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狀元離家出走34年未歸告訴我們教育需要補的短板在哪裡呢

教育的難題層出不窮。有的是因為大環境,有的是因為家庭問題,還有的則是因為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缺陷,包括性格上和認知上的短板。

拋開經濟條件來談教育,常常會覺得很無奈,因為這其中有很多我們很難去解釋的一種必然。然而,依然會有例外。就像現在很多人說,以前說“寒門出貴子”,現在非常困難,因為寒門中,生存上的短期目標壓垮了夢想和長期規劃,我們看不到遠方。

理科狀元離家出走34年未歸告訴我們教育需要補的短板在哪裡呢

但是,所謂的貧窮究竟指什麼呢?《奇葩說》裡的辯手詹青雲讓我們喜歡她什麼?這個笑起來有著彎彎月牙眼的姑娘,從貴州一路走到哈佛大學,為了接受好的教育,父母陪著不懼萬里、不惜舉債,這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門風,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底氣,在教育中為生命打上底色的話,那這個孩子的未來就不用了我們長輩憂慮了。

詹青雲的出現,讓我們意識到,貧窮兩個字是可以分開講的,詹青雲家貧,但是真不窮。

對於詹青雲這樣的孩子來說,未來即便是也有“行到水窮處”,她也能大無畏地“坐看雲起時”。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是能夠給予人眼中有光、心裡有愛

的教育。

理科狀元離家出走34年未歸告訴我們教育需要補的短板在哪裡呢

最近兩則新聞都令我心痛不已。一個是離家出走34年的當年的理科狀元的爸爸在求助社會力量,希望能幫助他們找到兒子;一個是37歲的海歸博士、二胎媽媽產後抑鬱帶著孩子赴死,兩條人命沒有了。

這樣的新聞裡,字裡行間都讓人感受到深重的悲傷,那還是對於我們這些外人來說,對於他們的親人,那是錐心刺骨的疼痛,可以在隨時的某一個瞬間讓人冰涼到骨髓裡。

我們應該還記得那個海歸的博士啃老母親的新聞吧?丁婆婆本身還有尿毒症,退休工資用來照顧母子兩個人的生活入不敷出,即便這樣,兒子都不出去工作,並口口聲聲指責丁婆婆的教育有問題,她沒有將自己教成社會精英,她就應該承擔今天養兒子的後果!

我記得我看到這個新聞時,特意將我兒子叫過來讓他也看看這個新聞,我說你將來長大了要是這樣,現在就可以離家出走了,不要等到這一刻。再說了,我也不會被孩子就這麼欺負到家的!12歲的娃樂了說,你想啥呢?這簡直了,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我咋能跟他一樣,他這還算是個人麼?

可是那個新聞裡的海歸博士是40歲了吧。還不如個12歲的孩子呢。

理科狀元離家出走34年未歸告訴我們教育需要補的短板在哪裡呢

那個離家出走34年的理科狀元,當年的出發點,他已經比很多個別人站在了前進了很多的起跑線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是高考狀元,這在當時得是多大的榮耀和資本呢!

我也不再貼出人家的名字了,萬一他能看到了,是不是不這麼指名道姓的譴責他更好一些?我真心希望,在兩位老人還健在的時候,他能夠承認自己的普通和平常,然後陪伴兩位老人家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時光已經蹉跎了34年了,還要繼續讓它造就更多的遺憾嗎?如果能夠彌補,還是盡心盡力在人生中將親情補上吧。

我也不希望太多的人一直在強調37歲海歸博士二胎媽媽離去的抑鬱症,我們更應該去考慮如何避免類似的情況再發生。如果一直強調這個抑鬱症的原因,是不是就會不自覺地將她的離去看成是似乎沒有辦法避免的悲劇,那這個事情這麼輕描淡寫過去之後,是不是改天我們又會看到類似的新聞呢?

這也不是我們看到的第一起類似的悲劇了。

我也不再去翻看查找以往的新聞,就說印象中有的類似的情況:

  • 有個法醫的妻子,帶著兩個孩子,留下了長達10頁的手機備忘錄後跳樓身亡,丈夫癱軟的同時說自己總覺得不至於,認為她是無理取鬧;
  • 有一個年輕的二胎媽媽因為和婆婆的矛盾,導致自己在婆家被打時丈夫都沒有為她出頭,導致她絕望到用母子三人的離開懲罰了身邊的見死不救的親人;
  • 一個母親帶著10歲的小女孩站在室外空調機上,意欲用跳樓來警告和懲罰已經出軌和第三者同居的丈夫,警察在下面展開營救時,母親還在試圖先把女兒推下樓去……

這一幕一幕,太慘了。也太令人震撼了。這些人所受的教育裡,到底缺失了什麼東西?

我想起了那個因為生的都是女兒而失去婚姻的、做灣仔碼頭水餃最後將幾個女兒都培養成為大學生和企業家的人稱臧姑娘的女子;還想起了上海錦江大飯店的創始人董竹君女士,她也是窮自己一生之力,從身無分文帶著孩子離家,在外面用母親的身份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天!

同時,她們這樣堅強的母親養大的女兒,都是那種錚錚鐵骨的女孩子,個個都是看著母親一路艱辛為她們鋪就了更好走的、更穩妥的道路,這種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會有多厲害,我們未為可知,但是她們再遇到一些人生的挫折時,絕對不會去尋短見,我覺得是一定的。

所以,我們所有的已經為人父母的家長們,就算是為了孩子和我們自己,也要審視一下對於孩子的教育中是不是缺失了生命教育這一章、責任和擔當這一章?如果是,我們要儘快地補起來。

理科狀元離家出走34年未歸告訴我們教育需要補的短板在哪裡呢

守護一朵花開需要時間和耐心。

生命教育和責任擔當教育絕對不是背誦一下古代典籍類似於《孟子二章》那樣的文章就算完事,必須將這樣的思想和意識貫穿到我們的孩子們心中,未來,他們才能真正綻放出生命的花朵來。

而不是在半路上枯萎或者消失。

讓我們行動起來。立刻馬上。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