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財富?


到底什麼是財富?


本文共計3408字,建議閱讀時間17分鐘。

作者:王小五

一個人,到底能活多久?

“1988年8月15日晚上,52歲的上海人陳映霞,正在自家狹窄的弄堂小房裡,給全家佈置戰鬥任務:丈夫去華聯商廈搶洗衣機,大兒子去淮海路搶錄像機,兒媳婦去第一百貨搶鴨絨被,小女兒去徐家彙搶肥皂洗衣粉,她自己去豫園搶金首飾。”

戴老闆《酣戰通脹四十年:中國財富觀的變遷》一文,描述了這樣一幅如臨其境的緊張畫面。

這種緊鑼密鼓的安排與策劃,出現在物價將要大漲的前夜。那一年,物價總指數比去年上升了18.5%,成為1950年以來漲幅之最,而在此前3年,物價已經上漲了23.7%。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曾撰文,三四十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今天的255萬。

自紙幣創始以來,通貨膨脹,就在持續蒸發著它們。

但是,這不是最慘烈的。真正的人間煉獄,發生在今天的南美國家——委內瑞拉。這個國家2018年以來,物價已經上漲了460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年通脹將達到10000倍。

10000倍!

委內瑞拉人民都成了“百萬富翁”,但是,拎著一捆一捆地鈔票,也換不回來下鍋的一袋米。

紙幣,真的變成了紙。

1

每個人都想過更好的生活,擁有更美味的食物、更寬敞的房子、更高端的車子。每天辛苦工作,希望通過努力,獲得這些。甚至夢想有一天,財富自由。

於是,更加努力工作。

然而,以紙幣結算的工資,在不斷被吞噬。工資的上漲速度,遠遠趕不上通貨膨脹速度,更不論房價。

紙幣,還是財富嗎?

紙幣,只是財富的代表,而不是財富本身。

它背後代表的美食、衣服、車子、住房、知識等等,才是財富。

否則,我們開動大馬力印鈔機,不就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股票,同樣是財富的代表,而不是財富本身。

它背後代表的企業家、員工、知識產權、生產線、廠房等等,才是財富。

否則,我們發行更多的股票,不就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事實上這隻會稀釋股權。

2005年,盛大遊戲試圖惡意收購新浪,暗中購買新浪股票,當快要達到佔股臨界點時,新浪才如夢初醒。緊急啟動“毒丸計劃”,向老股東以低價出售新股,稀釋盛大股票,才沒讓其得逞。

紙幣和股票,只是財富的代表,不是財富本身。

那麼,財富是什麼?

2

財富,即物品和權利,一般只表現為動產、不動產、知識產權。

經濟學中,財富一般只表現為這三者。如果將紙幣和股票,計算到國民財富里,則會出現重複計算。它們只是符號而已。

在我國《民法通則》、《擔保法》中對動產和不動產進行了界定:

不動產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的定作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土地,一直以來就是財富之母,一切財富,都依賴於生產它的土地。

無論農業時代作為耕種的生產要素,還是工業時代的工廠用地,亦或現代城市住宅、商業用地,土地都是最主要的經濟要素之一,是寶貴的財富本身。

除了土地,礦產,房屋,公路,鐵路,林木,甚至林木上結的果實,都屬於不動產。

動產包括所有不動產之外的物品,比如糧食、衣服、傢俱、汽車、遊艇等。

知識產權容易理解,寫一部《三體》,譜一曲《白衣飄飄的年代》,發明windows、安卓系統等。

動產、不動產、知識產權,構成財富。這是經濟學中的界定。

然而,財富之間有很大差別。比如果樹上結的果實和土地,都是不動產,但二者有顯著差別。樹木可能被砍伐,果實更容易凋零腐爛,而土地、房屋、鐵路、公路可以使用很長時間。

其中最重要的差別是:耐久性!

人們希望周圍的事物,能持久陪伴我們,我們追求永恆。

沒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活得久。

不過,這並不是人的意志,而是基因的意志。

3

我們在文章《不得不承認,我們是基因的資源和工具》中,無奈地介紹了基因為更好地複製和傳播,造就了人這臺機器。

人始終在執行基因下達的指令,雖然這種指令我們自身意識不到。比如我們會迅速躲避突如其來的危險,會恐懼黑暗,害怕蛇等等。

這些不需要別人教授的本領,經過世代的自然篩選,留在基因裡。

我們認為,資源是一切有利於基因複製的事物。

財富,就是有利於基因複製的資源中最寶貴的部分。

在眾多的資源和財富中,“最寶貴”,表現為“最耐久”。

一個人,一個人所攜帶的基因,到底可以活多久?

