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新時代,呼喚“張仲景”

1800多年前,張仲景終結肆虐的傷寒疫情,寫下不朽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1800多年後的今天,《傷寒雜病論》古方新用,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亮劍;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中,中醫藥文化的力量在世界面前得到彰顯與肯定;

“歷史上的疫情與南陽中醫藥”這個課題再度引發廣泛關注與思考……

南陽:新時代,呼喚“張仲景”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庚子年中國人的春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人們措手不及之時已經打響。面對“新型冠狀病毒”這個陌生的對手,如何儘快找到克敵制勝的手段,關係到能否成功從生死線上挽救回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於是乎,白衣戰士衝上前線,與病毒較量與時間賽跑,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拼出了自己的全部力氣。

“疫,民皆疾也。”疫病始終伴隨著人類歷史而存在。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與瘟疫交手300多次。從望聞問切到古方湯藥,從導引按蹺到艾灸針劑,在古代人民的不斷探索實踐中,中醫藥一次次戰勝疫情,捍衛人民的生命,保障文明的延續。而這一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這一中華瑰寶再次亮劍,對抗疫情——從1月25日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到1月2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四省試點開展“清肺排毒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療效觀察;從2月14日以中醫藥治療手段為主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投入使用,到3月5日,首個新冠肺炎愈後康復門診在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開診……協同防治,關口前移,及早介入,全程參與,中醫藥在全國20多個省市深度介入新冠肺炎診療全過程,取得良好效果。中醫藥從17年前輔助治療非典的參與者,變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軍,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中醫聖地、醫聖故里、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發源地,有著深厚中醫藥文化底蘊的南陽,更是如此。

張仲景、南陽中醫藥文化再度站到了聚光燈下!

南陽:新時代,呼喚“張仲景”

中醫藥再亮劍——

“清肺排毒湯”源自《傷寒雜病論》經方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中西醫結合。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全國各地統籌中西醫資源,協同攻關、優勢互補,打出中西醫結合救治組合拳。河南省衛健委更是要求,確保每個定點醫院至少有一名中醫醫師參與診療;確保所有確診病例儘早、及時、全病程使用中醫中藥;做到診療一線有中醫、有中藥,讓患者及時快捷得到中醫藥服務。

《黃帝內經》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中醫學認為新冠肺炎為疫病,可稱之為瘟疫,屬於溫病範疇的溼毒疫。從古方中提煉的“清肺排毒湯”、來自廣東的“肺炎1號方”等中藥湯劑開始廣泛用於臨床一線救治。3月2日,央視4套推出的特別節目《中華醫藥 抗擊疫情》,特別介紹了“清肺排毒湯”。

“清肺排毒湯”源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古典經方,在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四個經典複方的基礎上,根據此次疾病以寒、以熱、以溼、有瘀、有毒等幾個主要共性特點,調配而成一個相對固定的複方。1月2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以臨床急用、實用、效用為導向,在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四省試點開展了“清肺排毒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療效觀察。2月5日救治確診病例214例,總有效率達90%以上。2月6日,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文將中藥複方“清肺排毒湯”向全國推廣使用。2月14日,以中醫藥治療手段為主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投入使用,來自全國各地的多支中醫醫療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開展救治工作,收治病人無一例外都會用上“清肺排毒湯”。截至2月28日,“清肺排毒湯”在全國十個省份1206例患者當中使用,總有效率達到了93.21%。

“早預防早治療,能大大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減少後遺症。”國醫大師薛伯壽在接受央視採訪中說道,“清肺排毒湯”就是對張仲景相關經方的融合創新運用。既防疫邪入裡,又調肝和胃,顧護消化功能,不僅廣泛適用於輕型和普通型症狀,還可有效防止輕症轉重症。

在4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偉教授表示,目前“清肺排毒湯”已經在全國28個省市廣泛使用,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成為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臨床救治組通過對全國66個定點單位的觀察,截至4月12日零時,收治病人1262例,包括57例重型患者,1253例治癒出院,治癒率達到99.28%。沒有一例由輕症轉為重型,由普通型轉為危重型,阻斷了患者向危重方面發展。

