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導言:

又是一年立夏節。每到入夏的時候,家裡的老房子經常停電。這個時候,媽媽就要開始埋怨我,沒有提前準備好蠟燭。我說我不需要蠟燭啊,我的智能手機有電筒。可是媽媽卻不會使用。

媽媽說,過去她和外婆生活在大山裡,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燈和蠟燭她經常晚上坐在煤油燈前面,聽外婆講故事;講完一個又一個,講完一個又一個;講到她瞌睡來了,想去睡覺的時候,發現鼻頭都被燈油燻得黑乎乎地,活像一個小煤球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近代煤油燈

我聽完想笑又不敢笑不過,也因此對從前的照明方式感到好奇。忽然又想到,以前背李白的《長相思》和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裡面有關於古代油燈、蠟燭的詩句。於是就翻了翻相關資料,發現古人夜間照明的工具繁多,使用的方式還花樣百出

有人在菜油燈下寫情詩,有人在石“路燈”下思佳人。還有人建三十丈“燭臺”求愛,又有人造巨型“輪燈”過狂歡節。古代人照明趣事,怎一個精彩了得!

一、“孤燈不明思欲絕”,古代日常照明中的燈

咱們中國最早的燈具,是從上古火把演變過來的。

古時候,人們通過打獵來維持生活。為了追捕一隻獵物,有時候要從傍晚一直奔跑到日落。天黑看不清方向,辛苦追趕了很久的獵物可能就此消失。於是人們製造了火把。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古代銅燈盞、銅燈碗

後來,生產力提高了,人們漸漸能夠吃飽飯。精力充沛之後,晚上就不想睡得太早,於是開始思考人生。

古詩有云: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人的一生,不過是短短的百年,卻承載十輩子的憂愁和痛苦。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不抓緊時間,夜宴、賞花、撫琴、斗酒呢?窮苦的人們雖然沒有這份雅興,但是也希望利用夜間來打漁、採茶和養蠶。於是,聰明的古人就發明了油燈。

中國至遲在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燈具照明瞭。已知最早的燈具,是1975年河南鄭州出土的商代盂形陶燈。不過北魏以前普通的中國人,是用不起這種燈臺的。

許多時候,窮人家只能將油料灌進陶碗、瓷盞裡面,添上一根龍鬚草燈芯,就製成了照明的燈具。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瓷燈盞、燈芯草、燈蠟(蜂蠟)

古代燈具的燃油,是動物油脂,或者烏桕油、芝麻油、桐油、菜籽油、亞麻籽油和棉籽油。

一開始植物油沒有普及時,用不起動物油也沒有燈草的百姓,在火塘中焚燒一種叫“麻蒿”的植物來照明。

到了北魏時期,也就是《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所處的那個時代

,榨油的技術得到了提升,植物油開始普及了,民間才開始大量使用油燈。

唐代李白作《長相思》說,“孤燈不明思欲絕,憶君迢迢隔青天”。一想到他當時極有可能是坐在一盞“菜油燈”或者“芝麻油燈”下面創作時,我心中的感覺就十分微妙了。幸好,李商隱寫“蠟矩成灰淚始幹”的時候點的是蠟燭。

蠟燭是在秦漢時期,曾經以“貢品”的形式出現。

《西京雜記》中記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枝”。可見在漢高帝時,蠟燭還是珍貴的貢品。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漢代的金屬燈臺

到了魏文帝時期,蠟燭已經普遍為貴族所採用。宮廷中出現了各種立式、臺式和多枝結構的蠟臺,以及採用蠟燭為光源的精美宮燈。不過蠟燭普及到民間,還是得等到唐宋之後

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古代的公用石燈

古代的燈具有很多種。根據放置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燈臺、燈柱和掛燈。掛燈又分為壁燈、燈籠和風燈等等。根據燈具的“科技特色”,還可以分為普通油燈、省油燈和無影燈。

但是無論它們的外形、材質和特點如何,大部分的燈都是私家使用的。不過從南北朝起,中國逐漸開始有了一種公共照明用燈,它就是石燈幢。

石燈幢是隨著佛教的石塔一起傳入中國的。

《佛學大辭典》中說:燈是佛教六供具之一。另五種為“花、香、湯、果、茶”。佛經有云:“百千燈明懺悔罪”。點一盞明燈,禮佛參禪,才顯得虔誠。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左為明代石燈柱,右為日本奈良“長夜燈”

這種佛教的石燈幢,中間留有孔洞,既可填放燃料以供香客照明,也可以達到鎮魔的作用。石燈幢最初只是立於佛寺的大門前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它的優點。就把它改造成不同的形狀,搬到市集口、石橋邊、庭院中,甚至是江河湖泊上

