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和美國正式開戰,無數的亞太地區人民在這場戰爭災難中流離失所,飽受荼毒。現代戰爭不僅是軍人之間的生死之戰,更是國力、科技、戰爭理念的全面衝突與碰撞。1941年,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造成了美軍太平洋艦隊的重大損傷。在此戰中,日本的海軍航空兵充分發揮了作戰能力,象徵著日本空中力量的崛起。而日本在二戰前後航空力量的發展與國內政策、綜合國力息息相關,可謂是直接反映出日本全國發展的盛衰消長。其具體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航空力量是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角色


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和綜合國力息息相關

航空力量作為一種新興軍力在二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登場,到二十年後的舉足輕重,無論是軍機本身還是飛行員的素質培養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各主要國家大多都在一戰後擁有了自己的航空力量,日本也不例外。服部卓四郎的《大東亞戰爭全史》記載了日本進軍東南亞之前的行動計劃:

“計劃從陸軍51個地面師團、約1500架第一線飛機中抽調11個地面師團、約700架第一線飛機,海軍則以其大部分聯合艦隊擔任進攻作戰任務。編入聯合艦隊的航空進攻兵力,為全部海軍飛機約3300架中的1619架。”

這說明在開戰前日本已經對於自身的航空軍事實力有了很清晰的安排,在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同時打響的情況下分配著自己的空中力量。而就日本的國力而言,生產飛機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日本歷史學者直言:“陸、海軍飛機的產量自對美開戰以後急劇增加,1944年度的巔峰狀態下飛機產量為美國的30%,蘇聯的120%”。根據資料記載美國、日本、蘇聯的飛機產量大致如下圖所示: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日、美、蘇三國飛機生產量走勢圖

由圖中可見,日本的生產力度和美國幾乎不可同日而語,重點在於日本內部生產結構和資源配置。二戰中的飛機和一戰中的飛機不同,它自身的科技含量和機械建造難度均有大幅度提高。日本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特殊鋼材和稀有金屬的進口和冶煉。1943年藤原銀次郎在日本國力考察中統計資料記載:“飛機制造廠共13家,機體制造工廠有45萬人,發動機製造廠有25萬人,合計70萬人”。日本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後掌握了現代飛機的生產技術,引入了西方的先進生產流程。矛盾焦點還是在於資源上,特種鋼和許多稀有金屬資源都必須從國外進口。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數年間,日本進口了大量的相關資源進行儲備,還積極在國土範圍內勘探新的礦井。據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戰》記載:

“在1939年度和1940年度,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生產特種鋼(用於武器、飛機和艦船)必不可缺少的鎳,我國雖在開發千葉縣的鴨川和京都的大江山,但礦石質量比不上荷屬婆羅洲東南的西里伯斯島(即蘇拉威西島——譯者)出產的礦石。”

這樣大量的物資儲備應該就是日本在開戰後可以保障航空力量生產的重要基礎。但是,物資終有耗盡的一日。日本的企劃院(1943年後改為軍需省)在戰前就已經得出了戰爭儲備最多可以維持三年左右的預警,只可惜瘋狂的軍國主義分子沒有采納。除了生產飛機本身,能源也是一項重要的待解決問題。航空汽油不同於不同普通燃油,需要單獨列為專項。具體如下圖所示: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日本戰爭初期關於航空燃油的分析明細表


從上述資料可知,如果想要保證正常的飛機生產力和航空部隊的戰鬥力,那麼就一定要在綜合國力中留出相當大的預算劃歸航空兵。而當時的日本航空製造業中隨處可見日本傳統財閥的身影,位於日本名古屋的三菱飛機制造公司就是日本三菱財閥麾下的企業。三菱財閥是日本始於明治時期就存在的老牌財閥,有“第一財閥”之稱。最早是日本巖崎彌太郎所創立的三菱商會,而巖崎彌太郎本人起家階段就與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等政府要員交往甚密。雖然在二戰時期已經由巖崎彌太郎的子侄輩掌權,但是三菱巖崎家族仍然是政府首腦、內閣成員的座上之客、入幕之賓。所以,航空製造業背後的利益糾葛和勢力網絡耐人尋味。

不僅如此,航空力量是日本陸軍、海軍都需要的作戰武器,對於國力的耗費也要加倍。雖然在早期由於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陸軍執著於地面師,海軍執著於超級戰列艦。但隨著戰爭的深入,他們的戰爭思維和觀念也在逐漸改變。航空力量不斷受到重視,這就導致壓縮了其他常規武器生產製造和彈藥配給的份額。就連當時日本負責該問題的官員也指出:

