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引言

夷陵之戰,是後漢三國時期,爆發在蜀國和吳國之間的的大規模戰役,戰爭的主要目的,便是討伐吳國,為關羽復仇。

蜀國清點將領,帶領軍隊奔赴吳國,吳國也整軍備戰,準備迎敵。與此同時魏國也抓住了機會,調整著自己的戰略,曹丕繼位後,利用吳國與蜀國的戰爭,完成了自己的稱帝大業,在西北地區建立了軍事防衛線,遏制了劉備的擴展,他還封孫權為吳王,支持孫權與蜀國作戰。

《三國志》中記載:"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靑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

對於曹丕給予的"吳王"封號,孫權沒有推辭,坦然接受了,如此一來,雖然將自己的位置擺在了曹丕之下,但是卻穩定了東吳和曹魏的關係,可以放下對魏國的防衛,騰出手來,著手準備與蜀國的戰爭。與孫權的謀略相比,戰爭的發起者劉備,卻是忙著操辦自己的稱帝大業,沒有進行詳細的戰略準備,北方地區的擴展也已然被魏國所阻攔,從而造成了蜀漢北方地區的後顧之憂。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曹丕篡漢稱帝

吳國的君臣向來較為齊心,在與關羽交戰的時候,孫權更是御駕親征,親自來到了前線。而為了方便決策以及旨意的傳達,孫權還將都城遷移,為東吳的軍隊對抗蜀國的軍隊,起到了鼓舞作用。在用人方面,孫權將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封為了宣城侯,帶領吳國的軍隊,與蜀國的軍隊正面交戰,與吳國君臣上下一心相比,蜀國君臣上下就略顯不足了。

蜀國剛剛向吳國宣戰時,孫權並未想與蜀國戰鬥,而是命令諸葛瑾給劉備寫信,請求講和,但是劉備沒有同意。吳國的軍事實力不弱於蜀國,兩者交戰誰勝誰負並不好說,諸葛亮知道這一點,但是卻沒有阻止劉備,客觀上支持了劉備的錯誤決策,蜀國的從事祭酒秦宓上書劉備,講明瞭厲害,試圖阻止劉備,卻被劉備抓進了監獄。在劉備看來,蜀國的兵力遠超於吳,正是這種錯誤的軍事實力判斷,造成了最終慘敗而歸的結果。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東吳遷都

張飛的被害與劉備的用兵策略

劉備在四月登基稱帝。但是因為二弟關羽被殺,他的登基大典,自始至終都沉浸在濃重的復仇氣氛中。所以登基大典並沒有舉辦的很是隆重,而是草草的走了一個形式,便結束了,登基稱帝之後不久,劉備便清點了軍士,率領軍隊正式伐吳。不過伐吳大軍尚未派出,三弟張飛又被部下所殺害了。張飛是蜀國軍中最高的將領,也本次討伐吳國的主將。張飛被殺,不僅僅使蜀國的軍事實力大減,也打擊了蜀國軍隊的士氣。

《資治通鑑》中記載:"漢主將伐孫權,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以其首順流奔孫權。漢主聞飛營都督有表,曰:噫,飛死矣!追諡飛曰桓侯。"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張飛被害

劉備率軍,自江州來到了白帝,與吳國的軍隊第一次交戰,得勝而歸,伐吳的形勢一片大好。正月,劉備率軍進駐秭歸,沒有受到阻攔,進而長驅直入,深入腹地。偏將軍黃權認為這種進軍速度不妥,容易被敵軍埋伏,上書勸諫劉備要穩紮穩打,但是劉備不僅沒有采納黃權的意見,而且還把阻攔軍隊的罪名加到了黃權的身上。

劉備命令吳班、陳式帶領水軍進攻夷陵,將長江兩岸和水道控制到了手中。同年二月,劉備率軍渡江東進,與吳國軍隊展開了戰術上的角逐。劉備駐軍,建立了數十屯,綿延七百里,勢與東吳相耗,而吳國將領陸遜見狀,率軍後撤,並不與劉備正面交戰。劉備又派出一路軍隊,以張南為先鋒,長驅東南,將孫權的侄子所率領的萬餘士兵包圍在夷道之中。伐吳之戰的開端,看起來是有利於蜀國的。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蜀國連營示意圖

陸遜的對策與吳國的反擊

面對來勢洶洶的蜀國大軍,陸遜並沒有正面迎戰,他先是派出了一小隊的士兵,與劉備交戰,藉此瞭解了劉備作戰方式與他的弱點,制定出了一個周密的抗蜀計劃。計劃共有三點:第一點是固守夷陵,夷陵若是失守了,荊州定然也會被攻破;第二點是劉備安營紮寨的位置有違地利,以火攻可以輕易攻破。第三點則是安慰孫權莫要擔憂,與蜀國交戰,不能輸了士氣。