;方便夜遊人和夜航船。

明朝的時候,石燈幢和燈柱用做路燈,已經十分普遍了。明代朱長春作《湖上晚歸》說:“孤塔鐘聲外,長橋燈影邊”。孫淳《倪君益以燈字索詩》說:“歸去但逢漁火出,夢中猶認六橋燈”。可以想象得到,明代在路橋之上設置公用石燈幢,是極為普遍的事。

民間如此,在宮殿之中更是如此。在故宮裡,過去就有不少漢白玉製成的石路燈。它們白玉為臺,銅為樓。上面銅絲造門。每晚都有太監檢查石燈的油料使用情況。後來玻璃普及起來,就不再用銅門,改用玻璃門了。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西湖的水上石燈

再後來,因為故宮經常失火,再加上一些其它原因。宮中才把大部分的石燈停用。

但是在民間,依然保留了石燈柱。在一些江河湖泊的上面,則留下了石塔燈,作為航標。比如在西湖“三潭印月”的風景畫中,大家經常會看見的那幾個葫蘆型小石塔,就是水上石燈幢

三、“歸時休放燭花紅”,古代燈具的浪漫用途

古代蠟燭是高檔照明工具,窮人家不捨得用。但是古代的帝王們用起來是十分奢靡浪費的。

《拾遺記》中,記載了一則魏文帝曹丕為討好民女薛夜來,點燃膏燭十里,寶馬香車迎美人的故事。

薛夜來本名薛靈芸,傳說不但生得天仙化人,還是一位“神針素女”,女紅了得。曹丕聽說薛靈芸的大名之後,就派人把她接進宮裡,封為妃子。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唐代元宵賞燈示意圖

為了討好她,曹丕讓人在她香車行經的沿途十里,都點上了蠟燭。宮門外還築起了一個三十丈的高臺。在臺下同樣也燃起一圈蠟燭。通過這種隆重而又浪漫的行為,對薛夜來進行表白。原來,今天的大學生,在學妹寢室的樓下,插滿心型蠟燭求愛,只是當年曹丕玩兒剩下的東西。

除了點燈求愛,古代人也喜歡在節日狂歡的時候,瘋狂點燈。古人在元霄節和上元節時,還會打造一座燈樓,在樓上點上千百盞燈;或者做一個大輪型的巨燈,上面插滿了蠟燭

唐睿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十六夜,“內廷於京師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然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蔚為壯觀。

一般窮人家點不起蠟燭,燒不起燈油。富人有條件點蠟燒燈油,有時候還要嫌棄明光太亮會傷人,故意不點燈。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古代的燭臺

前述故事中的美女薛靈芸,因為被搶進曹丕的宮殿而哭傷了雙眸。後來,她做女紅時就不讓人點燈。因此曹丕才將她改名為“夜來”。

下面再說一個夜宴後不讓點燈的名人,那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了。

李煜有一次夜宴過後,十分興奮。作《玉樓春》說:“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李煜觀賞美女歌舞,醉酒後回到寢宮,卻不願意睡覺。於是叫宮人不要點燈,因為他還要趁著月色,縱馬遊玩呢。

結語:

在沒有電的中國古代,油燈、燭臺是兩大主要照明工具。無數文人藉著“燈燭”之光,在“燈半昏,月半明”時,譜寫下飽含愛情與哲學、思念與救贖的詩篇。

古代燈具在形制上看,除了普通的燈臺、燈柱、壁燈和公益照明用的“石燈”之外,還製作出了“省油燈”。它們的的材質有金屬,也有陶瓷;形狀多變,裝飾精美。

古人把燈具的娛樂功用發揮到最大,就製作出了“孔明燈”、“走馬燈”和“花燈”。元宵節賞花燈,唐朝有燈籠和巨型的“輪燈”。月下求愛,魏文帝則有三十丈高的“燭臺”。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中國古代照明趣話

這些老百姓至今仍然覺得新鮮、有趣的東西,像南唐後主李煜那樣的皇帝,早已經欣賞得膩味了。於是他在夜宴遊樂之餘,返璞歸真。叫宮人“休放燭花紅”。

看完了這些,忽然想到:幸好古代沒有媽媽用過的煤油燈!要不然李白作《長相思》時,就得寫:“孤燈不明思欲絕,憶君迢迢鼻樑黑”了。

參考資料:《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第二版)》、《佛學大辭典》、《齊民要術》、《朝野僉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