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說起反潛機,相信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多少顯得有些陌生,應該說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們對反潛機重視不夠,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積極防禦的背景下,對反潛機的需求不夠強烈;在海權、空中力量等認識上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不小的差距;反潛機雖然平臺技術不是最先進的,但系統非常複雜、任務載荷技術要求很高,我們過去的能力實難達到;當然,“陸軍主體論”的慣性思維也限制了反潛機在中國的發展。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蘇聯海軍別-6反潛機飛行員


人民海軍最初的反潛機是1955年從蘇聯進口的6架別-6水上飛機,它們成為了70年代之前我國唯一的海軍反潛巡邏機。別-6飛機是蘇聯別裡耶夫設計局在戰後設計的第一型水上反潛巡邏機,1948年7月2日首次試飛。該型飛機有2臺АШ-73發動機(功率2400馬力),武器裝備為5門HP-23航炮,載彈量4.4噸。1952年6月26日別-6開始交付,1957年停產,共生產了123架。該型飛機最初作為海上巡邏,為了提高蘇聯海軍的反潛能力,1954-1955年,該機的反潛型號ПАО型開始裝備部隊。這型飛機裝備了蘇聯自行研製的第一套“Баку巴庫”РГБ無線電聲吶系統。該系統包括1臺СПАРУ-55型 “Памил帕米爾” 自動接收設備和18枚РГБ-Н型“Ива伊瓦”被動聲吶浮標。此外,這型飛機還裝備了АМП-56型“ Чита契塔”地磁異常探測器。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我軍裝備的別-6水上飛機


儘管該機在50年代是蘇聯海軍遠程反潛的主力,不過由於我們引進的是早期型號,不是專門反潛型號,因而設備單調和搜索能力有限,主要用於搜索水面航行的潛艇,缺少聲吶系統對付潛航狀態的潛艇。進入60年代末期,總體技術仍處於二戰水平,缺乏現代化專業對潛探測設備的別-6已經難以滿足使用需要,為此海軍立足於自身力量對其中狀態較好的4架別-6進行了技術改造。由於是在青島水上飛機基地進行改裝的,為與兩架未經改造的別-6區別,改裝後的飛機被稱作青-6。飛機採用AI-24發動機(後來改用國產WJ-5甲)取代了活塞發動機,提高了飛行性能。另外,飛機還拆除了機尾炮塔,加裝了國產第一代磁異常探測器,並加裝了聲吶浮標和音響信號處理機,某種程度上可以算作水轟-5的設備驗證機。這幾架飛機一直服役到80年代中期。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青-6水上飛機


1968年,中國開始研製水轟-5反潛巡邏機,該機1975年首次下水,1976年實現水上起降,1986年裝備部隊。水轟-5作為中國自主研製的反潛機,還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在設計思想上秉承了蘇聯50年代水基反潛的觀念,不過,蘇聯在60年代中期就擯棄了這種思想,日本的PS-1水基反潛機也早於1990年全部退役,因此水轟-5的總體發展思路顯得有些過時。在技術與性能上,甚至還達不到聲吶與雷達結合時期的水準。所以在當時,該型飛機主要作為巡邏機使用,反潛任務主要還是依靠直升機。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水轟5飛機

說起聲納與雷達結合時期,源於60年代中期。隨著潛艇潛水深度的不斷增加,聲吶探測難度越來越大。當時還沒有發生AIP革命,潛艇要經常性地浮出水面喚氣,或利用潛望鏡觀察,或利用艇上雷達設備探測。當潛艇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局部露出水面的時候,即可被反潛雷達搜索到。而在機載搜潛設備發展方面,世界主要海軍強國都把豐富搜潛手段、提高搜潛設備性能、完善搜潛設備體系,當成發展的重點。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2012年7月俄海軍太平洋艦隊伊爾-38反潛機裝載聲納浮標

搜潛設備主要分為聲學和非聲學兩大類。聲學設備又包含聲吶浮標和吊放式聲吶兩種。其中,聲吶浮標的用途、種類、方式等都空前多樣,成為反潛機的主要搜潛裝備,而吊放式聲吶只能被水基反潛機所使用。非聲學探測設備主要有雷達、磁場異常探測器、紅外探測儀、廢氣探測儀等,種類和探測精度都比二戰時期有了明顯提升。其中,磁場異常探測器通過潛艇水下活動時引起的地球磁場變化發現目標,有其獨特的優點。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俄海軍伊爾-38反潛機演習中投放聲納浮標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為了海軍航空兵反潛與巡邏的任務要求,在運-8的基礎上發展過運-8X海上巡邏機,首架在1984年底交付部隊。該機機頭下加裝了加拿大制對海搜索雷達,配備組合式導航系統;另有紅外搜潛系統、聲納浮標和救生艇等設備。由於設備較為完整,運-8X經常被用於遠海巡邏。然而由於缺少機身內部彈艙和外部武器掛點,使得只有搜潛能力而沒有攻潛能力,使用上大大受到限制,因而也只裝備了4架。

