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二)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二)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二)


上次我們談到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在於面對,理解,和接受你的情緒。在這之後,你會意識到:情緒並不是你的敵人,你的痛苦不是情緒帶給你的,而是基於你的認知系統,你的思維習慣,你久而久之形成的對於外部事件的自動化反應。

所以首先你要面對你自己的情緒,沒錯——你的確是在憤怒,你的確是在悲傷,你的確很不安。然後,你要接受它。

但是我們的情緒系統“太傻”,它經常會提錯醒,報錯信號。所以我們還要進行下一步。

第二 分析你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只會按照我們自身認知系統的標準去做出反應,而我們每個人的認知系統中又有著非常多的不合理的信念

比如戀人不回消息就是不愛你了,服務人員沒對你用“您”就是看不起你等,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太多太多的類似的不合理的信念。

而有不合理的信念,也自然就會導致不合理的情緒

所以我們分析自己的情緒,目的在於先確定從情緒系統中接收的提醒是否是正確的,然後再決定如何去處理。

舉個例子:

老王升職了,他感覺很高興,於是請同事們吃飯慶祝。

老王升職了,他感覺很沮喪,回家一個人喝起了悶酒。

以上這兩種情況,你覺得哪個更符合現實呢?

事實上這兩種情形都是會發生的,那麼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升職”,會有兩種不同情緒和反應發生呢?我們把這兩段描述寫的更詳細一點,你很快就會明白。


老王升職了,他看到這意味著更高的薪水,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老王感覺很高興,請同事們吃飯慶祝。

老王升職了,他看到這意味著更多的工作,更大的壓力,很少的假期,老王感覺很沮喪,回家一個人喝悶酒。

從這兩段不同的描述裡我們清楚的看到,同樣的“升職”事件,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的原因,不在事件本身,而在老王看待事件的“看法”。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二)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二)

簡單點來說: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某個人某件事,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

這裡的心理學基礎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緒ABC理論。ABC理論告訴我們,人們的情緒C是由信念B引發,事件A並不會直接引發情緒C。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二)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二)

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件事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因為他們的看法和認知不同。同一個人面對同一件事,也可能在不同的時間,產生完全不同的情緒,因為他的心境、想法不同。

所以唯有分析清楚你的情緒產生的原因,你才能夠真正的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三 開始你的改變

01 針對A(誘發事件)的調節:

首先,轉化所處的環境,避免去到誘發自己情緒的環境;

其次,轉移注意力,將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

最後,想其他的解決方案,代替誘發事件。

迴避誘發事件雖然可以調節我們的情緒,但是也只能暫時性,而且一般是在事情不重要的時候才選擇迴避誘發事件。如果想要從根本上破除情緒困局,還得培養起積極的認知習慣。

02 針對B(認知)的調節:

第一種:針對恐怖化結果,直接舉出反例,證明結論不成立;

第二種:針對揣測別人心思,可以通過事實驗證,比如直接詢問當事人的想法;

第三種:針對誇大情緒體驗,需要意識到誇大了情緒體驗,先打分,然後看還有其他同樣分值的痛苦事情,通過對比知道自己誇大了情緒的體驗;

第四種:針對習慣性貼標籤,我們需要在多次經歷之後更加全面地看問題。

如果想調節負面情緒,我們就必須觀察自己的說話習慣。儘量用積極的語言表達,培養積極的語言習慣,有助於我們樹立正向的認知。

03 針對C(情緒)的調節:

如果A誘發事件無法移除,同時B信念一時也沒辦法消除,我們這時就需要採用生理調節的辦法。

第一種:找人傾訴。僅僅是將自己經歷的事情和鬱結在心裡的情緒說出來,就能明顯感覺心情變好;

第二種:體育鍛煉。散步等舒緩運動,大腦分泌大量血清素,幫助我們放鬆心情。而血清素缺乏會詩人焦慮、抑鬱和暴力;

第三種:關注呼吸,堅持5-10分鐘的呼吸,緩慢的深呼吸,然後數呼吸的次數。也能起到調節的作用;

第四種:肌肉放鬆,坐在椅子上,放鬆肌肉,從腳開始逐漸往上,將注意力集中於正放鬆的肌肉上。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最後,祝願大家通過對情緒的瞭解,和對情緒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擁有更平和的心態,來處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