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如果要選一對TVB末代視帝視後,最經典的組合應該是林保怡和佘詩曼。距離他們首次封帝封后過去十多年(林04《金枝欲孽》、佘06《鳳凰四重奏》),我們依然可以在熒幕上看到他們。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這邊《鬢邊不是海棠紅》,佘詩曼飾演的妻子,終於給丈夫遞去了南下車票。她終究接納了丈夫對戲的痴,或者對戲子的痴;那邊《嘆息橋》,林保怡飾演的浪子,兜兜轉轉所有人都得到了好歸宿,而他只剩一聲嘆息。

不知是情懷濾鏡,還是TVB特殊環境造就的感染派演技。總覺得林保怡和佘詩曼出現在內地劇裡,是一種“梨花壓海棠”的降維打擊。

佘詩曼在《延禧攻略》裡的斷髮場面,堪稱港式演技的活體教科書。明明劇本薄弱得可憐,被她那麼一演相當帶感。人家的黑化,需要的只是眼神而不是眼妝。要不是主配有別,魏瓔珞能不能活到30集要打個問號。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如果佘詩曼,是在女配的道路上盡情釋放演技。那麼林保怡,則是在新的劇集形態裡釋放魅力。從《瑪嘉烈與大衛》開始,林保怡開始在破格的攝影構圖裡浪遊。到了《嘆息橋》,這種長鏡頭對話和羅生門視角,更是在圈層劇的道路上狂奔而去。喜歡的奉為皋臬,不喜歡的被節奏勸退。

佘詩曼穩妥保險,林保怡多變激烈。視後作配的嘗試,從蔡少芬的《甄嬛傳》就被驗證行之有效了,發揚光大者則是佘詩曼。她們的出場,補足了內地缺乏演技派中年女演員的短板。內地的困境是,女演員人到中年還沒磨出演技,同時又不願作配。

視帝拍新品類劇,林保怡算是殺出血路的第一人。黎耀祥在去年的國產劇《鳳弈》裡,還在扮演類似TVB《大太監》的角色,終究保守了。好歹你也是兩連莊的視帝,步子再邁得大些無妨。

《金枝欲孽》的結尾,佘詩曼對張可頤說:“可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裡。”如今北上的TVB演員,就像是一群“離家者”。何處歇腳,哪裡安家,甚至是怎麼再就業,都是前代視帝視後們從沒考慮過的課題。

視帝嘆息

人到中年,內地小生的選擇似乎只有“油膩霸總”和“精英人士”。前者的集大成是黃曉明,後者的領軍人物是靳東。其實他們只要觀察林保怡,就會知道還有別的出路。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身材不行,臉蛋不佳,可就是蘇斷腿。如果說陳豪是時丑時帥(看角色)的話,林保怡應該就是靠著氛圍一直帥。其實男演員的競爭力,過了鮮肉期後全靠氣質和魅力撐著。

在《瑪嘉烈與大衛》裡,看一臉就覺得林保怡在感情裡處於劣勢;而到了《嘆息橋》,又轉變成敏感多疑的樣子。尤其是那句“一直以為我們中出了第三者,想不到我自己才是那個人”,臉油肚肥的中年男子實慘讓人心疼。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嘆息橋》的氣質,和擔任製片的林保怡本人類似。表面肅穆平靜,內裡卻有著迷人的繁複。林保怡試圖用羅生門的方式,來講述同一時空下的不同事件碎片。個體在面對生活時的狹隘,緣法在交錯中的因果,看完只餘喟嘆。

一個演員的職業邊界,最遠可以到達的地方。從《嘆息橋》來看,絕不是跨行當什麼導演,而是努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劇集土壤。徐徐展開的故事,甚至有時拋棄了港劇最在意的衝突。溫吞曖昧的長鏡頭,趕客的同時也最大限度接近了凡俗視角。

張韶涵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林保怡有一個隱形的玻璃櫃。《嘆息橋》構圖那種gay gay的小怪癖和強迫症,很難相信沒有林保怡的“品控”在裡面。2014年的《雙雄》,算是林保怡走的“回頭路”。和連奕名的雙男主諜戰戲,四平八穩卻也少了進取的銳意。

他一直對演戲很有想法,奸角和渣男演得不少。《壹號皇庭4》裡大反派律師Calvin,為了錢不但陷害陶大宇,還騙了陳芷菁的感情。播出時甚至有觀眾,捉住街上的林保怡開罵,可見演得有多傳神。

第一次拍電視劇《男盜女差》時,毛舜筠教了林保怡很多。這是TVB過去讓人感到驕傲的代際傳承,如今的斷檔讓人頗為可惜。

他是最早的整容演技教父,《金枝欲孽》《火舞狂沙》《珠光寶氣》《讀心神探》都長了一張風流不下流的臉,和女演員的對手戲更是氛圍炸裂。而他的微博、抖音常以BH(Be Happy)結尾,倒頗有一種反差萌。

某次網友提醒沒加BH,還轉發了:“颱風泥石流呀大姐。”是不是有那種國配港劇的味道了?2001年到北京拍戲被大爺說中國人不會說普通話後,就下決心買書自學,巔峰時期五個QQ號和朋友聊天練拼音。愛好是在北京坐地鐵遛彎兒,感覺已成佛系老大爺。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視後正妻