4

土地很耐久。

如果土地私有,一旦擁有土地,它就打上了人的烙印,你的名字將始終與這塊土地連在一起,基因也將與土地連在一起,萬世不移。

然而,在我國,人們沒有土地所有權,只有使用權,且有期限。城市房產中,住宅70年,商用、工業用更短。

70年也已經相當耐久,足以守護一個人的一生。

只是,70年終會結束,名字可能被抹去。

比房產更耐久的是身體。

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70歲,未來70歲也許只是剛剛退休。現在壽命達到八九十歲的人數眾多,未來隨著醫學發展,百歲以上的會更多。

然而,身體雖然耐久,但畢竟也在折舊,到了六十歲以上,體力精力水平下降嚴重。

但幸運的是,我們有子女,子女又有子女。

看著他們,我們一定覺著,生活都是希望。

比身體更耐久的是孩子。

我們在《階層躍遷,前易後難》一文中,提到過孩子對於階層躍遷的重要意義。有人評論說我在鼓勵國家二胎政策,這不用鼓勵,這是天生就該存在的,剝奪二胎才是錯誤。生孩子,能夠增加家庭的勞動力,創造並傳承財富。

但是,孩子更底層的意義,在於傳承基因。

孩子就是財富本身,也是我們最珍視的財富。

所以,人們會疼愛自己的小孩,給他吃穿,買最貴的學區房,上最好的學校,為他的工作、婚姻以及他的小孩傾盡心力。

我們甚至不僅珍視自己的孩子,也珍視別人的孩子。

前幾天,有一個校友的孩子得了白血病,才一歲多,在校友群發起捐款。大家都紛紛解囊,盡點心意。

一個同學把捐款連接發到了朋友圈。發生了下面一幕。


到底什麼是財富?


為中國好姑媽點贊!

無論是被基因安排,被動追尋,還是單純為了塵世幸福,基因對我們的重要性,已經很清楚。

它代表著生命的延續,代表著財富的傳承與突破,代表著最恆久的意義。

不過,基因雖然恆久,也面臨兩個風險:被稀釋和被淘汰。

生育後代,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父母雙方完整基因各取一半,組成新的基因組合,形成胚胎、嬰兒。

每個人的基因組都無可避免地被混合。混合代表稀釋,稀釋意味著,在兩三代三四代之後,基因剩餘越來越少。

另一個被淘汰的風險,也許因為競爭激烈,也許因為不同意願,不養育後代,導致基因中斷。

如果一個人決定不養育後代,可以說,他並不孤獨,這是很多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也是社會演化中出現的趨勢。

對個人而言完全沒有關係,因為至少可以讓自己愉快自由地度過一生。

而且,世界上存在比孩子,更為耐久的事物。

5

有什麼財富,可以穿透歲月,滄海桑田也無法抹去嗎?

想一想孔子、李白、牛頓、愛因斯坦,就清楚了,他們雖然生活在幾千幾百年前,但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們的力量。

當面對父母時,懂得孝順,面對師長時懂得尊敬,偶有閒暇時會去孔廟拜祭;上小學時,要背誦飛流直下三千尺、天成我才必有用;學物理時,要理解牛頓定律,腦補飛船上天,時空彎曲。

這些人的身體已經不復存在,甚至除了孔子家族保留著族譜,其他人連後代脈系也無從追索。

但這不影響他們的耐久性。他們穿透歲月,影響我們,左右我們的思維、行動。

我要說的是: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並非萬物誕生時就存在。有些規律天然存在,宇宙萬物依大道而行。但若要把規律從矇昧狀態揭開,為普通人所知,則需要人的活動。

第一個將規律揭示出來的人,便構造了文化基因。

他通過一首音樂、一本書、一篇論文,將文化基因複製表達,傳播出去。

另一個人聽到這一規律,產生信任,文化基因就植入他的大腦,隨身攜帶,並時時準備複製進入另一個大腦。

基於此,宗教、科學、經濟學等各種文化基因,得以產生、傳播和發展。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借用基因這一遺傳單位的名稱,進行類比,將文化複製基因稱為“覓母”(meme,取自memory詞根),覓母可以看作是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的文化概念,從覓母庫中進行繁殖。

正如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實現基因的繁殖一樣。

它和生物基因同樣具有不斷複製和生存的特性,目的就是保留在基因庫裡邊,藉助人腦傳播。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創造大量物品和思想,但真正能流傳的,不一定很多。

只有更符合人性,更被人性需要的物品和思想,才能長久保存。

即使無法確認,它是否能穿透時間,哪怕幾天、幾個月、幾年、幾十年,也仍然需要去做。即使你不這樣做,也要知道,一定有人在不斷創造文化基因,或正在傳播複製。

文化基因,是唯一可能打敗時間的存在,它能讓一個人,活上千年,甚至更久。

在經濟學中,紙幣、股票等都不屬於財富,它們只是財富的代表。而財富一般表現為動產、不動產和知識產權。每一個追求財富的人,都離不開它們。

財富之間的本質區別,是耐久性,這也是基因追求的目標。孩子是保護和傳承基因的房子,是更加珍貴而耐久的財富。他們會保護勝利果實,並能開疆拓土。

文化基因是唯一可能打敗時間的東西,它可以讓人,實現永恆。

開始動手創造屬於你的文化基因吧!

本文作者王小五為鉛筆社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