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籤“管或不管”協議,家長很為難?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隨著疫情防控態勢向好發展,各地陸續開學,"熊孩子"、"神獸"們也開始紛紛歸籠。然而,伴隨著開學工作的展開,除了正常的教學以外,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痛點——

師生矛盾。

4月8號,在江蘇省淮安陽光中學一高三教室,一名學生違規帶手機進教室被發現。按照之前家長與學校簽訂的禁止帶手機到校的協議,班主任老師要求學生上交,但被學生拒絕了。在爭論中,老師衝動之下,掌摑學生並當眾摔壞手機,最後老師被停職並做檢查。

學校要籤“管或不管”協議,家長很為難?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誰是誰非,實在沒有太大的討論價值,因為大家都知道學生不該帶手機到學校,老師也不該打學生、摔手機。但是,面對一名即將高考的高三學生還在課堂玩手機,作為高三的班主任該不該嚴格管教?如果班主任不管,又會帶來怎樣的蝴蝶效應?

這樣的矛盾在教育中時常發生。鑑於這樣的情況,有網友反映,有的學校要與家長籤一份"管"與"不管"的協議,這可把家長難住了,不知怎麼辦才好?如果你是家長,你會籤嗎?

說實話,如果小編是這所學校的家長,是很願意籤的。這有什麼為難呢?老師不是屠夫,而是塑造靈魂、引領成長的啟迪者,學校不是牢獄,而是培育全面發展的學生所在。讓家長籤一個管教協議而已,又不是籤賣身契,這也感到為難,只能說明這樣的家長是一個潛在的"問題"家長,是學校和老師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

學校要籤“管或不管”協議,家長很為難?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隨著家庭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越來越多元化,老師與學生之間,學校與家長之間,矛盾越來越多。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種進步,但也是教育被綁架的傷痛。

1,家校矛盾日益突顯,是教師的無奈,也是教育的悲哀。

去年,一個學生上課時違反紀律,老師打了他手板,手打紅了。於是家長到學校鬧事,要求老師道歉,並要求90度鞠躬。遇到如此嬌氣的學生和霸氣的家長,老師該怎麼辦?管也不好,不管又不行。

現在的孩子確實比較金貴,說不得,罵不得,更動不得。專家說要春風細雨,校長說要教學成績,家長說既要成績也要講方法,大家的要求都沒錯,但卻把責任都落在老師身上,而老師無疑又是其中最弱勢的一群人。

面對重重壓力,老師既不敢懈怠工作,又不敢過於嚴格管理學生,在長期的無奈之下,很多老師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佛系,對一些違規的學生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教育教學本來就是一項共性與個性兼顧的工作,需要每個老師發揮自己的特長,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樣才能避免刻板的模式教育。

但是,在各種壓力下作出的無奈妥協,不僅壓制了老師的成長空間,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消極影響,而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學生。

學校要籤“管或不管”協議,家長很為難?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2.人人皆行家,滋生了一批自以為是的家長。

2019年6月19日,安徽銅陵的周安員老師正在上課,一女生和一男生突然打了起來。周老師上前拉架,拉住男生的手並將其按回座位上。事後,家長認為孩子受了傷,去做了CT,學生無礙。但家長要求周教師賠禮道歉並承擔檢查費。周老師認為家長無理取鬧,就報了警。

警方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勸說周老師承擔學生檢查費。但周老師認為自己沒錯,堅持不同意道歉和賠償。為了息事寧人,他丈母孃就掏了930元來賠償。周教師想不通,最終以自殺對"不公平"發出了無聲的抗議。

今天的家長大多都經歷過比較完整的教育過程,導致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有充分的發言權,甚至還自詡為"專家"。殊不知,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早已發生了改變,不管是學生個體還是成長環境,抑或是教育資源,今天跟以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

有部分家長,他們總在自以為是中無視教育的內涵,在故作姿態中對教育說三道四,在妄自尊大中對教育指手畫腳,這樣的家長不能說是子女教育的失敗者,但大多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自誤"者,也會在不久的將來為自己的行為,默默吞下苦果。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難道還少嗎?

學校要籤“管或不管”協議,家長很為難?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3.為什麼校鬧事件多發生在三四線城市,而不是一二線城市。

去年7月,山東五蓮二中的楊守梅老師因用書本懲罰逃學的學生,被家長告到學校。學校對楊老師作出處罰:當面道歉、取消當年績效獎金、取消當年評優資格。

但家長仍不依不饒,再次鬧事,並提出新的條件:開除楊老師,索賠30萬,並保送孩子上一中(當地最好的中學)。面對如此無理的要求,五蓮縣教體局竟真的追加了處分:不再聘用楊老師,並將其列為失信人員。


梳理近年來的校鬧事件,或者說是師生矛盾,發現一個明顯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三、四線城市,而甚少聽聞在一、二線城市發生。這個奇怪的現象,難道說明了一、二線城市的家長都不懂教育,還是說不心疼孩子?不,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們懂教育,心疼孩子,才能更理性地看待教育中的問題,更理性地對待孩子的成長。

大城市的家長,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和競爭,在磨練中拓展了他們的眼界和視野,讓他們更明白教育之於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了孩子的學習,他們可以一擲千金買學區房,可以節衣縮食報特長班,可以為了一個機會,陪孩子通宵達旦……正是因為太多付出,他們才知道教育規則的重要性,才知道教育規範的必要性,才知道尊師重教,也才更知道要珍惜當下。

然而,三四線城市的部分家長,缺乏競爭意識,缺乏壓力,往往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下,根本搞不懂教育,卻要賣弄自以為是,從不檢討自己的錯誤教育,也不自省自己的培養責任,反而熱衷於挑刺,對教育輕則指手畫腳,重則上綱上線。眼界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在這部分家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

致。

學校要籤“管或不管”協議,家長很為難?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4.教育需要共勉,和諧需要共情。

說到學校要求家長簽訂"管"與"不管"的協議,這雖不是最佳的管理方式,但卻是"校鬧"現象下的無奈舉措。有的家長會毫不猶豫地籤,有的家長會毅然決然地反對,籤與不籤這都是家長的權利與自由,但對於心懷顧慮的家長來說,學校也不會勉強,這樣起碼可以讓老師不會因學生成績差而愧疚。

其實大家都明白,籤協議只是一種契約,一種約束,其目的只是讓家長能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並不是簽了協議後,老師就可以每天對孩子又打又罵。如果孩子違反了紀律,最多實施必要的懲戒,現在的老師誰還會傻到無故去體罰學生?這樣的道理如此淺顯,怎麼還會有家長感到為難呢?不客氣地說,這樣的家長是不合格的家長。

老師和家長因孩子而結緣,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應該在共勉共情中彼此成全,而不是相互指責和為難。要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誰的成長不經過一番磨鍊和挫折呢,如果讓孩子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何時才能長大?

學校要籤“管或不管”協議,家長很為難?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寫在後面:

時代在變化,但教育的宗旨並沒有變化。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授業解惑,還需要傳道引領,這個過程僅靠某一方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作為老師,左手是責任,右手是未來;作為學生左手是學習,右手是習慣;作為家長左手是義務,右手是權利。這麼多隻"左手"與"右手",如何才能緊緊地握在一起形成教育的合力,值得我們每個人理性思考。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

關注“豆爸侃教育”——說教育事,解教育規,做教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