在2002年珠海展上,西飛集團展出了運-7飛機的反潛型模型,飛機採用兩臺渦槳發動機(單臺功率5800馬力),裝備ET-52反潛魚雷。不過由於運-7本身只是雙發小型運輸機,改為反潛機後最大航程只有1800千米,滯空時間不過4.5小時,只相當於目前一般的反潛直升機,顯然無法滿足要求。

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海洋,同時來自海洋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挑戰越來越現實。尤其是美國提出針對中國的“空海一體戰”思想後,使得發展高性能反潛巡邏機,成為一個十分急迫的問題。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央視報道的空潛-200畫面


就在釣魚島爭端不斷升級、國人開始擔憂我們反潛能力的時候,2012年,我國第一款大型固定翼反潛巡邏機空潛-200首飛成功,2017年進入海航服役,首先服役於南海艦隊航空兵,而後又陸續服役北海艦隊和東海艦隊,我國也正式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之後第六個具備製造大型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能力的國家。2019年4月25日,CCTV公開報道中國海軍固定翼反潛巡邏機部隊,國產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裝備部隊之後首次公開亮相,該機服役填補了中國海軍裝備空白,讓中國海軍具備了廣域反潛能力。

空潛-200又名高新6號,是陝飛在運-9平臺上自主研製的一款固定翼反潛巡邏機,空潛-200機長34米,翼展38米,最大起飛重量61噸,最大飛行速度640千米每小時,最大航程3440公里,足以覆蓋第二島鏈。空潛-200的總體性能與美軍P-3C反潛巡邏機相當,優於日本的P-1反潛巡邏機,但略遜於美軍的P-8A“海神”。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飛行中的空潛-200


空潛-200配備了國產綜合反潛作戰系統,具備對海面與水下的信息綜合獲取、綜合處理能力。探測系統包括大型磁探儀、聲吶浮標、水面搜索雷達、光電吊艙、電子偵察系統等,最多可攜帶100枚聲吶浮標。機首下方設有大型整流罩,配置可360度環視海面的搜索雷達,能有效探測潛艇通氣管、潛望鏡、浮標等。機尾則安裝用來探測水下潛艇的磁異探測儀。對於水下、水面、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探測監控能力。

空潛-200配備新型渦槳發動機,航程可以達到4000公里左右,續航時間10個小時,由於升空探測的優勢,同樣一款雷達安裝在空潛-200上,比安裝在水面艦艇上的效率高出500倍。空潛-200的巡邏海域範圍可覆蓋幾十萬平方公里。

空潛-200還具有強大的攻潛能力。其機腹設計了兩個彈艙,可以配備反潛魚雷、水雷、反艦導彈、深水炸彈等武器,對敵方潛艇實施攻擊。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空潛-200內部


有了可靠的大型固定翼反潛巡邏機,中國海軍突破島鏈、邁向遠洋的步伐將更加堅定,在空潛-200的保駕護航之下,外軍潛艇對中國遠洋艦隊的威脅將大大減小,可以說,空潛-200的出現直接把中國的反潛戰線往前推進了上千公里,有力地遏制了外軍潛艇對我國中近海域的窺探。此前,中國海軍的反潛力量主要藉助水面艦艇及直-9、直-18等艦載反潛直升機等。直-18體積過大,在航母服役之前,驅逐艦、護衛艦等無法搭載。而直-9又載重小,留空時間短,都難以有效遂行遠程反潛任務。空潛-200反潛巡邏機服役三大艦隊,令中國海軍反潛體系突破第一島鏈,甚至可延伸到第二島鏈,加強對外軍潛艇頻繁出沒的關鍵海域航道的持續監控、探測、跟蹤,為航母作戰群及戰略核潛艇行動提供保障。

當然,這畢竟是我國第一代固定翼反潛機,與周邊國家的反潛機相比,性能上還是有一些差距,相信不久我們會見到更新一代的出現!

昔日4架飛機獨撐重任,如今編隊突破島鏈,海軍反潛機發展小史

空潛-200編隊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