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固始科舉狀元吳其濬:史上唯一狀元科學家

作為狀元高官,在繁忙的公務之餘,吳其濬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鉅著,堪稱中國學術史上的奇蹟。

吳其濬畫像

  高考結束的第二天,一個關於狀元的微信在朋友圈瘋轉:  “這兩份名單你認識多少:  第一份: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劉子壯、王雲錦、陳沆、劉春霖。  第二份: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袁世凱。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曉:前一份名單上全是清朝狀元;後一份全是當時落第秀才。謹以此文寬解所有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人生處處是考場,人人可以圓夢。”  這個微信乍一看很震撼,仔細一看經不住推敲,認真想想又覺得很有道理。  經不住推敲的有三點。首先,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等人並不是“清朝落第秀才”,他們入清後拒絕科考,甚至“以死堅拒”.第二,傅以漸、畢沅等人雖然如今知名度不如吳敬梓、蒲松齡,但他們的仕途和學問都很成功,傅以漸後代人才輩出,傅斯年即是他的七世孫。第三,科舉1300年,狀元不過五六百人,落第者以十萬百萬計,數量相差如此懸殊,這兩個群體有可比性嗎?  儘管如此,這個微信的主旨卻很有道理:別太把考試當回事。考試考的只是書本知識,而人生需要歷練,也需要機遇,考第一未必成才,落榜也還擁有海闊天空。李漁、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等等,正是放棄科舉,才擁有了更廣闊的人生。  中國人過去太看重考試,太看重科舉了。因為對古人來說,科舉是“華山一條路”。  傳統社會是官-民二元結構,“官”是一種稀缺資源。科舉制度提供了“讀書-當官”、向上流動的途徑,吸引了幾乎所有知識分子終生孜孜以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些話曾深入人心,反映出全社會對科舉的熱望。  當社會需要多元化的時候,科舉過於強大的影響力就成為一種束縛和阻礙。而明清科舉以朱熹注四書五經為標準教材,採用八股文考試,全天下讀書人畢生精力投入其中,科舉無意之中成為人才的牢籠。而在同一時代,西方年輕人則有很多人生選擇:當海軍、當工場學徒、當藥劑師,甚至當海盜,都是有前途的職業。  “科舉是封建社會成熟完備的選官制度。”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穆朝慶說,“晚清時期,不是說這個方法陳舊了,只能說考的知識陳舊了,指揮棒指錯了方向。”  有趣的是,在八股取士的清代,河南唯一的狀元吳其濬卻成為著名植物學家。據鄭州大學王興亞教授介紹,在1300多年科舉史上,這是唯一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卓越建樹的狀元。  

丁憂八年研究固始花草  固始城關鎮中山大道北側,一座兩層小樓青磚灰瓦,紅漆雕欄,氣度雍容安閒。這裡是清代狀元吳其濬的故居。清代兩百多年,河南僅有這一個狀元。  與唐宋相比,明清河南狀元人數急劇下降,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隨著政治中心遷走,河南也失去了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僻處一隅的固始吳家,卻是河南清代科舉的一抹亮色,吳其濬的祖父、父親、兄長都是進士,母親是翰林院庶吉士許家齊之女。  生長在這樣一個科舉世家,教育條件極為良好,加上自幼異常聰穎,吳其濬21歲即考中舉人,7年後,即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他更是高中狀元,使家族三代積澱結出碩果。隨後,吳其濬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此時他父親吳烜任禮部右侍郎,哥哥吳其彥任兵部右侍郎,父子三人均供職於朝廷,一時榮耀無比。  中狀元四年後,吳其濬的父親不幸病逝,他與兄長奉柩歸裡,在家丁憂。孰料家裡連遭喪事,他哥哥和母親先後辭世,吳其濬連續在家丁憂八年。這八年,從32歲到40歲,正是人生黃金年齡,如果換其他人,可能就虛度光陰了,但一個特殊的愛好,反而成就了吳其濬。  吳其濬對植物有著特殊的興趣,據說這興趣源自一種神秘水果的魅惑,這位狀元似乎也是個“吃貨”.大約十來歲時,吳家來了位遠方的客人,帶來一種新奇的水果,看著像鴨蛋,吃起來像橘子但味道更好。吳其濬很好奇,這是啥東東?問父母,父母皆不知,問客人,客人說是別人送的,自己也說不上名字。這激發了他強烈的好奇心,從此對五彩繽紛的花花草草都有了異乎常人的興趣。  丁憂在家,有了大把的時間,既不用鑽研八股文,也無俗務纏身,吳其濬的個人興趣得到了釋放的機會。回到固始的第二年,縣城東邊的史河兩岸,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這裡“東瞻大山,西望城郭,史水自南逶迤而北,河干蒹葭,秋時如雪……兩岸人家多以種桃為業,數十里如絳霞”,“恐桃源洞未是過也”.吳其濬在河邊買了大片田地,“堤上種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株”,同時建茅屋數間,“半藏農具半藏書”,“亦種奇花亦種菜”,他將植物園命名為“東墅”.  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吳其濬即借閱到大量有關植物學的古代文獻,在“東墅”,他一面靜心閱讀這些古籍,細加考辨,一面親自栽培、觀察各種植物的生長,同時還時常背上乾糧到野外,對家鄉各種花花草草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他的植物學名著《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初稿的主要框架,大約就是這個時候寫作的。

