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水利開發史略:明朝在寧夏軍事屯墾捏衛疆土,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40萬畝

明朝建立初期,為了恢復戰後的農業生產,鞏固新王朝的統治,對農田水利很重視。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耕下詔“所在有司,民以水利條上者,即陳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指示工部:“陂塘湖堰可蓄洩以備旱澇者,皆因其地勢修治之”,並遣使分赴各地“督修水利”《明史·河渠志

寧夏水利開發史略:明朝在寧夏軍事屯墾捏衛疆土,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40萬畝

鎮河牛

寧夏河套平原是明朝北方九邊重鎮之一,駐有重兵防守,並實行規模龐大的軍事屯墾。鎮守寧夏總兵官下設屯田都司,負責浚渠均徭都屯政。明宣德五年(1430年),寧夏設立河渠提舉司,專掌水利,兼收屯糧。《明史·寧正傳》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河州衛指揮使兼領寧夏衛事的寧正率軍民“修築漢唐舊渠,引河水溉田,開屯數萬頃,兵食饒足”。洪武六年(1373年)詔令“屯田寧夏”,派鄧愈、湯和等重要將領在陝西(當時寧夏屬陝西管轄)等地招集流亡屯田。寧夏地方實行軍衛制管理,凡駐軍十分之七屯種,十分之三守城。冬操夏種,屯衛兼顧。“十月赴操,以司戰車;二月歸農,從事屯墾”。到明永樂三年(1405年),寧夏軍屯“積穀尤多”,成祖“賜敕褒美總兵何福”。明代在寧夏河套平原上還開了一些新渠,多數在今衛寧灌區,規模較小,而在今青銅峽灌區的靖虜渠和金積渠規模宏大,都是寧夏巡撫都御史王珣主持所開。靖虜、金積二渠雖然皆因工程太艱鉅,施工困難太大而沒有成功,但可見當時寧夏水利事業規模之宏大。正統四年(1439年),寧夏巡撫都御史金濂見鳴沙州七星、漢伯、石灰三渠久塞,用夫疏浚,溉田13萬畝。到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寧夏平原已有大小正渠18條,全長1400裡,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40萬畝。

寧夏水利開發史略:明朝在寧夏軍事屯墾捏衛疆土,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40萬畝

明代在寧夏興修水利,經營屯田,成績顯著。據史書記載,到英宗時(1436~1449年)各衛所倉儲充裕,呈現出“一方之賦,盡出於屯,屯田之恆,藉以水利”的富饒景象。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寧夏僉事汪文輝修屯政,蠲浮糧,將漢延、唐徠二渠進水閘易木為石,歲省薪木力役無數。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冬,監察御史周弘躍,閱視寧夏邊務時說:“河東有秦、漢二壩,請依河西漢、唐壩築以石。”詔可。在工程維修和灌溉管理方面,明代也有較為明確的規章,如每歲春三月發軍丁、軍餘(指屯田士兵和在役軍士的子弟)修治閘壩,挑浚渠道。四月初開工北流,其分灌之法,自下而上,官為封禁。修治少不如法,則田涸而民閒矣,公私無所倚。

寧夏水利開發史略:明朝在寧夏軍事屯墾捏衛疆土,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40萬畝

1960年2月24日,青銅峽水利樞紐河床截流成功

明代寧夏鎮是軍屯經濟的中心,居民以駐軍為主,所謂“四衛居人二萬戶,衣鐵操戈御驕虜”。軍屯之外,還招集流亡來寧夏屯墾,稱為“民屯”。可能因其分散規模小,民屯情況史志未予記載。流寓寧夏的潘元凱曾作《賀蘭九歌之三》,詩句有:“不知何代興屯田,千載人勞至今日。獨憐貧戶無牛耕,納稅輸官賣家室。”從而得知民屯者的生活是很艱苦的。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明代屯田“始則正賦之外,惟挑渠,採草,既而增地畝銀,已而增穀草,今又力役之徵,蝟興毛起,取於民者,由簡而漸繁矣!”

寧夏水利開發史略:明朝在寧夏軍事屯墾捏衛疆土,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40萬畝

明朝治水人物汪文輝

寧夏水利開發史略:明朝在寧夏軍事屯墾捏衛疆土,引黃灌溉面積達到140萬畝

明朝治水人物王珣

到明代後期,由於“屯役浩繁,人皆夤緣應軍而棄田。……丁壯而力富者又為旗甲所隱,以致差撥不均,故逃亡相望,戶口半減於昔”。屯政日漸廢弛。

(小編 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