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孟子有什麼區別?一個柔中帶剛,一個剛中有柔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尊孔子為“孔聖”,孟子為“亞聖”,兩人的學說合起來就稱為“孔孟之道”。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 如果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那麼,孟子思想的核心便是“義”。仁與義不同,孔與孟也不同。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

孔子與孟子有什麼區別?一個柔中帶剛,一個剛中有柔

孔子為人比較謙虛隨和。他一直在推行周禮,非常注重禮儀,要講禮儀,就得謙和,禮之用,和為貴。對待那些諸侯、國君、大夫,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的,嘴上都不說出來,面子上大家都要過得去。魯國季孫氏的家臣陽貨邀請他去做官,雖然他看不起這個人,但還是要禮尚往來,專門找了一個陽貨不在家的日子去還禮。

孔子與孟子有什麼區別?一個柔中帶剛,一個剛中有柔

而且孔子做人做事,一直都很低調,《論語.述而》中他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很謙虛,很謹慎,特別低調。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嫉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內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雲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孔子與孟子有什麼區別?一個柔中帶剛,一個剛中有柔

孟子把個人與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懸為己任,自然是看不慣諸侯們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迴盪在他的心中,更激起他的憤世嫉俗。孔子也憤世嫉俗,只不過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孟子則不同,他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讀到《孟子》的這一段文字,頗為感慨地說:

孔子與孟子有什麼區別?一個柔中帶剛,一個剛中有柔

“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司馬遷指出“義利觀”的重要。我們應當思考的是,面對這樣一個“利慾薰心”的現實世界,我們如何才能不失去“義”這樣的“本心”,保持一種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總體上說,孟子比孔子強硬。正如孔子講仁也講義,孟子講義也講仁,孔子柔中有剛,孟子也剛中有柔。其給人的感覺是,孔子很慈厚,孟子很爺們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