“以對美英宣戰的1941年度為基準,至第4年度的1944年度,飛機產量增至10倍,其他武器僅為1.5倍,然而新組建的師卻達到3.5倍。戰爭形式不同於日中戰爭,已完全改觀,由於昂貴的武器增加了,儘管武器的糧食——鋼材的供應大幅度減少,但預算卻大大增加了。”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日本的戰機很多都是三菱財閥生產


預算的增加意味著國力的衰減,從數據和相關的圖片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飛機航空力量的發展盛衰和日本國力的消長呈正相關。日本通過入侵東南亞大大擴充了自身的國力,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還不斷地遭受美國在運輸道路上的攔截,可最終還是吸納了部分的資源為自己所用。也是因此,日本才有實力延續自己的飛機生產。但當時間進入到1944年,英美反攻程度加強,各個前線連連失守,國家內部的供需矛盾也隨之增加。最終日本的“絕對國防圈”被攻破,東條英機內閣倒臺,日本也逐漸暫停了原有的航空力量發展,關上了歷史的大門。

為何航空力量的消長會和國力盛衰息息相關


首先,戰爭初期日本航空兵的戰力不斷受到了肯定,飛行力量的培養成本也持續提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航空兵斬獲頗多。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就是在日本飛機的輪番轟炸之下最終沉沒,包括艦長在內的數百名海軍士兵殞命。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在接到戰敗的消息後感嘆:“這是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珍珠港事件中,航空兵也發揮了先鋒的作用。在《大東亞戰爭全史》中有這樣的記載:

“8日黎明,第一次攻擊隊所屬飛機,衝破拂曉的黑暗,從6艘航空母艦上依次起飛編隊飛行。這是由飛行部隊總指揮官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親自在空中指揮的,計有水平轟炸機50架、魚雷攻擊機40架、俯衝轟炸機50架和戰鬥機43架,共計183架飛機組成的大編隊機群。

第一次攻擊連續進行約1個小時後,於上午4點30分左右,大致按原定計劃開始了由島崎重和海軍少佐指揮的第二次攻擊隊的攻擊。第二次攻擊隊由171架飛機組成,大約也進行了1小時左右。

這兩次攻擊所取得的戰果,計為擊沉戰艦6艘、重巡洋艦1艘、油船2艘,重創和中創戰艦2艘、重巡洋艦1艘、乙級巡洋艦6艘、驅逐艦3艘、補助艦3艘;擊毀陸海軍飛機總計達300架;另外對港灣、機場以及其他各種設施也給予了相當大的損害;美方戰死、重傷人員分別達2403名和1178名。日軍方面的損失,僅僅是未返回的戰鬥機8架、艦載轟炸機15架、艦攻機5架,總計28架,中彈機74架。”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偷襲珍珠港


可以說這是日本聯合艦隊歷史上最大的戰績,幾乎可以與東鄉平八郎指揮海軍打敗沙俄艦隊等量齊觀。擁有這樣的戰績之後,日本海軍內部原本主張艦船派的理論擁躉也有了一定的改觀。日本海軍航空兵專家——小澤治三郎在東南亞以航空兵掩護大量陸軍登陸的作戰模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衝突。所以,航空兵逐漸為日本陸、海軍所廣泛關注。但是在日本資源緊張,製造業有限的情況下,航空力量的發展從客觀上來說對於日本國力是一種負擔。

除此之外,日本還面臨著電子元器件的短缺。正如前文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科技元素大大提升。對於精密零件和高新科技的應用與研發成為了發展航空力量的關鍵,而且單靠飛機和飛行員還不夠,還需要針對魚雷、彈藥等方面的研究和生產,從規模上來講屬於超級工程。而日本受限於國力,無法在第一時間趕上世界最新的電子研究新動向。日本歷史學者中原茂敏也在戰後反思:

“我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電子器材起步太遲,將其列為僅次於飛機的優先發展項目則是對美、英開戰以後的事。1943年2月,日本蒙受巨大損失後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到6月才決定最優先發展航空兵器。11月,日本成立了軍需省,才不折不扣地貫徹了航空兵器絕對優先發展的方針。”

盟軍就是在這樣的科技優勢上逐步遏制了日本的前進速度,從綜合國力上拖住了日本的戰爭腳步,最終盟軍依靠著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科學技術戰勝了日本法西斯。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航空力量能有效打擊艦隊


其次,日本航空力量有一定的人才優勢,但是缺乏宏觀戰略。日本的零式戰機在戰爭初期以其靈活機動的特性,充分發揮了轉彎半徑小、航程遠、速度快等優勢。這體現了在戰前的日本國內還是有一些專業的優秀科技人才。加上日本海軍有較高的民間聲望,許多日本青年都心嚮往之,後起之秀頗多。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日本才能夠組織起“神風敢死隊”這樣的法西斯狂熱信徒。在戰爭中,日本陸海軍也在盡力提高日本飛行員的營養和待遇。即使是向來清貧的日本陸軍,戰爭中也積極地保證飛行員的後勤。據相關資料介紹:

