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怎麼變成保險了?

我們經常在新聞報道里看到某某在銀行存款變保單等類似事件發生。那麼為什麼在銀行買到了保險的產品呢?

銀行為什麼有保險產品?

其實,這是我國銀行業與保險業的合作模式,稱作銀保業務,雙方僅侷限在銀行充當保險公司代理中介這一層面上。即:銀行通過向保險公司收取 手續費的模式介入保險領域,保險公司通過銀行代售來完成保險銷售業務。 這種銀行僅擔當代理中介的合作方式,更確切地說是銀行代理保險業務,與真正意義上的銀行保險還有一定距離,無論是業務的組織形式還是產品品種都處於初級階段。

秒變保險帝|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怎麼變成保險了?

銀保產品的本質與風險

銀保產品本身是一款保險,而保險公司一般會針對銀行這個渠道的特點設計專門的產品,讓它更接近於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是一年,三年或五年到期的產品,產品到期後要到保險公司辦理手續,利率也接近銀行理財產品。但是隨著銀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監管的加強,以及保險姓保的理念要求,銀保產品也開始迴歸保險保障功能,保障期限也開始轉型為終身型或定期壽險。所以說銀保產品的風險不在於產品,而在於自己的認知。銀保產品本質上是保險,如果你買的時候也明白是保險,那風險非常小,因為銀保監對保險資金的投資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你認為是一款理財產品,那這個風險會非常大,你對產品以及保險期限的誤解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影響,包括本金的損失,比如保險產品未到期,中途退出那就是退保,只能退現金價值,不僅沒有利息,本金還有不小的損失。由於監管新政實施前,銀行只是提供給保險公司銷售場地,銷售人員是保險公司的,為了完成業績,他們會將保險產品粉飾成理財產品,這就是導致存款變保險誤導發生的原因。

秒變保險帝|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怎麼變成保險了?

監管加強對於銀行代理保險的管理

為了治理存款變保險這類情況,銀保監會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駐點人員必須退出銀行網點,並且每個銀行網點原則上只能和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合作。新規實施後,對於保險公司的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產品要結構簡單,有利於銀行人員迅速掌握,而且符合市場的需求。銀保新政實施之前,銀行只是提供銷售場所,銷售過程由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完成,出現問題後,銀行還可以有託詞。但是,由於以後銀保產品由銀行的工作人員來直接銷售,銀行面臨的風險就又增加了。其實對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監管層出爐的新政,對於規範銀保產品銷售,保護消費者資金安全性具有積極意義。而銀保雙方也應以此為契機,苦練內功,只有將產品的安全及收益性做足,自然會贏得消費者的垂青。

秒變保險帝|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怎麼變成保險了?

銀行保險雙方轉變觀念

銀行業和保險業之間有著優勢互補的發展空間。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開展保險業務(含郵政代理保險),是經由銀行、郵政、基金組織以及其他金融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通過共同的銷售渠道向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保險公司最初產生辦理銀行保險業務的動因,一是藉助銀行信譽,增大客戶接觸面;二是藉助銀行網點銷售,降低營銷成本。進一步說,就是保險公司想要藉助銀行的良好信譽、客戶眾多、網點遍佈等資源優勢。而銀行最初開辦銀行保險業務也是本著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為出發點,則是在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的同時,豐富業務品種,為客戶提供更廣泛、更全面的服務,從而提高競爭力。但是在合作過程中,為了業績,為了利益,會經常發生誤導事件,其實損害了雙方的信譽。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應該扭轉觀念--銀行的服務對象首先是客戶,而不僅僅是保險公司。銀行應是在替自己的客戶挑選保險產品,而不是在替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意識到是在滿足自己客戶群體的保險需要,替自己的客戶挑選保險產品。這樣,銀行在營銷產品理念上就變被動銷售為主動銷售了。把客戶放在第一位,那麼誤導就會大大減少,甚至杜絕。

秒變保險帝|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怎麼變成保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