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導語:戰國時期,是中國的奴隸制度逐漸衰敗,封建制度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西周時期創立的“井田制”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的私有化。隨著各大諸侯國對土地的極度追求,進一步加速了社會動盪,造成了戰國兩百餘年頻繁的兼併戰爭。

今天,我將以土地制度的變革為索引,和大家探討一下在戰國時期,各國如何通過變法從奴隸制社會,逐漸走上了封建主義道路?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一、 “井田制”,維護奴隸主貴族既得利益的工具

1.“井田制”的由來

武王伐紂,原本不起眼的撮爾小邦周人聯合其他部落,一舉推翻了殷商的統治。牧野之戰的勝出,使得周族成為了東方的征服者和統治階級,而失敗的商人極其族群則成為了被征服者。

成王時期,周公的大規模東征,更進一步的開拓了周族的勢力範圍,東南方向越來越多的少數族群成為周王朝鐵血征伐下的臣服者,為了維護周王室對被佔領區的統治,保護周族後裔成為佔領區的世襲貴族,從而享受武力征討後的勝利果實,周朝的統治階級創立了一整套適應西周初期奴隸主貴族統治下的制度。政治上,以宗法制保障王室與各階層的上下尊卑,經濟上,以井田制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但是,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周朝的統治者們,並不能對所有的被佔領區的土地和人民進行有效的治理。於是王室以分封的形勢,將被征服的殷商族群及其土地,作為贈品,一併分封給了周族的近親支裔。於是,周初大封了近百個諸侯,這些諸侯帶領軍隊,前往封地,實際上施行的是一種殖民統治。他們在封國內享有充分的軍政大權,通過收取貢賦對佔領區的人民進行殖民掠奪。

“井田制”便是為了滿足於這種納貢制度而產生的土地制度。

2.“井田制”的組織形式

上文已經提及,“井田制”實際上是周氏奴隸主貴族統治民眾的一種剝削手段。西周時期,社會還殘存有原始部落的公社組織形式,農民耕種的土地歸公社所有,公社的土地則歸奴隸主貴族所擁有的。農民耕種公家的土地,自然要繳納地租,只是當時的地租並不是以賦稅的形式去收取,而是將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分給農民耕種,在“公田”上的所得,作為貢賦上繳奴隸主貴族,而“私田”上的產物,則作為個人所得。所以《禮記·王制》說:“古者公田,藉而不稅。”

“井田制”即是由這種“公田”和“私田”之分而得名。公社的土地被分為九個部分,八戶人家,每戶耕種其中的一塊,中間的一塊土地,大家要一同勞作,收穫的糧食要全部上繳國家。這種人為的對土地進行劃分,是周初土地制度的基本構成,在這一制度的保障下,周初的奴隸主們安逸的享受著來自於“公田”的饋贈。

《孟子》所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 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則是對這種土地制度的最好解釋。

在《周禮》當中,就有專門為“井田制”而創立的禮儀,即“籍田禮”。所謂“籍田”就是農戶所耕種的“公田”,在收穫的時節,周天子和奴隸主貴族們會來到“籍田”上進行一場慶祝豐收的盛大典禮。所以,周初的各項制度,都是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而制定的。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二、周宣王“不籍千畝”,標誌著“井田制”的始衰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尤其是農耕技術的進步,使得農民的生產能力在不斷的提高中,從土地上獲得的糧食也就更多,漸漸地,到了西周中晚期,人們更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自己的“私田”上,而奴隸主貴族的食邑來源的“公田”卻被農戶們刻意的荒廢。這種已經深深影響到奴隸主貴族利益的變化,自然不被他們所接受。所以,在周宣王時爆發了“不籍千畝”事件。

