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1.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他們根本不知道我的病有多嚴重。”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網絡新聞圖片

這是石家莊13歲抑鬱症少女在吞藥自殺前留在微博上的話,類似的話還有很多,讀後讓人心痛淚目!

事件大致是這樣的:13歲的小美曾經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上小學時成績優秀,因為性格開朗,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平時和父母的關係也很親密,還經常在爸爸媽媽面前撒嬌。

但是升入初中以後,因為學業壓力劇增,緊張的學習生活和嚴重的睡眠不足導致小美產生了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問題。小美經常頭痛,感覺看不到希望,不想活了,情緒很悲觀。在發現了孩子的異常後,小美的父母帶孩子去醫院進行了檢查,確診了抑鬱症。之後小美入院接受治療。就在一切看起來都向好的方面發展,父母和小美商量好要重回校園時,小美選擇了在回校前一天晚上吞藥輕生。

後來,小美的父母通過小美的微博才看到一個真實的女兒,真正體會到了女兒在患病期間所承受的心理煎熬和絕望。

“微博的內容讓我心裡一陣抽搐,孩子這段時間太難了。”

但令人惋惜的是,這份理解來的太晚了。

有專業的心理治療師表示,“小美在自殺前反覆發微博甚至求助,說明孩子並不是真正想死,只是想要被看到,被理解被幫助。”

小美沒有向自己的父母和老師求助,反而求助於虛擬的網絡,只是因為她堅定地認為父母根本無法理解真正的自己,無法體會自己的真實感受。

2.

心理諮詢師黃家良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對方是怎麼感受的。感受的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最重要的。”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小美的父母看到的是小美的病情慢慢好轉了,可以重新回到學校重拾學業了,但小美真實的感受卻是她想退學,但又清楚的明白退學後根本沒有什麼出路,而且父母是堅決不同意的。

小美的真實感受被病情慢慢好轉的表象掩蓋了,而小美和父母也很少對彼此的感受做深入的溝通,小美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促使她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結束這場“對抗”。

3.

武志紅說,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於交流並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親子關係中,孩子的感受能被父母感受到,這一刻,孩子會覺得自己被看到了,是真實的存在的。愛,就發生了。這份愛不僅是父母對孩子的理解之愛,更有孩子因為被理解被接受而對父母的愛。

相反,忽視孩子的感受,或者否認孩子的感受,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沒被看到,彷彿不存在一般。這樣的孩子又如何會有一種歸屬感和價值感?沒有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4.

有人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感同身受,所以終究沒有人會真正理解自己。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任何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他的感受也是獨一無二的。

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忽視孩子感受,或者否認孩子感受的藉口。有的時候,重要的不是一定要達到最終結果,而是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我們究竟做了什麼,又做了多少努力。

5.

理解孩子的感受,從培養自己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識開始。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武志紅說,中國的媽媽第一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識,第二即便有了這一意識,但因與自己的感受缺乏鏈接,而難以給孩子的感受以確認。

因此,理解孩子的感受,從培養自己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識開始,給孩子一個傾訴的窗口,也給自己一個傾聽的機會。

6.

帶著耳朵和心,運用積極的傾聽去跟孩子溝通。

積極的傾聽是觀察並傾聽感受,然後將感受映射回去的藝術。積極的傾聽並不需要我們贊同孩子的感受,但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聽到了,被理解了。同時也讓孩子感覺到信任自己的感受是可以的。孩子都渴望被認可,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包括任何一種感受。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有那麼幾次,因為特殊原因我去接大寶放學遲到了。大寶見到我後,很不開心,還會哭鼻子,對我生氣地大叫道“你怎麼又來晚了?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有時候,還會拿頭撞我,以此表達他的“憤怒”。

我對大寶說“媽媽來晚了,只剩下你一個人跟老師在那等,你肯定很難過。如果是我,我也會跟你一樣生氣。我知道你撞我並不是真的要傷害我,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

同時,積極的傾聽,是一種對感受的認可和理解,而不是評價。

7.

放下我們的“座標體系”,站在孩子的角度“感他所感,想他所想”。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放下我們的“座標體系”,是指不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不要站在自己的視角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如果我們渴望理解孩子,就必須嘗試進入孩子的“座標體系”去看待問題。

即使我們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感同身受”,但也請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感他所感,想他所想”。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最後:

有時候,我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感受,無法做到“感同深受”,不是因為我們缺少理解感受的能力,缺少理解的機會,而是因為我們在內心根本不願意去理解,缺少放棄自己感受而認可孩子感受的勇氣。

放棄自己的感受,認可孩子的感受,然後從孩子的角度做選擇,做決定,可能意味著父母要轉嫁一部分“權力”到孩子身上,而對於想擁有絕對控制權的父母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13歲抑鬱症少女吞藥自殺:三個步驟教你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

但美好的事情往往發生在當你選擇放棄一些東西時,比如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