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名吃的歷史由來系列1----渦陽幹扣面的由來


亳州名吃的歷史由來系列1----渦陽幹扣面的由來

幹扣面套餐:麵條+酸湯雞蛋+豆芽茶+狗肉


亳州名吃的歷史由來系列1----渦陽幹扣面的由來

酸湯雞蛋+攪拌好的幹扣面


亳州名吃的歷史由來系列1----渦陽幹扣面的由來

未攪拌幹扣面

幹扣面是渦陽的一種獨具風味的麵食。在渦陽幹扣面已不單單是一種食品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一個地方的地域符號。以煮熟的黃豆芽作鋪墊配以蒜汁、蔥花、味精、胡椒、食醋、香油、醬油等為底料煮熟的麵條覆蓋其上,再配專用辣椒油充分攪拌以後即可。

渦陽渦河北有一個村子叫“甘園”,甘園有個村民叫甘賀之。老甘雖已五十出頭但心存凌雲之志一心想為家為國幹些事兒。他準備在渦陽縣城開一家招待所;老甘文化水平不高但卻有敢想敢幹的精神。房子、內部設施準備好以後,他就想立刻投人運營,於是當天就準備把招待所的牌子掛上。老甘也不請人,自已憑著小時候的“功底”,把招待所仨字寫在了黑板上,然後把黑板掛在了大門的左側,一邊盤算著當晚的事。誰知老甘寫錯了字把招待所的“招”字寫成了“扣”字自己不知。別人看見了讀出聲來說:“老甘,你要辦扣待所嗎?”老甘一邊說錯了錯了,心裡卻很難為情,裝作會寫的樣子,待那人走後,心想,這招待旅客的事大概要出力吧,於是又在口字下面加了一個力字,變成了拐待所。老甘辦拐待所的事很快在渦陽縣城裡傳開了。最後傳到了老甘這兒,老甘十分懊惱,再加上服務業生意難做,老甘一氣之下,招待所不辦了。可老甘又不甘心,不能就這樣灰溜溜地回村去,那樣豈不讓鄉親們取笑?經過再三合計,老甘決定承傳祖上留下的製作麵條的工藝開一家麵館。

縣城的麵館已有幾十家,打出的牌子有什麼葷湯麵、肉絲麵、幹素面、清湯麵、麻辣面、牛肉麵、羊肉面、刀削麵、手擀麵、豆雜麵等等,老甘嫌這些面的名字都太俗,太平常,老甘決定給自己的面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而且這名字裡面,要體現我老甘在哪兒跌倒的還要在哪兒爬起來的思想。聯想到麵條的煮調工藝,老甘給自己的面起了一個名字,叫“甘扣面”。甘扣面問世後,由於麵條工藝獨特,調料配方獨到,名字別緻,很快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麵條生意十分紅火,老甘很快賺了。可哪知好景不長,割資本主義尾巴風一刮,老甘麵館也被“割”掉了。老甘只好回家重操舊業。文革一過就是十年。改革開放以後老甘已經年過七十,麵條生意不可能再去做,可老甘的甘扣麵人們都還記得,有人從老甘那兒打聽到了甘扣面的工藝和調料秘方,改甘為幹。在城裡又幹起了幹扣面的生意。誰知這幹扣面像勾魂之面,吃過一次再難忘記,幹扣面生意又一次在老子故里的縣城裡火了起來。經過老闆們的多年不斷摸索嘗試創新,幹扣面越來越受到顧客的歡迎,渦陽人吃幹扣面的癮也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