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與親戚之間情感淡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最近關注了一個讓自己感觸頗深的話題——如今時下很多人普遍和親戚之間很少往來,情感關係淡漠,到底是為什麼?

我本身屬於生性薄涼之人,加之父母沒有兄弟姐妹,整個家族的親戚關係非常少。

所以從小對於親情的概念也只停留在父母,沒有那種逢年過節一大屋子人熱熱鬧鬧的體會。

對於我家這樣的環境氛圍,身邊的朋友有羨慕我生活輕鬆不必操心走動親戚的,也有感嘆我生活氣息過於淡薄,體會不到親戚多的快樂。

針對這個問題,分享有一些我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當代人與親戚之間情感淡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快節奏下,現代人的焦慮式冷漠。


節奏快、壓力大應該是如今人與人之間疏於往來最好的“藉口”。

不難理解,親戚固然比其他社會關係要緊密、熟絡。

但當下飛漲的物價、快節奏高效率的工作、每天源源不斷湧入人們視野的大量信息...... 無一不構成了巨大的生活壓力。

被這重重壓力追著跑的人們,心裡、腦裡更多的是焦慮後的麻木,和疲憊後的冷漠,哪還有心思顧忌親戚往來呢?


去年中秋節前夕的某天,我聽一位同事接到母親的電話,囑咐他別忘記買好伴手禮去探望一下三姑六婆,畢竟一年也沒怎麼走動過。

同事愁雲滿臉,不耐煩地應付了母親,掛掉電話,坐下來便開始抱怨。

同事說:“我現在一天到晚連自己的日子都過不明白呢!還走動親戚?買些禮品這個月就白乾了,而且一年到頭也不見面,我去了人家說啥?大眼瞪小眼啊!”

我說:“走動親戚畢竟是禮數,看看長輩還是必要的,你就辛苦辛苦唄。”

同事說:“你家親戚少,說的倒是輕鬆,我家這邊挑挑揀揀關係近一些的,每年都要走9戶呢!以前鄉里鄉間的人除了農耕都沒啥大事可忙的,逢年過節就盼著走親訪友,現在的人哪有這閒工夫啊?”


我一時接不上話茬,其實無論同事的看法有沒有道理,當今社會的節奏確實操控著幾代人終日奔波、馬不停蹄。

現在的人更多的並不是對親情越發薄涼、冷淡,而是生活各方面的焦慮讓他們實在已經無暇顧及與親戚的交流往來。


大多數人在忙碌過後,更渴望一點點私人空間,用清靜的時光去化解平日緊張節奏給自己帶來的焦躁不安,稍事休整之後,又是一輪新的奔波。

置於如此的“惡性循環”中,又能拿出多少精力去跟親戚建立聯繫呢?


當代人與親戚之間情感淡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社會大環境中,人們的日趨現實化。


“現實化”在這裡指的就是看重利益關係。

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年長還是年輕的現代人們,都比過去有著更嚴重的利益化思想。

比如:我花時間和你交流、建立某種關係,其實是我在考慮“我能提供給你什麼?你又能帶給我什麼?”


就好比“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跟誰交朋友都一樣,那麼我也可以去路邊找可憐的乞丐聊聊人生,去快餐店找店員侃侃大山。

可這種看上去無聊又無傷大雅的舉動,在大部分人眼裡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對你來說,給你半天的工作時間,讓你二選一去交流:

一位是能帶給你許多客戶源,讓你賺足提成和獎金的老闆;另一位是除了慈眉善目之外什麼也不能給你的親戚。

你會選擇陪哪個人拿出半天的時間去交流?


一定有人選後者,但更多的人還是會選擇前者,這是擺在眼前的利益優勢。

往往親戚的存在感,就在這種時候顯得非常薄弱,且毫無說服力。

他為什麼要我陪呢?首先他不是我爸媽這樣的直系血親,其次他有自己的家人子女,最後他對我來說毫無利益價值,所以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我都不願意如此“浪費時間”。


  • 以上言論有我過於主觀的因素,還有很多年輕人是跟自己父母也疏於交流的,這裡可能存在生性薄涼、家庭隔閡等種種原因,所以這裡只說父母除外的親戚。


當代人與親戚之間情感淡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更多的選擇性,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如今越來越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也是導致人與人之間越發疏遠的原因之一。

傳統意義上的家族、親戚,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因為是同一個家族體系,所以人與人之間講求血脈、互幫互助,凡事都好有照應,充滿了時代獨有的人情味兒。


當然現今依舊有很多家庭維持這樣的生活模式,但不得不承認,另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被社會氣氛所同化,半被動的選擇了“過好自己家的小日子”這種生活。


像是醫療福利、養老福利等各種社會保障都日趨完善。

尤其是思想開放的年輕幾代人,更加對“有事靠親戚幫忙”這種方式無所需求。

所以不難明白,人一旦對另一個人沒有需求了,那還能如何建立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於是,社會福利越來越多的選擇性,讓快節奏社會下生存的人們更願意專注自我,而非和親戚之間的密切聯絡。


我同事說過一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

“比起走親訪友,我更願意享受孤獨。”


我是鐘予希,歡迎大家和我交流更多情感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