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遇良師 何其幸哉-青年古琴老師劉子博

古琴藝術不單是一項專門的音樂藝術,它的內涵博大精深,在它身上積澱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幾千年歷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學美學、文學藝術等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隨著傳統藝術熱逐漸升溫,習琴者日漸增多,與此同時,人們也普遍存在著對古琴的“誤讀”,即認為古琴是一種表演性樂器,需要登臺演出。其實在古代,彈琴不僅是娛樂,更是人們藉以修身養性、陶冶精神的生活方式。因此社會對琴人要求很高:除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演奏技術外,還要具備高度個人修養和道德情操。

得遇良師 何其幸哉-青年古琴老師劉子博

更多資訊,關注西安博古琴軒

古琴在當代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習琴者與傳統文化及傳統技法割裂。琴自古與文人聯繫在一起,孔子當年在杏壇教學時就絃歌不輟。清代徐祺進而將琴曲分為三個層次:悅耳、悅心、養心。悅耳易懂,而理解悅心進而養心的作品則需具備一定儒、道、禪傳統文化積累。禪宗對古琴音樂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宋代,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說,“明心見性”是琴至高境界,其可貴之處在於將禪宗理念與古琴美學結合,從而使古琴音樂相對此前發生質的飛躍,變得更為細膩、深刻,意境營造也更為形象化且富於哲理:講究陰陽和合、天地人諧和。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寫的就是一個人住在山上,以天地為家,以河流為腰帶,以高山為屏障,人完全跟自然、天地、宇宙融合為一,傳遞出精神世界的豁達、開闊和高潔。今天,很多人彈奏古琴不得琴藝精髓,這個現象需要審視和反思。在古琴領域,當務之急是繼承古人傳統衣缽,不過這一關就談不到創作創新。具體而言,我們還是應該以吳景略、查阜西、管平湖等老一輩琴家的原曲版本為參照,好好體會研習這些作品凝聚的歷代琴學精華。如是,古琴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才有真正根脈延續,才有強健藝術生命力。

得遇良師 何其幸哉-青年古琴老師劉子博

更多資訊,關注西安博古琴軒

博古琴軒琴館多年來一直堅持古琴的公益傳承,老師從不隨意外聘,以保證風格的一脈相承,每位老師的教學模式完全統一。延用千年來最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相當於手把手一個音一個音地教,並結合識譜、背譜、樂理及彈奏技法,這樣的方式能夠保證教會每一位學生,每節下課都能不用看譜子熟練彈奏所學內容。在很多人不認識瞭解古琴的情況下免費公益授課,只為普及古琴藝術,尋覓更多的知音,作為非商業性琴館以身作則不建議新人購買古琴,並且為學員提供古琴租用等福利,受到極高的好評和尊重。

得遇良師 何其幸哉-青年古琴老師劉子博

更多資訊,關注西安博古琴軒

博古琴軒館主劉子博(中國弘琴館西安館館主)

自幼練琴多年,後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師承國家級非遺產傳人博士導師中國琴會會長趙家珍教授,現為中國琴會會員,弘琴藝術團成員,並參加全國巡演。

弘琴杯中國古琴大賽周冠軍及決賽銅獎得主

首屆“弘琴杯”古琴大賽優秀指導教師

優秀琴館組織獎

中國琴會師資格培訓認證

文化遺產古琴欄訪談演奏

多次參加國際國內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

2017年受江西衛視《傳奇故事》欄目組邀請參與錄製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欄訪談演奏

2018年在西安音樂廳舉辦古琴名家音樂會並登臺演出

2018年在西安舉辦中國琴會全國古琴師資培訓並登臺演出

2018年做客西安交通廣播104.3講述古琴故事

2018年受陝西電視臺《此地人此地事》欄目個人專訪

2018年受陝西電視臺《西安文藝》欄目個人專訪

2018年協辦中國弘琴杯古琴大賽

劉子博自幼喜愛音律,練琴多年,數年來寒暑不輟,刻苦鑽研,盡得古琴文化藝術精髓,曲風剛柔並濟,律嚴音正,指心相應,涵養有素,心胸灑然。他為古琴磨心志,歷驚瀾,飽讀詩書,一併修習茶道、香道、細品中國文化之韻。古琴是傳承了三千餘年的樂器,承載了漫長曆史中的文化底蘊。其內涵,擺放、坐姿、手勢等都有講究與深意。作為琴道中人,劉子博深知自身的使命感,願用一生,去傳揚這門底蘊厚重的國粹;願盡己所能,讓古琴為更多人所知、所賞、所喜,成為國樂、傳統精髓、世界文化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