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接種疫苗 共築健康屏障

4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及時接種疫苗共築健康屏障”。為廣泛宣傳接種疫苗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意義,我市醫療機構將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向市民提供兒童預防接種的相關資訊信息,提高市民廣泛參與預防接種的意識。

記者從市疾控中心瞭解到,目前,兒童疫苗分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兩種。一類疫苗,又叫計劃內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劃免疫,屬於免費疫苗。一類疫苗是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種類。二類疫苗,屬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不同狀況及家庭經濟狀況由家長自願決定是否接種。常見的二類疫苗有甲肝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為什麼要給兒童接種疫苗?據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寶寶一出生,嬌弱的身體就面臨著幾十種疾病的威脅。如小兒麻痺症、甲肝、乙肝、麻疹、風疹、肺炎、腦膜炎等,每種疾病都是新生兒健康成長的重大隱患。那麼,寶寶體內如何獲得抗體呢?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自然免疫。孩子在胎兒期通過胎盤、臍帶從媽媽體內得到一些抗體。第二種是通過患病的方式獲得免疫。比如,孩子得了麻疹,體內便有了抗體,很可能一輩子不會再得該病。第三種是通過接種相應疫苗,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預防接種是控制傳染病較為經濟、有效、安全的方式。

目前,我市兒童主要接種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等免費疫苗。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反應輕重也有所不同。在打疫苗時,有些家長帶著患病的幼兒去接種,或者本該接種疫苗的兒童錯過了接種最佳時間,為一些疾病的侵襲埋下了隱患。因此,醫療機構要加大力度,全面、科學、有效地傳播疫苗知識和接種常識,幫助家長為孩子及時、規範接種疫苗,杜絕疫苗信息傳播中不科學、片面、甚至誤導的情況發生。

為減少或減輕接種反應,家長應全面掌握兒童體質狀況。如發現兒童有過敏史,有癲癇等腦病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種;如兒童患有溼疹、疥瘡等皮膚病,正在發高燒,患有其它疾病尚未痊癒,營養不良,體弱等,則暫時不能接種,待恢復健康後再接種。

孩子接種前,家長要給孩子洗澡,換乾淨衣服,向醫生說明孩子健康狀況,經醫生檢查確認沒有接種禁忌症時方可接種。孩子打過預防針後,要適當休息,多喝水,不要做劇烈運動,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暫時不要洗澡。有時孩子會出現接種反應,如輕微發熱、哭鬧等,一般在1至2天就會好轉;如反應加重,應及時就醫。本報訊(融媒體特約記者廖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