宣王三十九年,周王室發動了對西部戎族部落的進攻,在千畝之地與姜氏之戎發生了一次大戰,戰爭的結局是周宣王率領的“南方大軍”遭遇慘敗。自此之後的周宣王試圖改革原有的土地制度,對土地和人口進行清查,改“籍田制”為“履畝而稅”。所以,自周初開始實行的“籍田禮”,在周王室首先遭到了廢棄。這即是“不籍千畝”事件的由來。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這一事件從表面上看,即周天子不履行“籍田禮”,按規定應該為豐收感謝上天的饋贈。實質上,是財力捉襟見肘的周宣王,不滿於當時的農民懈怠於“公田”上的勞作,使得奴隸主的利益受到損害。因為“公田”是奴隸主貴族財富的唯一來源,如果繼續實行這樣的土地賦稅制度,周王室的統治將因為財力的緊張而爆發危機,畢竟,奴隸主的統治是以剝削為目的的。

《呂氏春秋·審分覽》中記載 “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恰如其分的反映了當時“公田”不治的現象。這一現象的發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正是這一現象,催生了各階層的統治階級開始著手對土地及貢賦制度的改革。

三、農耕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金屬的冶煉加工,金屬工具的使用是人類擺脫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的重要歷程。在刀耕火種的農耕文明,農業生產工具的運用對提高生產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西周時期,鐵的冶煉技術還沒有成熟,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還是使用石器農具,比如石鋤、石犁,這類工具,使用起來笨重且效率慢,極大的限制了生產力的提高。由於青銅製作昂貴,在農業生產中得不到普遍應用,多被奴隸主貴族用來製作武器、祭祀用品和陪葬品。

在春秋時期,鐵農具就已經在農業生產中投入了使用,但是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生產出來的鐵器質地較脆,不能滿足於正常的生產需要,只有極少數的鐵器能投入到生產當中,但是這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鐵器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到了戰國時期,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冶鐵技術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尤其是風箱和淬火技術在鍊鐵過程中的使用,使得能夠生產出質地堅硬、滿足韌性要求的鐵農具,另一方面,大量鐵礦山的開發,使得鐵農具能夠較大規模的投入使用。

當時使用的農具有犁、鋤、臿、鏟、鐮,這些工具取代原先的石制、木製農具,使得生產能力有了質的飛越。戰國中後期,這些鐵製農具在中原地區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牛耕技術也在這時得到推廣,使得土地的開墾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

鐵器,在農耕社會扮演了一個極度重要的角色。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石器製作各種工具用於勞作,生產力水平低下。由於工具的限制,農民們只能耕種有限的土地,這不僅僅限制了糧食產量的發展,也使得人口規模得不到進一步的擴大。

西周初期,鐵器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大量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的開發,用於耕種的土地,被統治階級劃分,這也使得“井田”制度能夠很好的實行。西周末期,隨著鐵器作為農耕工具的使用,使得大量的閒置土地被開發。原有的“公田”與“私田”之分已經不能滿足於時代的發展,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基礎受到了動搖。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四、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發生劇烈變化

1.春秋時期“履畝而稅”開始盛行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公田”不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奴隸主貴族出於維護自身統治地位和既得利益,將原先的“籍田之稅”改為“履畝而稅”。

前面說到,早在西周晚期,周宣王即開始了土地改革的探索,所以在周王畿附近,“履畝而稅”的制度率先實行。春秋時期,齊國緊隨其後開始了新的嘗試,《國語·齊語》記載齊國“相地而衰徵”,即視土地的優劣來徵收賦稅。《穀梁傳》記載魯宣公十五年開始實行“初稅畝”,從此之後,“履畝而稅”在魯國也開始實行起來。

何為“履畝而稅”,在西周時期,土地由貴族分發給農戶進行耕種,所以,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佔有權,所以農戶手中的土地是在不斷流轉的,其所有權只在奴隸主貴族的手上,奴隸主貴族會根據土地的優劣,分為上、中、下三等,輪流交給平民去耕種。

《公羊傳》何休注:“是故聖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婦受田百畝……司空謹別田 之高下、善惡,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 肥饒不能獨樂, 埆不得獨苦,故三年一換主(土)易居,財均力平。”

