“逆襲”創造幸福人生

吳海龍按摩。(受訪者供圖)

吳海龍:給盲人按摩師一個“家”

吳海龍是一名盲人按摩師,也是海南省盲人協會主席,更是很多海南盲人心目中的偶像。提起他,認識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吳海龍不是天生的盲人,學按摩屬於半路出家。讀初中時,因為一次外傷左眼視力嚴重受損,右眼也因為感染視力不斷下降。十餘年時間裡,他邊治療,邊堅持讀書、工作,高中畢業後,先後在醫院當出納,在學校做會計。1997年,吳海龍再也堅持不下了,他的眼睛已經看不清任何內容,於是他離開了工作崗位。

離崗後,吳海龍一度陷入迷茫和糾結,很難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想過很多,但從來沒想過放棄。”在家裡蝸居了一段時間後,考慮到今後一家人的生計,他決定參加省殘聯面向盲人的一個月按摩技能培訓。

為了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按摩師,他比其他盲人按摩師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每天用錄音機錄下老師的話回家自己反覆背記和練習。推拿需要體力,吳海龍就開始做俯臥撐、舉槓鈴等運動。練習指法,雙手磨出血泡,用紗布綁了之後,又繼續練習。瓊海、三亞、文昌……培訓結束後,吳海龍又四處獨自拜師學藝。學滿出徒後,2003年,他應聘進入了海南省體校,為運動員們做康復保健按摩。

想到還有很多盲人因為沒有技能、沒有工作,生活在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2006年,吳海龍決定開辦第一家盲人按摩店,招聘盲人按摩師來店裡工作。為了節省開支,保證服務質量,白天,他帶著員工為客人按摩,晚上再去體校上班。按摩店的名聲逐漸流傳開來,登門的人也越來越多,憑藉著一身精湛的按摩手藝,吳海龍先後開辦了好幾家盲人按摩店,安置十多名視力殘障人士就業。幫助舉辦盲人推拿免費培訓班,將曾經受過的關愛成倍地回饋社會。很多盲人在吳海龍的幫助下,靠著雙手養活一家人,有的甚至開起了自己的盲人按摩店,找到了社會價值。

疫情防控期間,他發動海南盲人按摩店老闆、各市縣盲協主席等人為武漢盲協捐款7000多元。“疫情對我們盲人推拿按摩行業的影響很大,很多店都經營困難,但我們還是想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吳海龍說,之前因為疫情的原因,店裡兩個多月沒開過張,隨著疫情形勢逐漸變好,客人也慢慢多了起來。他相信在殘聯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他們會熬過去的。

五一勞動節|看海口這群勞動者“逆襲”創造幸福人生

李王花辦公。傅巍 攝

李王花:朝著目標努力的“鐵娘子”

李王花,80後,出生在海南萬寧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三歲的時候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腿部行動不便。由於身體上的創傷,小時候的李王花非常自卑,也不愛與人交流,孤獨的她一度感到生活無望。

“在海口中專讀服裝設計專業的時候,因為一篇作文,我上了講臺,當著同學和老師的面讀我自己的作文。”李王花表示,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上講臺,最後大家的掌聲讓她改變了對未來人生的態度,原來殘疾人也可以成為矚目的焦點。

從那時候開始,李王花便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將來要開辦屬於自己的一家服裝企業,給殘疾的人提供一個有尊嚴的工作平臺。奔著這個目標,李王花吃了很多苦,“那時候真的很不容易,在困難的時候,我甚至過年都只能吃泡麵。”

所幸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李王花在海南的第一家服裝廠落地海口,如今服裝廠主要生產工作裝,員工90%以上都是殘疾人。“其實我走的每一步,都與我的經歷有解不開的緣。”李王花表示,她的初心就是為這些殘疾員工提供一個平臺,也許現在可能還做得不夠好,但是在努力做得更好。

據瞭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李王花也發揮了企業家的擔當精神。在接到省內多家醫院的緊急服裝需求電話之後,李王花立即組織和協調多方進購原材料,調動周邊員工復工復產,為醫院解決服裝急缺問題。聯繫、接收原材料,打版、裁剪、縫製、打包、運送……長時間的站立,對腿部殘疾的李王花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為了儘快生產,李王花每天都會咬牙堅持工作12個小時。“我是一名殘疾人,因為有了社會各界的幫助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雖然我能力有限,但仍希望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回饋社會。”李王花說道。

五一勞動節|看海口這群勞動者“逆襲”創造幸福人生

符文深(前排右一)帶領殘疾人藝術團參加表演。(受訪者供圖)

符文深:音樂藝術家逐夢人生

他唱功了得,曾參加北京殘奧會開幕式前文藝表演;他發揮特長,創建海南省第一個殘疾人藝術中心,先後培養了80名殘疾人藝術人才;他逐夢人生,立志帶領海南殘疾人特殊藝術人才走向全國舞臺,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勞動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他是符文深,一名殘疾人藝術家。

1歲時,符文深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條件,他的右腿肌肉逐漸萎縮造成三級殘疾。從小符文深便面臨著生活上的諸多不便,也忍受著旁人的異樣眼光,在他的童年裡,大部分時間都在與病魔作鬥爭。

所幸的是符父和符母從沒有放棄過他,由於他們的精心照料和培養,符文深個性堅強,不僅發奮完成學業成為了一名藥劑師,更在工作之餘找到了自己的終身愛好——音樂。受歌手符父的影響,符文深從小習得唱歌才藝,學生時代的他就已多次在區、縣級聲樂比賽中獲獎。

2001年,符文深首次參加第五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廣西賽區)獲得聲樂類獨唱和二重唱兩個二等獎,刷新了當時海南在該項目全國賽事的最好成績;而後符文深又六次參加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和國家級聲樂比賽,獲得多項殊榮。這時的符文深站在聚光燈下,旁人看來他的藝術生涯已達到了高峰,但誰曾知,他的“夢”才剛剛開始。

由於長年參加各類殘疾人文藝匯演,符文深發現海南沒有專門的殘疾人藝術團和培訓機構,他認為,“只有讓殘疾人特殊藝術得以傳承,才能更好地推動海南殘疾人藝術的發展。”帶著文藝助殘的目標,符文深多方奔走,於2016年1月創建了“海口市愛心殘疾人藝術中心”。

藝術中心成立後,符文深克服身體殘疾帶來的重重困難,全力投入到團隊建設中。為了改善殘疾人學習條件,符文深自籌資金50多萬元配置了一批硬件設施;為了提高殘疾人藝術表演水平,他邀請到了院校藝術專家、藝術專業老師現場指導。在多方努力下,該藝術中心的學員已發展到120多人。據瞭解,目前有20多名殘疾人能夠登臺表演,其中一些團員還在全國藝術匯演比賽中獲得了大獎。

4月28日上午,符文深正在藝術中心幫忙裝修工作。音響位置放哪、插板設置多高,符文深都要事無鉅細地和工作人員溝通。“這些年來,這裡不僅是我的第二個家,也是我人生的夢想,我要將有條件、有意願的殘疾人培養成新時代社會需要的專門特殊藝術人才,幫助他們通過自身的勞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符文深說道。

記者朱曉欣 劉傑 李佳佳 傅巍 邵陽

(海口網5月1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