六月,經過了周密的計劃,陸遜決定不再固守,率兵反攻劉備。陸遜先命令一隊士兵,進攻劉備的第一座大營,用來試探劉備軍隊實力,觀其營寨設施。以一隊士兵與劉備的大軍交戰自然是慘敗而歸,不過雖然先鋒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是陸遜卻從中窺出了端倪,他命令士兵各持火把,以火攻之,火燒連營七百里,一舉攻破了劉備。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火燒連營七百里

《三國志》中記載:"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

在陸遜的率領之下,吳國全軍出擊,齊攻猇亭,與劉備的軍隊交戰,一連攻破了蜀國四十餘座大營。劉備慘敗而歸,主將張南、沙靡柯戰死,將軍杜路、劉寧等被重重圍困,無奈之下只得投降了東吳。劉備退守馬鞍山,陸遜率軍緊追不捨,將其團團圍住。劉備趁夜黑率兵突圍,向西北方向逃走,才得以脫身。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白帝城託孤

蜀敗吳勝的原因

縱觀夷陵之戰全局,劉備的失敗,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劉備與孫權本是同盟的關係,但是他指使關羽攻打吳國,撕毀了盟約,與東吳交惡,在己方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時,便與東吳撕破了臉皮,致使東吳不得已之下向魏國稱臣,發動了對荊州的攻擊。關羽在荊州地區陷入了苦戰,劉備知曉後卻沒有及時的派兵支援,導致荊州失守,關羽被殺,沿江戰略要地也一併歸東吳所有了。

由於劉備的失誤,關羽沒有得到支援,兵敗被殺,而蜀將孟達投降了魏國,荊州北三郡被魏國所佔據,曹操雖然沒有佔據漢中地區,但是魏國的軍隊依舊把控著陳倉一帶,隨時可以再度出兵,因此,劉備不能將所有的兵力都派出來討伐吳國,不敢把驃騎將軍馬超、鎮北將軍魏延調往前線。如此一來,蜀國便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局面之中。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陸遜率兵

《冊府元龜》中記載:"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會大帝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

討伐吳國的戰爭,劉備的決策是有失誤的,軍師諸葛亮也難逃其咎,諸葛亮知道蜀國與吳國的兵力不相上下,誰勝誰負不能斷定,但是他沒有勸諫劉備三思而行,因為他想將荊州地區再度收回,他知道想要憑藉此次戰爭,擊潰東吳是絕不可能的,但是他認為,此次戰爭最少可以得到幾處城池,不料想卻落得了慘敗而歸的局面。

“失了盟友,沒了大將,身死名敗”,夷陵之戰耗盡了蜀漢的元氣

夷陵之戰

評價

關羽沒能守住荊州,被孫吳所殺害,劉備便要為二弟復仇,但他聽到曹丕已然登基稱帝,便又開始舉辦自己的稱帝儀式,草草地完成了必要的諸多程式之後,方才調動軍隊,按照一廂情願的原則作了初步的戰爭規劃,任命了左右大督、先鋒及各部將領,便匆匆出兵了。可見,他集中起來的以步兵為主的的軍隊並沒有經過認真地訓練,特別是沒有經過乘船水上作戰的訓練,從素質上說,雖非烏合,但乏機動作戰的能力。

而且伐吳之時,在謀士方面,法正已死,孔明被留在了蜀中,劉備的軍隊之中並沒有人能為他出謀劃策,在劉備的伐吳軍隊之中,只有黃權稍微通宵謀略,但劉備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武將方面,黃忠早亡,張飛在發兵之前也被殺害了,馬超、魏延需要駐守北方,防止魏國的軍隊來犯,趙雲沒有隨行,這一次伐吳之戰,沒有一位名宿大將隨徵。

劉備的軍力本就不多,漢中必須布以重兵防魏,又要分散出部分兵力,所以劉備伐吳的可用兵力,傾其所有,大約也只能調集四萬餘人,最多不超過五萬人。單從蜀漢和東吳的兵力上看,東吳也有著近五萬人,雙方基本是持平的,

但是在劉備眼裡,陸遜仍被看作是不諳軍旅的年輕人,所以他沒有過多的憂慮,劉備沒有具體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錯把劣勢當做優勢,缺乏應有的應敵之變,最終落敗。

自劉備謀劃著撕毀盟約,進攻吳國時,孫權也在計劃著如何將荊州收入囊中。吳國發兵進攻荊州,關羽不敵戰死,長江水域和周邊沿岸的戰略要地,已然完全被東吳所掌控了。劉備想要伐吳,只能沿江布兵,連營駐紮。但長達七百里的營寨,蜿蜒如同長蛇一般,無疑是使得本就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另外,曹丕趁蜀吳爭戰之機,接受孫權稱臣,封權為王,在客觀上等於支持了孫權,制約了劉備。由此可見,孫權之勝,勝在劉備的制軍之誤。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冊府元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