進入春秋時期,農業生產能力已經得到較大發展,同時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日漸頻繁,於是大量“私田”被開發出來。然而,“私田”裡的產物並不計入上繳奴隸主的賦稅,這樣一來,貴族的利益自然受到了損害。於是各大諸侯國開始按照周王室的“履畝而稅”制度探索本國的新的制度,從而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土地漸漸被固定在農民的手上,不管是“公田”還是“私田”,將一律徵收賦稅。土地的面積決定了所徵收賦稅的多寡。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2.戰國時期 “廢井田,開阡陌”,土地私有制度進一步確立

“開阡陌”是史料記載的商鞅變法中關於土地的改革。“開阡陌”即打破原有的公私田的疆界,對土地進行重新的劃分,土地成為了農戶的私有財產。而國家則對土地進行詳細的丈量,按照土地的面積徵收賦稅。朱熹《開阡陌辨》中說到:“是以,一 旦奮然不顧,盡開阡陌,悉除禁限,而聽民兼併買賣,以盡人力,墾闢棄地, 悉為田疇,而不使其有尺寸之遺,以盡地方,使民有田。”

另一方面,在商鞅的改革中,已一個成年男子為生產主體,對土地進行了劃分,《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這種做法使得原有的公社土地所有制被徹底打破,奠定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誕生。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到了戰國時期,鐵器已經大規模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使得大量的荒地被開發出來,這些土地被當做財產賞賜給了在戰場上立功的將士。於是,土地不在是貴族的專屬,作為一種財產,可以在社會中進行買賣。於是,土地的兼併也在這時候開始發生,富貴者通過贖買,將土地從窮人手中買過來,成為了新興的一批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貴族階級。與原先的奴隸主貴族開始分庭抗禮。

《文獻通考·田賦考》中所說:“蓋自秦開阡陌之後,田即為庶人所擅,然亦惟富者 貴者可得之。富者有貨可以買田,貴者有力可以佔田,而耕田之夫率屬役於 富貴者也。”

但由於戰國時期,奴隸主貴族勢力還沒有完全消亡,所以這時的田制是公有與所有並存。但是,此時產生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經為封建制度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井田制”瓦解對社會的影響

首先,“井田制”的打破,刺激了戰國時期的諸侯兼併。土地決定了人口,人口決定了生產力,決定了賦稅的多少。各大諸侯國,要想在日趨嚴峻的戰略割據中立於不敗之地,只能通過兼併戰爭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從而使國家實力得到擴充。最經典的例子,在秦國獲取巴蜀、漢中的土地之後,國土面積增加了數倍,帶來的是財富的增長,實力的提升。相反,韓、趙、魏等國在秦國的日漸蠶食下,國土面積逐步萎縮,國力相繼衰弱。

在大國爭霸中,誰手上掌握的資源越多,誰獲勝的把握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自商鞅變法之後,隨著土地制度改革,伴隨而來的是秦國國力的突飛猛進。

“廢井田、開阡陌”,從土地制度變革看奴隸制如何崩潰?

其次,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一批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他們依靠手中掌握的財富,慢慢竊取公室的權利,更進一步的甚至顛覆了公室君主的統治權。春秋五霸的晉國曾經盛極一時,到了戰國初期,竟由於韓、趙、魏三個大地主勢力的崛起而宣告終結。齊國的田氏,在實力膨脹到一定程度時輕鬆取代了姜氏的諸侯地位,從此齊國開啟了田氏治國。

另外,新興勢力的崛起削弱了傳統奴隸主貴族的勢力。雖然在各國變法之初,利益上的損害,引起了保守貴族的瘋狂反撲,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因此被貴族打壓致死,但是歷史的車輪決定了貴族的世襲統治終將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崛起中的封建地主階級。

六、結語

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類的社會制度還會進一步優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每一次的制度變革,都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一次進步。歷史已成往事,人類文明的發展還有更多的輝煌歷程!

參考資料:

《史記》

《呂氏春秋》

《春秋——穀梁傳》

《中國通史白壽彝》

本文出自【九州刺史】原創,想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就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