16年前,《金枝欲孽》中的佘詩曼以貴人的身份離開紫禁城。而當她再度換上宮裝,已是《延禧攻略》的繼後。還是喜歡扯人照鏡子,但服務對象已經從黎姿換成了譚卓。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從《延禧攻略》到《鬢邊不是海棠紅》,於正給佘詩曼定製了“美強慘”的正妻形象。不管她們作為妻子的業務能力多強,丈夫總是心有他屬。當皇后的時候,被大豬蹄子坑了。當商賈閨秀,又被捧戲浪子騙了。

作為穩定的事業輸出,程鳳台出事的時候,佘詩曼要獨立撐起家業。面對生意扯皮者,直接撂一句:“還有哪個不怕結仇的,敢來胡攪蠻纏,儘管試試。”

面對“半個情敵”商細蕊,嘲諷也要不失風度:“唱旦的胖了身子還能看嗎?我讓老媽子做張素菜單給你,清減清減。”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事業成功,感情失敗,如此定型容易讓人生厭。但佘詩曼拿捏起來,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只花了半個月時間參與的《延禧攻略》,聽起來像是流水線作業。可佘詩曼自己看結局的時候,也在臺下抹淚,可見快準狠並不等於欠質量。

從演藝經歷看,佘詩曼並非天生的演員,她只是天生的超額付出。1997年,剛出道的她簽約無線拍了《雪山飛狐》。由於不是科班出身,受到不少嚴厲批評,港媒甚至說嬌嗲的臺詞是“雞仔聲”。

而同樣欠佳的起點上,一年拍了100集的佘詩曼可以練出演技,一年軋戲軋了五六部劇的內地演員卻控訴環境無法讓人成長,著實令人疑惑。佘詩曼之於TVB的意義,也算是一種產業模式的驗證:沒有絕對天資的演員,也有登頂的可能。

說她雞仔聲,就每天大聲朗誦報紙半個小時;說她不會演戲,拍《刑事偵緝檔案Ⅳ》的時候,對搭檔陳錦鴻的稱呼就是師父;到現在,即便是用了配音的《鬢邊》,為了對上口型她還是努力學習東北話,連“活醜醜”都不在話下。視後蔡少芬,請出來做筆記。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一般來說,香港演員內地發展需要一部爆款劇做敲門磚。鄧萃雯是《巾幗梟雄》,佘詩曼則是《使徒行者》。相比因為新《還珠》而錯過《甄嬛傳》的鄧萃雯,連拍於正劇的佘詩曼要幸運得多。

合拍探疑

如果你看過黃宗澤的《飛虎之雷霆極戰》《飛虎之潛行極戰》《守護神之保險調查》,就會感慨TVB和內地視頻網站的合拍劇怎麼這麼難看?再加上那種很失真的濾鏡,更是沒了港劇滋味。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不管是林保怡還是佘詩曼,他們沒有選擇典型的TVB合拍劇的決定是對的。因為現在不是合拍的TVB劇,其實也很難看(沒錯,說的就是《法證先鋒4》)。

合作方式上,TVB更像是單純的製片方,內地視頻網站則是版權採買方。在《使徒行者2》《溏心風暴3》《宮心計2》等劇中,TVB對劇集的質量仍有相當大的控制權。這也是為什麼合拍劇的主流題材,仍以蹭老IP為主。內地對於TVB自制新劇心有慼慼,認定了經典續集可以帶來前期的宣傳紅利。

前期走勢的確如此,續作們都靠著戲骨演員和IP知名度吸了一波流量。但越播到後面越乏力,整體的觀眾群未必比追翡翠臺的內地觀眾多。

“飛虎系列”就是弊病的集大成者:彷彿十年前的劇情,節奏拖拖沓沓,人物也臉譜化。當吳卓羲從衝動青年,變成了衝動中年,而且還沒有保持身材,能不讓人扼腕嗎?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鐵探》和《再創世紀》算是矮子裡的高子,但也有相同的短板:調色奇怪,不是TVB自己習慣的色調;轉場剪輯突兀,有時會加一些古怪片頭和雞湯語錄;人設不上頭,幾乎沒有出現過劇火角色更火的現象級作品。

以《使徒行者2》劇版為例,片頭從《雙城記》到黑格爾無所不引。唉,你是一個警匪劇,把自己弄得比《無間道》的“無間煉獄”還深沉要怎樣?關鍵是文不對題,劇集的內容完全撐不起前面的名人名言,花架子不要也罷。

合拍劇的一言難盡,買賣雙方不能各打五十大板。視頻網站精力有限,幾乎不可能深入干預TVB的前期製作。說到底,還是TVB本身能力露了馬腳。

從佘詩曼到林保怡,末代TVB浪遊記

試看梅小青回巢後的《宮心計2》《溏心3》《法證先鋒4》,哪一部沒有毀前作?《法證4》打著破案劇的旗號,演警察們的工作愛情故事,全程無推理。真要是這種“推理+愛情”的比例,內地劇就可以做到啊。近年內地崛起的懸疑類《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等,甚至有越過TVB的勢頭。

供需的理解差異,導致最後貨不對板。TVB以為用老IP加新濾鏡就可以,視頻網站以為老戲骨加換背景就能行。殊不知觀眾要的只是類型化的陪伴感,那份緊張之餘問你要不是吃麵的人情味。

時代年輪滾滾向前,視帝視後離散就業,合拍劇良莠不齊。TVB的輝煌也只剩背影,漸行漸遠漸無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