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選擇能否為中芯國際注入一針強“芯”劑

2020年,是共和國成立的第71個年頭。今非昔比,中國如今已經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舞臺上的重要引領者。

然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依然有很多軟肋,時不時被盯著打幾拳、踹幾腳。而這其中被打擊時最疼的幾處軟肋中,芯片產業毫無疑問可以排到前幾。


華為的選擇能否為中芯國際注入一針強“芯”劑


芯片,或者說集成電路(IC),在信息社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現代社會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娛樂,以及每一家公司的生產、經營,都與各種電子產品中的各類芯片牢牢綁定。

毫不誇張的說,哪個國家擁有最全、最高精尖的芯片產業鏈,誰就能擁有絕對的權力,因為它可以通過斷供、限制出口等方式,完全鎖死芯片進口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空間。


那麼中國現在對於進口芯片有多依賴呢?2018年,中國14.09萬億元的進口商品中,進口的芯片金額近2.06萬億元,約為全國進口商品總額的14.62%,高於石油進口的1.59萬億元。而其中中國80%的高端芯片都靠進口。這其中,國內最薄弱的一環,就在於真正把設計好的芯片製造出來的製造環節。

而目前在芯片製造領域,國內絕對的王者,當仁不讓要屬於一家發展歷程頗具傳奇色彩的上海公司:被業內人士戲稱為“斯米克”的中芯國際(SMIC)。


華為的選擇能否為中芯國際注入一針強“芯”劑

但目前中芯國際與全球競爭對手的差距依然很大很大。營收方面,中芯國際在國內領先地位牢不可撼,營收高於國內老二華虹半導體4倍以上,但僅僅為全球第一臺積電的零頭。但是對於這麼一家成立時間也不算太久的企業來說,能做到全球第五,已經難能可貴。


華為的選擇能否為中芯國際注入一針強“芯”劑

究其根本,還是晶圓代工領域,製程越先進,利潤越高,而中低端產品產能再高,也沒啥錢賺。雖然中芯國際的14nm製程可以量產,但產能依然有限,而全球10nm以上產品幾乎全部被臺積電壟斷。

中國頭號民營企業華為,其全線高端產品,幾乎均由臺積電代工,就算想給中芯國際,也給不出去。

一是由於缺設備,芯片製程一旦進入到10nm這個量級,最好用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進入到5、3nm,那麼必須用ASML的EUV光刻機。可這東西,中芯國際真的買不到。


華為的選擇能否為中芯國際注入一針強“芯”劑

二是工藝。就算有設備,晶圓製造涉及環節多如牛毛,如果把控不好,會造成良品率低,成本高企,照樣無法實現量產。


疏遠“臺積電”,華為與中芯國際合作

而隨著美國威脅對華為斷供升級,有可能會影響臺積電未來對華為的供貨,因此近期頻頻傳出華為減少臺積電訂單,而將更多中低端產品(低端手機芯片、物聯網芯片、機頂盒芯片等)訂單轉交大陸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來完成的消息。


由於目前中芯國際最高只具備14nm製程芯片的量產能力,因此華為7nm甚至未來的5nm製程高端芯片還只能交給臺積電,不過,目前來看,華為是鐵了心準備扶持中芯國際這個小老弟了,能做的芯片都給你。


比如華為最新推出的低端機型榮耀Play 4T(價格僅為1499的低端機)搭載的麒麟710A處理器,採用的就是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未經官方承認,但基本是了),而麒麟710A前代產品麒麟710則為臺積電代工,而且前代產品工藝是12nm。也就是說,寧願工藝回退,也不再向臺積電下訂單了,不想被臺積電卡脖子以防萬一的意味十分明確。

14納米量產,獲階段性成功


2019年,中芯國際第一代FinFET 14納米產品開始大規模生產,為2019年貢獻了1%的收入。14納米產品能夠大規模出貨,標誌著我國半導體制造的國產化替代已取得階段性成功。


華為的選擇能否為中芯國際注入一針強“芯”劑


當下,除了高端芯片需要用到7納米技術以外,14納米工藝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國內各個芯片設計公司的代工需求。所以,中芯國際14納米產品實現大規模出貨事件,是中國大陸半導體的重大轉折點,我國半導體制造受制於人的局面將有望儘快結束。


龐大的市場需求,國產替代的趨勢也利於中芯國際的發展

中芯國際2019年第四季度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98.8%,在疫情影響的當下,中芯國際的一季度業績預計不減反增。

中芯國際在發佈的最新公告中,將一季度收入增長指引由原先的0%-2%上調至6%-8%,毛利率指引由原先的21%-23%上調至25%-27%。業績預期上調,預示著其一季度表現良好。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由於下游需求驅動力強勁,中芯國際業績依舊能實現快速成長,。

未來,中芯國際將長期受益於5G催生的以AIoT為代表的新應用,從而帶動電子元器件的需求、貿易問題推動國產替代步伐加速、先進製程的不斷突破。

中芯國際作為大陸代工實力的代表,有望實現持續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