“以執行重慶轟炸任務的飛行員為例,他們的主食是三明治、壽司和米糕,喝的是好茶和葡萄酒,以及當時最高級的乳酸飲料。”

這都體現了日本軍方對於飛行員的鐘愛,但在整個日本軍部高層卻缺乏相關的宏觀戰略。日本航空兵的積極擁護者長期都沒能進入到戰時日本的最高決策層,像是山口多聞、小澤治三郎都身處前線。他們的老長官,魚雷戰專家鈴木貫太郎也已經在二、二六之後交出了權力。所以,沒有全面的統籌致使後方的科研、機械鑄造、彈藥補給都存在混亂和浪費,這是影響日本國力的一項重要問題。《大東亞補給戰》記載:

“在1942年8月的日、美爭奪瓜島的作戰中,發現舟艇等裝備是必不可少的。接著,為防止船舶被大量擊沉,緊急增產反潛武器,本土遭到空襲後又緊急生產防空武器,於是不得不被迫壓縮使用鋼材最多的槍炮、彈藥和坦克的生產。”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小澤治三郎


這樣的生產混亂對於身處戰爭漩渦無法自拔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而言,無疑是致命的。後方起火,前線自然是敗仗連連,最終日本國力破產,無條件投降。

最後,時移世易,戰爭形勢的發展遠超軍部的預計。飛機需要機場才可以正常起降,在太平洋上航空母艦就是移動的飛機場,肩負著運載航空力量的重責大任。一旦航空母艦被摧毀,遠海飛行作戰幾乎就是空談。中途島一戰之後,日本的航空母艦全部被擊沉,這就使得日本的航空力量再也不能進行遠海作戰。只能盤旋在太平洋上的若干群島之間,進行島嶼攻防戰。面對盟軍靈活強大的艦隊和飛機,日本的航空力量根本就不能發揮原本的戰力,這才是中途島一戰被稱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重要原因。失去了有力的航空力量,日本本土的防空也就出現了破綻。眾多的軍事工業和維繫國家命脈的基礎工業暴露在美國的戰機之下,幾次全面的大轟炸對於日本國力也有著重大的傷害。從中也可以看出,航空力量不僅是爭奪世界霸權的強大武器,更是守護核心國力的重要屏障。沒有航空力量的守護,國力沒有保障;沒有國力的支持,航空力量便無法發展。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轟炸後斷壁殘垣的日本本土


日本航空部隊和國力的盛衰消長對後世的影響

日本失去航空母艦之後,不僅是日本本土受到了大規模襲擊。在太平洋群島上作戰的日本海陸軍士兵也時刻面臨著盟軍戰機的強大威脅,漸漸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更為明顯的是,日本海軍自我的防護體系也出現了嚴重的缺口。1943年4月18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視察島嶼的過程中被美軍航空部隊擊落,山本五十六戰死標誌著日本海軍再難有翻身之日。在此之後,日本的戰爭態勢不斷惡化。海軍及航空部隊的油料、彈藥都很難保證補給。根據《大東亞補給戰》作者在事後閱讀史料的反思中提到:

“再考察飛機月產量,飛機月產量在1944年6月前後達到最高峰,以後逐步下降,進入1945年則急劇下降。日本從下令絕對優先發展航空兵器以後,曾動員了全國的力量。但是到1944年中期,國力的基礎已處於崩潰之中,從南方運回的物資經常中斷,所以不可能不斷增加飛機產量。”

這樣的環境也直接影響了日本國內的生產與生活秩序,民眾的負擔不斷增加。最後,日本在一片斷壁殘垣之上宣佈無條件投降,飲下了這杯自釀的苦酒。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空力量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盛衰消長

山本五十六像


綜上所述,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不斷提升航空力量。特殊鋼材、稀有金屬、航空燃油都是重要的政府戰略物資投入,以確保航空作戰。但是由於缺少宏觀戰略、關於電子元件的研究起步較晚等因素影響,航空力量的發展對於日本國力形成了很大程度的負擔,後期的軍機生產和彈藥補給逐漸陷入混亂。隨著日本國力的衰弱,中途島一戰後日本失去了全部的航空母艦。早期的榮譽和戰果一掃而光,日本的航空力量也遭受了滅頂之災。最終,日本航空部隊隨著日本軍國主義者一併黯然落幕,走向了歷史的塵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