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第4版考研教材+筆記+題庫——才聰學習網

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第4版)全套資料【教材+筆記+題庫】

考試資料詳情,請點擊文章底部“瞭解更多”可獲取原文鏈接!



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第4版考研教材+筆記+題庫——才聰學習網


試讀(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 考研真題精選

一、概念題

1科層制[中山大學2015年研]

答:科層制,又稱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指法理型統治下組織機構的特殊形式,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在這種統治形式下,組織按照合理性的原則來設計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官員們的職務等級是按照集權體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體系,並且有著與職務相對應的嚴格的權限規定。組織運轉依靠的是沒有人情味的職責、規定和準則,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徵。官員的任命與提升所依據主要是他的業績,統治者的統治權力都有合法的權限。在韋伯看來,所有這一切都保證了組織目標的有效實現。

2模式變量[中山大學2015年研]

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第4版考研教材+筆記+題庫——才聰學習網

答:模式變量是指帕森斯提出的一種類型學的工具。他認為,任何行動者在其他行動者進行互動時,必然要面對五種類型的選擇,即“五種模式”。模式變量的五對範疇是:普遍性與特殊性;擴散性與專一性;情感性與中立性;先賦性與自獲性;私利性與公益性。帕森斯的模式變量被用來分析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特徵,被用來解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因為模式變量不僅突出了兩種對立的價值特徵,也能被用來強調個人價值觀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3剝奪—滿足命題[中山大學2015年研]

答:剝奪—滿足命題是指獲得的報酬和獎勵遵循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這就是說,一個人在最近越是經常地得到某種報酬,那麼隨著報酬的增加,此人所獲得此報酬的滿足感和價值感就會減少。剝奪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報酬後所經歷時間的長度。滿足是指一個人在剛剛過去時間裡得到的報酬使他不再馬上需要更多的酬賞。霍曼斯的這個命題是對前三個命題的限定,即個人的行動與獲得報酬的滿足感必須把時間因素考慮進去。他說,如果一個人時常得到報酬,起初他會有非常滿足的感覺,但此後這種報酬如果重複出現,其價值就會降低。其情形猶如一個非常飢餓的人吃第一個燒餅是感到極大的舒服,然而繼續給他吃第二個、第三個以及第n個燒餅,伴隨著他越來越飽,那種舒服感和滿足感會越來越小,乃至消失。

4鏡中我[中山大學2015年研]

答:鏡中我,又稱“鏡中自我”,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是指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反應這面鏡子而形成的一種自我觀念。他認為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沒有他人的反應和評價,就不會有自我觀念的形成。鏡中我從想象得來,分三個步驟:①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表現;②想象他人對這種表現的判斷;③形成自我觀念。

在想象別人對自己估計是好感還是惡感,認為自己驕傲還是謙卑時,他必然會作出改進,以期達到與別人更加協調。這一概念以直觀的形式,說明人與社會是在交往與社會的實踐中逐漸形成自我的性格,逐漸適應於在社會中生活與工作。

5《貨幣哲學》[中山大學2015年研]

答:《貨幣哲學》是指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的著作。在這本書中,齊美爾以其獨具特色的形式互動理論,揭示互動對於社會關係本質的影響,他詳盡研究了社會交換關係,特別是以貨幣為媒介的社會交換關係所產生的社會後果。齊美爾認為,正是以貨幣為媒介的社會交換關係,導致了現代社會中個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日漸分離,導致了社會關係的客體化。因此,他將對資本主義社會關係和文化矛盾分析的重點,放在了經濟交換關係,特別是貨幣關係上。雖然說並不是所有的經濟交換都是以貨幣為媒介,但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在交換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6失範[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默頓認為,失範是在人們用社會認為合法的手段不能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時發生的,而對於這種情形的一個共同的反應,就是越軌行為(當觸犯刑律時即為犯罪行為),即用不符合社會規範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涂爾幹認為凡是存在著不明確的、彼此衝突和分散的規範的地方,個人與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義的關係,或者沒有規定獲得快樂的界限,這就是社會失範。

7角色距離[北京科技大學2013年研]

答:“角色距離”概念是符號互動論者、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離是指一個人自身的素質、能力、水平與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間的差異現象。一個人扮演社會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個人的水平、素質、品格和能力與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間總會有差異,所以角色距離是普遍存在的。

8社會事實[北京科技大學2013年研]

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第4版考研教材+筆記+題庫——才聰學習網

答:社會事實是指一切行為方式,不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予個人以約束的,或者換一句話說,普遍存在於該社會各處並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個人身上的表現如何,都叫做社會事實。社會事實是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提出的一個概念。涂爾幹的這一界定包含了社會事實區別於個體(或心理)現象的三個突出特徵:①社會事實對於個人來說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觀性;②社會事實對個人具有約束力;③社會事實具有普遍性。

9目的(工具)合理性[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目的合理性行動是韋伯在分析社會行動的類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又稱工具合理性行動。它是指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並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作為“手段”,以期實現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的行動。

10利他性自殺[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利他性自殺是指在社會組織高度聚合和社會整合力量過強的狀態下產生的,個人對集體的犧牲。這種自殺類型主要存在於集體意識強烈的低級社會和現代社會的軍隊中。《自殺論》是涂爾幹的代表作品,該書通過對自殺現象的分析來說明社會現象與社會整合之間的關係。涂爾幹討論了三種自殺類型,包括利他性自殺、利己性自殺、失範性自殺。

11潛功能[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默頓在“顯在功能和潛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範式,此文被認為對推動功能主義的經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潛功能和顯功能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顯功能是顯而易見、可以被預料和認識到的客觀後果,而潛功能是指沒有被預料也沒有被認識的客觀後果。

12索引性表達[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索引性表達是指日常溝通行動“依賴於對意義的共同完成且未經申明的假設和共享知識”,就其意義而言,它是完全依賴於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達,儘管模糊和不精確,卻不妨礙社會互動的進行。索引性表達是加芬克爾在《常人方法論研究》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13慣習[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布迪厄用“慣習”來表述人類實踐深層的社會結構與認知結構。實踐過程中持久潛在的行為傾向系統就是慣習,它存在於實踐者的身體和行為之中,構成了一種“實踐感”,即是對實踐的前認知把握。布迪厄認為學術場域面臨著兩方面的力量:一是場域內部的;二是場域外部的。社會學領域處於外部和內部的極大張力之中。在場域內部,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慣習,因為不同的理論或者觀點方法的主張者所提供的知識是一種文化資本,這些不同的文化資本都有著被同行接受的強烈願望,以及與之密切聯繫的各種利益,所以都極力想佔據學術領域的支配權力,合法化、常規化,形成符號資本。

14社會控制[南開大學2012年研]

答:社會控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控制是指社會組織體系運用社會規範以及與之相應的手段和方式,對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的社會行為及價值觀念進行指導和約束,對各類社會關係進行調節和制約的過程。狹義的社會控制是指對社會越軌者施以社會懲罰和重新教育的過程。社會學研究中一般在廣義上使用社會控制這一概念。

15舒茨(AIfred Schutz)[南開大學2012年研]

答:舒茨是美國社會學家,現象學社會學的主要創始人。經典著作《社會世界的意義構造》。他反對實證主義社會學把“社會世界”與“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學模式研究社會現象及其過程的做法。他關注社會學研究中的主觀因素,認為社會學研究的出發點不是實證主義所說的“社會事實”,而是社會事實的意義。他主張社會學應置身於生活世界中,對互為主體性的人們的微觀互動過程進行研究,認識社會的結構、變化和性質。故他也把自己的現象學社會學稱為“生活世界構成的現象學”。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可獲取考試資料原文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