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雙隆村: 村如大船 屋如小舟

揚州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雙隆村: 村如大船 屋如小舟

空中俯瞰如同一艘大船

揚州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雙隆村: 村如大船 屋如小舟

磨盤連接成橋,猶如一條鐵鏈拴住大“船”

揚州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雙隆村: 村如大船 屋如小舟

船屋裡的彩色玻璃

【檔 案】

傳統村落: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

杭集鎮雙隆村

村域面積:0.1382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447人

形成年代:元末明初

主要民族:漢族

余光中先生說:“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在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鎮,有一個傳統村落,村如大船,屋如小舟,獨具一番風味。它叫雙隆村,也被人稱作“船村”,剛剛入選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

長1200餘米寬130米

村民雙手挑出的“船村”

“我們村就像一艘大船。”雙隆村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空中俯瞰,村子的形狀就猶如一艘大船,長1200餘米,船頭和船尾稍窄南北寬約80米,中艙最寬處達130米,三個村組分前、中、後三“艙”。

“船村”不是天然形成,這背後深深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原是長江淮水故道,從隋末到明初,長江主道南移,形成夾江兩岸低窪圩村地區。長江南移,為“船村”留下了肥沃的土壤,人們在享受饋贈的同時,也承受著江潮侵襲。為防範水災,“船村”先民用扁擔挑土填高地勢,並把這一區域填成了“一艘船”,挑築船形莊臺,寓意永避水患。整個村莊前河後港如舟泊岸,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船”。

“船村”形成還有一個優美的傳說。相傳“船村”長者一日夢見天邊飄來一片如舟祥雲,降落在“船村”。長者醒來感悟,於是召集村民依夢挑土築莊,莊臺分前、中、後三艙,中艙最寬,首尾稍翹,有桅杆、帆檣、錨墩、錨鏈。雖然只是傳說,但卻是“船村”先民的美好願望:水漲船高,不再受水害。

走進雙隆村記者看到,船村莊臺橫截面呈北高南低的梯形,居屋位中部,屋後高地植有連片竹林和高大樹木,以遮蔽冬日寒氣,村莊常年保持一種冬暖夏爽的宜居環境。這種將連片高大喬木作居屋背景,遠觀極似山巒屏障,巧妙地變無山為有山,營造出山陽之氣。

屋頂如“船篷”

傳統建築與西洋元素結合

雙隆村不僅村如大船,村落裡還有許許多多宛如小舟的“船屋”,李氏“船屋”是目前留存較好的一間,建造者李道林曾是民國長江客運申漢線“德和號”輪船上的大副,他一生與船為伍,對船情有獨鍾,他用畢生的心血把這座宅子打造成可以終生享用的船。

“這座建築的架構完全打破常規,整座建築形成‘前四後五’的樑架構。船屋外側灰色的磚牆上,還有一排‘鐵環’,好似船上繫纜繩的鐵環,進屋就代表著上船了。”長期研究“船村”的學者陳宜林介紹,進屋如同上船,人在屋內,有身在船上之感。

陳宜林介紹,船村民居的整體佈局與揚州市區不同,在主屋的一側或兩側增加了包廂建築。即在主屋之外,再加建坐東朝西或者坐西朝東的縱向廊房建築,對主屋形成包圍勢,故稱包廂。綿延的廂廊在每一進主屋的耳門處,用過街披屋與主屋相通,如此主屋、包廂、廂廊融為整體,不管驕陽雨雪,人均在廊下行走。

“這座宅子不僅有傳統古建元素,還有西方的元素。”陳宜林說,在清末民初揚州城裡少數富家住宅園林中,窗戶若採用幾片歐洲進口“彩色玻璃”,那往往是主人身份的象徵,體現屋主的富有與奢華。在船村的大副住宅書房窗戶上,也安裝了這種稀罕物。大門外的左邊迎面牆上有一座精美的福祠,福祠還嵌有一個海棠花框的小內壁惜字洞,這在揚城大大小小福祠中,絕無僅有。“船屋”打破常規的船篷軒式等設計,堪稱揚州老宅中的“孤本”。

修復現有古建築

傳承民俗和民族氣節

“船村、船屋是先人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要保護好,更要傳承好。”雙隆村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正修復村莊現有古建築,修復村莊部分歷史特色古建築,作為展示船村氣節文化、書香文化、建築文化、船文化的展示平臺。

“不僅僅是村落美、建築美,我們船村更重要的是氣節美。”陳宜林介紹,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揚州製造多起慘案,包括雙隆村村民在內的100多名杭集人組成抗日敢死隊奮勇反擊,最終慘遭日軍殺害,村民捨身取義的愛國事蹟流傳至今。

與此同時,這裡有著揚州市級非遺“車桅燈”民俗,已流傳100多年,是具有比較鮮明水鄉特色的民俗之一。過去,每年正月十三“上燈”之日,便會亮起“車桅燈”,遠遠望去,如桅杆上掛滿燈籠的“車桅燈”,成為揚州沿江沿湖鄉村最美的一道夜景。

通訊員 新城軒 記者 露莎 源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