中醫戰“疫”——

醫聖故里的文化自信與擔當

東漢末年,戰火紛飛,疫氣瀰漫,死神在大地上巡視。因瘟疫導致族人“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的張仲景傷痛不已,他立志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傷寒雜病論》確立的六經病、雜病的診斷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疾病治療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中醫的靈魂所在。更為激勵後人的是,張仲景強調醫生要有“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的擔當精神,在研究醫學中貫徹“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嚴謹態度,因此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南陽是張仲景的故里,中醫聖地,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的發源地,是中醫藥文明發祥地之一,中醫藥在民間有紮實的群眾基礎和歷史傳統。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中醫藥資源,使南陽有“天然藥庫”之稱。1800多年前,醫聖張仲景終結了肆虐的傷寒疫情。今天,在醫聖故里,南陽全市中醫人繼承張仲景“活國在於活人”的醫聖精神,視疫情為命令和號角,義無反顧,主動加入到戰疫中,體現了南陽中醫人醫者仁心、甘於擔當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月23日,我市率先成立了中醫專家指導組;1月27日,成立了市中醫防治領導小組;1月28日,將中醫專家指導組調整充實為31人,同日向社會發布了中醫藥預防方案,為全省地市級中第一個……

國醫大師唐祖宣不顧78歲的高齡,組織協調生產中藥製劑96萬袋,並親臨一線發放中藥和慰問群眾;退休中醫專家龐景三、高惠然、楊磊、方家選等摁下指印請戰宣誓,要求進入救治一線;市中醫專家組組長趙青春不顧術後身體虛弱,為疫情防治每日工作十幾個小時;專家組成員潘華、龐建國等帶頭錄製科普節目和短視頻;張煒、劉世恩、忽中乾、李向輝等中醫專家深入病區為病人把脈問診;名中醫吳漢卿自費煎煮中藥發放社區;桐柏縣中心醫院中醫師李中保每天深入隔離病區查房開中藥,一個月沒回過一次家;還有不少民間中醫主動貢獻中藥處方……

在新冠肺炎病毒無疫苗、無特效藥的現實下,我市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瘟疫的經驗和“治未病”的優勢,預防關口前移,全力推進中醫藥預防措施。組織協調藥企加班加點生產預防藥劑,免費發放中藥製劑10萬餘箱,覆蓋40多萬人,確保一線人員和易感人群及時喝上預防中藥。34家艾草企業復工復產,確保市場供應。早期干預,在控制全市疫情蔓延、降低發病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確保中醫藥全程參與和深度參與,市中醫藥發展局和市衛健委緊密合作,加強和市定點收治醫院聯繫,採取中醫專家分組進入病區、加強病例會診、不斷完善診療方案、深度參與救治等得力措施,確保病人全程接受中醫藥治療。截至2月29日,全市累計確診病例156例,中醫藥參與確診病例治療154例,使用中藥湯劑151例,使用中成藥113例,中醫藥參與治療率達98.7%;累計治癒149例,轉上級醫院在院治療4例(累計轉院10例,已治癒6例);我市中醫專家組累計會診普通病例792人次,會診重症病例202人次,會診疑似病例543人次,審查指導開具中醫處方1244張。我市本地住院的新冠肺炎病例全部治癒出院,且無新增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這標誌著我市中西醫協同治療取得了明顯成效。市中心醫院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癒的98歲患者朱某某,是目前全國治癒最高齡的新冠肺炎患者,創造了我市中西醫協同救治的奇蹟。

中醫藥力量——

“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在人類歷史上,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幾乎每一次瘟疫,都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而縱觀中國疫情史,每一次疫情,都在中醫藥的守護下付出最小的代價,沒有出現諸如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等動輒死亡數千萬人的悲劇,中華文明也在中醫藥的守護下綿延不息,傳承、光大、繁榮昌盛……

翻閱中國古代史,“伏羲氏嘗味百藥而制九針”“神農嘗百草”與“伊尹制湯液”的故事反映了中華先民認識和使用藥物的起源;在甲骨文中,已能看到早期所採取的措施。例如卜辭有“疾,亡入”,意為不要接近病人,可能因為得的是疫病……

《周禮》記載了周王室定期舉行“以索室驅疫”的時儺活動以及負責“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疫”的官員;《周易》一書出現了後世常用的“豫(預)防”一詞;用藥物來干預疫病的做法也開始出現,《山海經》記載了燻草等眾多治瘟疫藥物;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記載了秦代對患麻風病的犯人進行安置的機構;而漢代則有在瘟疫流行時收容和醫治平民的機構。《漢書》記載:“元始二年(公元2年)……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這是中國防疫史上第一次比較規範的記載。

