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低估的皇帝,為大唐盛世打下基礎,卻因太子之爭被李世民抹黑

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歲月中,共誕生了三百多位帝王,其中昏君不少,但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由於在亂世之中開創了一份基業,所以幾乎是有著雄才大略的明君,比如一提到宋朝我們就會想起宋太祖趙匡胤;一提到元朝就會想起元世祖忽必烈;一提到明朝就會想起明太祖朱元璋……

但凡事總有例外。我們一提到唐朝想到的往往不是他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而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至於打下大唐帝國地基的李淵,存在感好像極低,像個碌碌無為的昏君,唐朝的建立似乎和他沒關係,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最被低估的皇帝,為大唐盛世打下基礎,卻因太子之爭被李世民抹黑

李淵出生在一個精英世家,他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國柱。在那個時代,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所受到的教育、獲得的資源自是不必說,想成為庸才這實力也不允許呀。

果不其然,李淵從小就受到隋煬帝和姨母獨孤皇后的垂愛,從千牛備身(負責皇帝安全的高級武官)起步,再到監察各州的刺史,接著統領一方軍隊大破敵軍取得累累戰果,直到在太原太守的任上起兵反隋。

最被低估的皇帝,為大唐盛世打下基礎,卻因太子之爭被李世民抹黑

關於太原起兵到底是李淵的主意還是李世民的主意,史書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太原起兵是李淵自己的主意;《唐書》則記載,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主意,做為交換李淵答應日後立李世民為太子。

當時李淵被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監視著,很多事情不方便自己親自處理,身邊的兩個兒子自然就成了得力助手,做他的出頭鳥:在河東和太原兩地扶持自己的勢力,結交各路英豪,為起兵做準備。至於《唐書》的說法,則更像是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為了使自己能夠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讓史官做出的篡改。

最被低估的皇帝,為大唐盛世打下基礎,卻因太子之爭被李世民抹黑

我們不能否認李世民在大唐統一戰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但也不能就此說李淵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皇帝。

都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即位後的李淵專注於處理內部事務和新帝國的制度建設。武德七年四月一日,李淵宣佈大赦天下,在當天他就廢除了隋朝的嚴刑峻法,頒佈了對後世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都有重要影響的《武德律》。確定了上層建築,當然少不了經濟基礎,不久後他就恢復了均田制,確立了租庸調法,這兩項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後來,他又改革了科舉制度,讓國家能夠選用真正的賢才;確立了府兵制,為國家提供了穩定的兵源。由此不難看出,李淵並不是一個平庸無能的皇帝,相反還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皇帝。

那麼,為何李淵在後世的史書當中被如此的貶低呢?這怪不得別人,一切都是李淵自己種下的苦果。唐朝統一戰爭的時候,李世民一直在前線帶兵打仗,在軍中威望極高。李淵登基後還是按照傳統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就此一發不可收拾,但做為父親的李淵,並沒有妥善處理,而是玩起了平衡策略。

最被低估的皇帝,為大唐盛世打下基礎,卻因太子之爭被李世民抹黑

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悲劇發生,李淵不得不被迫退位,當起來太上皇,直到公元635年,於垂拱前殿,孤獨死去,時年69歲。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大唐創業起居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