  宦遊天下成就科學名著  服喪期滿,吳其濬回京任職,他清廉、勤政、能幹,道光皇帝曾給他八字評語:“學優守節,辦事認真。”因此仕途十分順利,先後出任禮部、兵部、戶部侍郎等職,這時他已以植物學知識淵博著稱,道光皇帝曾拿出宮中罕見植物讓他辨識,並詢問他黃瓜始於何時等問題。  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吳其濬開始外放為封疆大吏,先後出任湖南、浙江、雲南、福建、山西巡撫,並曾署湖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可謂“宦遊半天下”.這段時間,吳其濬政績出眾,頗得朝野好評。這位大員對吃喝玩樂、收受賄賂、玩弄心眼、拉幫結派沒興趣,而對各種工程技術有著濃郁的興趣,他曾深入雲南礦區,總結采礦和冶煉生產,寫出《雲南礦廠工器圖略》、《滇南礦廠工程圖略》,除記載雲南礦產資源外,還對礦物知識、採礦技術進行研究探討,是中國礦業工具和礦廠經營管理最早的專著。  吳其濬最大的興趣和成就,還是在植物學領域。宦遊大半個中國的生涯中,他充分利用業餘時間,深入實地觀察各種植物,採集標本,並繪出圖譜,描述其形態和生長情況。這項工作長期而艱苦,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有的植物在湖南沒找到,到了雲南才找到。有的長期尋找仍難以採集,令他耿耿於懷,在《植物名實圖考》卷六“油頭菜”條下,他寫道:“餘屢至,皆以深冬,搜採才所得,至今耿耿。”  吳其濬還將一些野生植物移栽到盆中,觀察其形態和生活習性。這位正省級高官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山野大澤,向農夫和藥農請教,甚至向放牛娃請教,“蔽”有結實和不結實兩種,就是他從放牛娃口中知道的。真正的不恥下問,真正的海納百川,這樣的心態和艱苦努力,讓他收集到民間海量的植物知識。  吳其濬政務繁忙,白天處理公事,晚上伏案寫作,長期辛苦工作,使他積勞成疾。為了集中精力完成鍾愛的著作,他在山西巡撫任上請求辭職,可惜上天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還沒回到固始,他就在山西病逝了。  其時,他的《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尚未完全整理好,繼任的山西巡撫陸應谷對吳其濬十分感佩,用了兩年時間整理遺稿,並校勘印行,完成了吳其濬的遺願。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以記載文獻為主,共22卷,收集古代與植物有關的文獻800餘種;《植物名實圖考》共38卷,記述植物12大類1714種,比《本草綱目》多500多種,也超過了歷代本草,是歷史上記載植物種類最多的著作。這本書所記植物分佈19省,其分佈之廣,也是前所未有。尤其所繪圖譜精美準確,廣為人稱道。該書曾被翻譯為德文、日文、英文,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  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一位狀元高官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巨著,堪稱中國學術史上的奇蹟。 (全文完)  本文的採寫工作,得到河南省社科院穆朝慶研究員、鄭州大學王興亞教授悉心指教。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