秦漢時期,在傳統哲學思維的指導下,中醫藥學趨於成熟,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防病治病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包括“五運六氣”致病觀、“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防疫觀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觀等。“五運六氣”理論構建了推衍疫病發生的宏觀預測體系。

東漢末年疫病頻發,醫聖張仲景撰寫了第一部防治瘟疫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唐代近300年曆史間,僅記錄在冊的瘟疫就有21次。明代在防治瘟疫的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用於防治天花的種痘技術,不僅開啟了人類徹底戰勝天花的序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雛形。到了清代,瘟疫學大家發展了“溫病學”,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說體系。

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52次重大流行疫病,最終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與瘟疫的鬥爭中,我國古代人民不斷探索實踐,在一些瘟疫的病因機制、發病傳變和預防治療上累積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體系。自漢代以來一直到清朝,針對《傷寒雜病論》又產生了700多本相關的專著,再一次證實張仲景論著的經典。

疫病從沒有遠離人類,為了生存,人類不曾屈服。在抗擊疫病的戰場上,中醫藥從未缺位。中醫藥傳統文化守護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也孕育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石。

2010年,習近平在出席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這樣評價中醫藥:“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醫藥的抗“疫”戰果也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在全球戰“疫”的危急關頭,我國通過遠程視頻交流,提供技術方案等,向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國家分享中國經驗和方案,主動把中醫藥推向世界。中醫藥隨著中外媒體報道以及中國醫務人員的經驗分享,在海外取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信任。據瞭解,現今在歐洲、美洲,分別有近20個國家認可中醫,美國超過40個州有專門的中醫管理法案,其中一半擁有中醫醫保制度。隨著疫情的擴散,紐約市民眾開始搶購中藥。荷蘭萊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萊頓-歐洲中醫藥與天然產物研究中心主任王梅表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及傳統醫藥學中的佼佼者,在歐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疫情之下——

新時代,呼喚仲景文化氤氳四海

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岐黃開基業,伊尹創湯藥。中國傳統文化在河南起源、發祥,孕育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作為“醫聖故里、頤養寶地”,南陽有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積澱,歷代名醫輩出,中藥材資源豐富。作為醫聖後裔,南陽人自古以來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用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呵護健康,繁衍生息。

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源自張仲景的方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張仲景醫藥文化再次站在了時代的最前端,“新時代,呼喚張仲景”已成為時代的共識!

新時代呼喚“張仲景”,不僅僅是醫聖方藥的治病救人,在“治未病”的中醫思想裡,我們更應關注張仲景的健康養生思想和理論體系。作為醫聖故里的南陽,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不僅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更應成為每一個南陽人的責任,而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是時代賦予南陽人的機遇和使命。

2017年,市委、市政府以“中醫藥健康服務”為主題,作出了打造“中醫聖地、養生之城”,建設張仲景健康城的重大決策,將其列入全市“九大專項”部署推進。以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為主線,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2019年伊始,我市組建成立全國首箇中醫藥發展局,也是全國唯一成立專門的中醫藥局的省轄市。一個“發展”,為我市中醫藥及其產業的快速成長鋪平道路,讓發展進入良性軌道;2019年以來,我市把“中醫藥強市戰略”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融合發展,被列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榮獲“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稱號,傳承發展仲景文化,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聚力打造張仲景健康城,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讓中醫藥文化、產業不僅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板塊,還成為宣傳南陽、擴大開放的一張重要名片。

2019年,南陽進入文旅融合發展元年,提出在今後一個時期,把“文化、生態、康養”作為文旅發展的三大支撐,著力打造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今年4月10日,市委書記張文深在全省衛生健康大會上作交流發言,表示我市將在傳承創新仲景醫藥文化上持續加力,推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這個春天呼喚“張仲景”,不僅僅是治病救人,我們更關注健康、養生。傳承文化基因,打造養生福地、發展健康產業,這不僅是仲景文化的覺醒,更是踐行綠色發展的覺悟。因此,我市進一步打造品牌陣地、藥材高地和人才窪地“三地”,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打造仲景健康城,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把醫聖張仲景人文優勢和“藥都”厚重的中醫藥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把傳承張仲景醫藥思想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結合起來,最大限度挖掘好、維護好、發揮好醫聖故里優勢資源,是時代對南陽的呼喚。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南陽,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將得到蓬勃發展,“養生福地”將吸引世人目光,中醫藥這張文化名片在全世界熠熠生輝,南陽仲景文化愈發芳華燦爛。

全媒體記者 陳菲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